當代隱喻研究概評
本文選題:隱喻 切入點:跨學科 出處:《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年12期
【摘要】:國內(nèi)隱喻研究的熱潮始于20世紀90年代,迄今為止,眾多學者已出版了隱喻研究的專著。隨著隱喻學跨學科的發(fā)展,國外研究者已突破隱喻研究中傳統(tǒng)觀點的窠臼,把隱喻研究從單純的修辭學研究納入到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疇。文章旨在對當代眾多學派隱喻研究的理論背景、主要觀點、現(xiàn)實意義及其他學者的批評意見進行梳理和評述,為今后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鋪墊。
[Abstract]:Since 1990's, many scholars have published monographs on metaphor studies in Chin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s,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stereotype of traditional views in metaphor research, and brought metaphor study into the field of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from purely rhetorical studie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and comment on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main viewpoin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ritical opinions of other scholars in the study of metaphor of many contemporary schools, so as to pave the way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吉林藝術學院公共基礎部;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郭翠;國外隱喻研究芻議[J];東方論壇;2000年03期
2 束定芳;理查茲的隱喻理論[J];外語研究;1997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河寧;;組織意象圖式中的組織傳播隱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蔣道華;英漢隱喻語用操作對比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3 任風雷;;隱喻意識,隱喻能力和二語習得[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4 朱曉紅;從認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隱喻[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袁海霞;;從方位詞“內(nèi)”、“外”探討親屬稱謂的空間隱喻[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5期
6 賈玉娟;英漢概念隱喻的相似性與相悖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陳運香;塞爾的隱喻理論與漢英數(shù)字文化內(nèi)涵對比[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朱德發(fā),溫奉橋;非理性視野中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J];北方論叢;2003年04期
9 張京菁;隱喻在詞匯系統(tǒng)發(fā)展中的作用[J];北京市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謝紅芳;從英漢習語看動物名稱的隱喻觀[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旺熹;;“動+得+形”結構的變體形式[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9年
2 蔡若蓮;;中國人倫關系的構建——《詩經(jīng)》中禽鳥意象的探討[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章宏;隱喻話語理解的語用認知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2年
2 張金橋;漢語句子理解中語言表達的命題表征項目互換效應[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周靜;現(xiàn)代漢語遞進范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6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7 王葆華;動詞的語義及論元配置[D];復旦大學;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竇東友;管理、技術與英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全;論隱喻的本質(zhì)與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歐陽紅霞;論隱喻及其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3 鄭珂;中英情感隱喻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崔曉玲;英語因果復合句與漢語因果復句的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01年
5 孫厭舒;隱喻與文化——關于美國當代政治隱喻和經(jīng)濟隱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關永平;英語的象似性及其語言認知意義[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仇偉;從功能語法角度看英語中的名物化現(xiàn)象[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8 黃昱娜;經(jīng)濟類英文期刊中隱喻理解的有效途徑[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2年
9 和貞;從中外隱喻研究對比看德漢成語的隱喻結構[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2年
10 何向花;時間在英漢詞匯中的隱喻表征[D];浙江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束定芳;理查茲的隱喻理論[J];外語研究;1997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燕;;漢英愛情隱喻跨文化對比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李向農(nóng);賈益民;;對外漢語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與學科之辨[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聞殊;;“第一屆亞太地區(qū)翻譯與跨文化論壇”征稿通知[J];中國科技翻譯;2011年03期
4 鄧志輝;;認知學與翻譯學結合的新起點——《翻譯與認知》評介[J];中國翻譯;2011年03期
5 歐朝霞;;Fairclough新書《語言與全球化》評介[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6期
6 岳劍英;;淺析影片《全民情敵》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J];電影評介;2011年16期
7 劉永濤;;語言與國際關系:拓展政治分析的新視角[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1年07期
8 魏丹霞;;我國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研究綜述[J];考試周刊;2011年52期
9 蔡龍文;宮齊;;回顧與展望:我國解構主義翻譯研究(2000—2010)[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馮源;;文化理解在美國外語教育中的地位[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張志宏;董粵章;;習語演進的認知詮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隱喻研究管窺[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4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呂和發(fā);;品牌翻譯啟示錄——談品牌的Internationalization,Localization and Glocalization[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語言所 宇茵;精心組織跨學科聯(lián)合攻關[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2 清衣;“翻譯全球文化:走向跨學科的理論構建”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N];文藝報;2006年
3 譚學純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修辭學:“交叉學科”抑或“跨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楊永林;面向新世紀的社會語言學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南達;城市語言研究國際聯(lián)絡網(wǎng)建立[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6 天津大學文法學院 李淑清;隱喻的修辭和認知功能分析[N];山西黨校報;2011年
7 張蕓 青島大學德語系教授;在社會生活中應避免空殼化的語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陳凌;語言、區(qū)域、歷史、社會背景和心靈歸宿[N];中華讀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京京;從隱喻觀看“希望”和“望み”的區(qū)別[D];燕山大學;2012年
2 尹秀麗;論德里達的隱喻觀[D];黑龍江大學;2011年
3 李燕;從隱喻看中西方認知差異[D];黑龍江大學;2005年
4 郭希;外語教學中跨學科途徑的必要性與可行性[D];南昌大學;2005年
5 韓一鳳;在關聯(lián)理論的框架下對隱喻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6 周國華;從關聯(lián)理論看認知語境對隱喻理解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06年
7 李文莉;人體隱喻系統(tǒ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鄭春婷;廣義修辭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趙春能;隱喻和轉(zhuǎn)喻的認知比較[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嚴爽;[D];浙江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7078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70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