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中英雙語者在隱喻理解中的強化和抑制機制研究
本文選題:隱喻理解 切入點:強化機制 出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將跨語言啟動效應實驗與隱喻理解中強化和抑制機制作用的正啟動和負啟動實驗相結(jié)合,考查作為一般認知機制的強化和抑制機制在雙語者理解隱喻中的作用,以及在雙語者的大腦中兩種語言的隱喻是共享同一個概念表征還是各有其獨立的概念表征。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強化和抑制機制在雙語者理解一語和二語的隱喻過程中同樣發(fā)揮作用。喻體中與隱喻有關(guān)的特征受到強化,喻體中與隱喻無關(guān)的本義特征會受到抑制。在跨語言的情況下(英-中,中-英)也發(fā)現(xiàn)了強化和抑制機制的作用,并且跨語言和同語言情況下對探測句的正啟動和負啟動作用沒有顯著差異。因此,在雙語者大腦中,兩種語言的隱喻在概念層面為共享表征的結(jié)論。
[Abstract]:By combining the cross-language priming experiment wi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iming experiments of the reinforcement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 in metaphor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enhancement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 as a general cognitive mechanism in the bilingual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And whether the metaphors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the bilingual brain share the same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or have their own independent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chanism of reinforcement and inhibition is the same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metaphors in one and two languages. The metaph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hicle are reinforced, Metaphorically independent semantic features in a vehicle are suppressed. In the context of cross-language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 the role of reinforcement and inhibition mechanisms is also found. Moreo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iming of probe sent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refore, in the brains of bilingual people, metaphors of the two languages share the conclusion of representation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隱喻性范疇化的實現(xiàn)機制研究”(10BYY002)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小虎;;語言理解中的抑制機制研究綜述[J];當代語言學;2005年04期
2 李榮寶,彭聃齡,李嵬;雙語者第二語言表征的形成與發(fā)展[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3 李榮寶,彭聃齡;雙語者的語義表征[J];現(xiàn)代外語;1999年03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偉志;中英雙語者知識表征的認知心理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楊英新;隱喻理解中抑制機制的作用[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梁醒君;抑制和強化機制對漢語隱喻理解的作用[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遠;詞匯輸入過程和二語詞匯能力的發(fā)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2 李永康;第二語言詞匯難度定義的整合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賀雙鳳;心理詞匯研究與二語詞匯能力發(fā)展表征[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任惠慧;;詞匯能力發(fā)展模式下的二語習得策略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5 張惠娟,李戀敬,周曉林;雙語語義表征的腦功能成像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5期
6 尹捷;英語口頭交際能力的臺前幕后——論英語語感及英美文化對英語口頭交際能力的支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何莉萍;;關(guān)于心理詞匯研究的概述[J];成才之路;2010年11期
8 鐘富強;;外語學習過程的概念思維特征[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張闊,王敬欣;漢——英并列雙語者圖片命名的重復啟動效應[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1期
10 鄒小青;白書鵬;;雙語心理詞典表征結(jié)構(gòu)研究與實驗[J];大家;2011年2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士法;英漢雙語心理詞典中英語單詞存儲單位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高國翠;俄語(PKи)詞匯概念的認知心理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紅;語義提。夯诘诙Z言詞匯能力角度的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4 徐芬;兒童漢語和英語語音意識的發(fā)展特點及其相互關(guān)系[D];浙江大學;2002年
5 丁國盛;中英雙語者詞匯表征與加工的腦機制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1年
6 陳偉;學理反思與策略重構(gòu)[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7 陳萬會;中國學習者二語詞匯習得認知心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楊小虎;英語聽力學習中提取抑制、焦慮和自我效能感的關(guān)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9 韓仲謙;心理詞匯的語用研究及其對二語詞匯教學的意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王慧莉;中英雙語者語碼轉(zhuǎn)換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艷麗;漢英雙語者大腦隱喻理解的事件關(guān)聯(lián)電位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吳菁菁;句子加工