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原型范疇理論視域下漢俄語時間表達方式的認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07 22:21

  本文選題:時制 切入點:詞形 出處:《外語教學》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時制是時間的語言學表達。本文擬從原型范疇理論的視角對漢俄語言中時制的差異加以闡釋。漢語和俄語的時制皆自成體系,內涵豐富,兩種時制系統(tǒng)之間有相同,更有差異,F(xiàn)代漢語的時制通常不通過狹義的形態(tài)變化來體現(xiàn),時間既可以由詞匯成分表達,又可以由語法成分來表達,還可以由二者相互配合來表達。俄語時制主要通過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現(xiàn),詞匯是輔助方式,這兩種表現(xiàn)手段也可以結合在一起,共同表現(xiàn)時制意義。
[Abstract]:Time system is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of time.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The tense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is usually not reflected by the narrow sense of morphological change. Time can be expressed by bot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elements. The Russian tense is mainly expressed by the morphologic change of the verb, and the vocabulary is the auxiliary way. These two means of expression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ense.
【作者單位】: 西安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基于認知的俄漢語時體系統(tǒng)對比研究”(項目編號:11YJA74001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36;H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何偉;馬瑞芝;;現(xiàn)代漢語時間系統(tǒng)研究綜述[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帥志嵩;;八十年代以來漢語時制研究的新進展[J];漢語學習;2007年04期

3 尚新;;漢語時體研究中的若干問題獻疑及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黃自然;;漢語時制問題研究述評[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05期

5 張濟卿;漢語并非沒有時制語法范疇——談時、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語文研究;1996年04期

6 張濟卿;論現(xiàn)代漢語的時制與體結構(上)[J];語文研究;1998年03期

7 張濟卿;論現(xiàn)代漢語的時制與體結構(下)[J];語文研究;1998年04期

8 李鐵根;“了”、“著”、“過”與漢語時制的表達[J];語言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翠;古漢語“不”的一類特殊用法——兼與《經(jīng)傳釋詞》商榷[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宣恒大;;論漢語的具象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3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4 陶智;劉勝;;論古漢語中反身代詞的轉指用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5 羅丹;;析《二刻拍案驚奇》名量詞的語法特征和語法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6 張明友;;“已經(jīng)”語法意義新探——對外漢語教學中引發(fā)的思考與探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7 李美妍;;先秦漢語特指式反問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8 李智;;基于語料庫統(tǒng)計分析留學生助詞“著”的偏誤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9 楊鵬亮;七十年代以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縱、橫向比較法研究簡述[J];安康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10 劉風華;阿漢語法差異的多維研究[J];阿拉伯世界;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漢語否定詞的“實質”與演變[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林達真;李紹滋;;基于模式分類的漢語時態(tài)確定方法研究[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周國炎;;布依語比較句的結構類型[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4 陳振宇;陳振寧;;怎樣計算現(xiàn)代漢語句子的時間信息[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元蓮仙;漢韓語言對比研究及在對韓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南開大學;2010年

5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6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謝白羽;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續(xù)性語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9 向二蘭;漢英助動詞句法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余成林;漢藏語系語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丹丹;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曉蕾;量詞“顆”、“!、“枚”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朱麗艷;《左傳》與《世說新語》位移動詞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羅睿華;英漢名詞標記性對比研究及其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文思;跨語言視角的現(xiàn)代漢語動量詞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6 徐奇;江西境內贛方言動詞完成體考察[D];南昌大學;2010年

7 陳丹丹;《朱子語類輯略》中“來”的用法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武曉琴;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表已然義“是……的”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國津;試論先秦時期否定副詞“勿”與“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平;蒼溪方言體貌范疇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浩一;黃河;;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國外語言學;1988年01期

2 左思民;;漢語時體標記系統(tǒng)的古今類型變化[J];漢語學報;2007年02期

3 房玉清;動態(tài)助詞“了”“著”“過”的語義特征及其用法比較[J];漢語學習;1992年01期

4 帥志嵩;;八十年代以來漢語時制研究的新進展[J];漢語學習;2007年04期

5 李鐵根;;未然標記在句中的連用及其制約因素[J];漢語學習;2008年02期

6 戴耀晶;《現(xiàn)代漢語時體系統(tǒng)研究》出版[J];漢語學習;1997年02期

7 金昌吉,張小蔭;現(xiàn)代漢語時體研究述評[J];漢語學習;1998年04期

8 李鐵根;“了、著、過”呈現(xiàn)相對時功能的幾種用法[J];漢語學習;1999年02期

9 程節(jié)華,戴新宇,陳家駿,王啟祥;漢英機器翻譯中時體態(tài)處理[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4年03期

10 林達真;李紹滋;;基于模式分類的漢語時態(tài)確定方法研究[J];中文信息學報;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鄢春艷;劉建立;;原型范疇理論與新詞構筑[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年04期

2 譚燕;孫巖梅;;原型范疇理論視域下的流行語[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唐蘊;;從原型范疇理論看翻譯標準問題——以《道德經(jīng)》中“道”的翻譯為例[J];黑龍江史志;2009年24期

4 王國鋒;“七月流火”為何“火”[J];咬文嚼字;2005年11期

5 俞建梁;黃和斌;;對原型范疇理論的質疑——基于反訓為語料的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6 肖秀蓮;;原型范疇理論與形容詞的認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3期

7 曹同峰;;原型范疇理論視野下的“一詞多義”研究[J];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08年10期

8 姚億兵;;國內語言學界原型范疇理論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2010年18期

9 徐琳琳;;原型理論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解釋及其對詞匯習得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0年35期

10 周英;;“糾結”動態(tài)新義的認知闡釋及社會文化心態(tài)[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杜晶晶;;對外漢語初級詞匯的義位存在研究——基于兩套對外漢語初級教材義位的計量研究[A];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秦少康;;網(wǎng)絡交流用詞分布特征淺析[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陳巧云;;英漢外來詞對比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黃薇;;微探建甌方言熟語歌謠的語言[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肖九根;;從贛方言詞匯的形成與發(fā)展看其內外運行機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蔣偉偉;;關于PSC說話項詞匯、語法評判中若干難點的調查研究[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張明華;;語際轉換中詞匯和義項的空缺現(xiàn)象解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8 ;試述彝族扯勒土語語音與詞匯的構成特點[A];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第10屆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9 丁研;李福印;;漢語情感詞范疇:一項實證及對比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楊萬兵;趙燕;;PSC評分體系的原型理論闡釋[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新疆烏魯木齊市 趙礫;別再糟蹋語言了[N];中華讀書報;2009年

2 郝曉寶;網(wǎng)絡熱詞應慎用[N];法制日報;2009年

3 葛秋芳;詞匯進化很奇妙使用越多變化越少[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4 董雷;改革開放30年詞匯誰最流行[N];中國改革報;2008年

5 王一民;“詞”跟“詞匯”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6 記者 鐘哲 實習記者 唐紅麗;揭開新生詞匯背后的文化落差[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邢旭東;“救市”成今年最熱門詞匯[N];經(jīng)濟參考報;2008年

8 張志毅;“眼睛是在臉上笑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周曉云(作者單位:貴州省委宣傳部新聞出版處);關于規(guī)范與“漢”有關的幾個詞匯的思考[N];經(jīng)濟信息時報;2005年

10 于虹;關注字母詞在中文中的滲透[N];中國教育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紅梅;皖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2 楊會永;《佛本行集經(jīng)》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葉貴良;敦煌道經(jīng)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李芳蘭;現(xiàn)代漢語語義韻的理論探索與習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袁善來;比工仡佬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化振紅;《洛陽伽藍記》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2001年

7 李星輝;湘南土話與湘南瑤語的接觸和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雙山;蒙古語科爾沁土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孫英杰;現(xiàn)代漢語體系統(tǒng)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10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向陽;《紅樓夢》詞匯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變化考察[D];河北大學;2005年

2 蘇靜;基于原型理論的動詞多義詞認知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1年

3 張小燕;宣城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傳江;原型理論在詞義分析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05年

5 董青;威海方言初探[D];蘇州大學;2008年

6 方林;同聲傳譯源語與譯語詞匯相似度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王學成;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詞匯固化和糾錯式反饋[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文冬;語法隱喻的認知詮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郎淑華;文化對詞匯意義及翻譯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4年

10 高明恩;仿擬型外來詞與詞匯規(guī)范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

本文編號:15812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812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620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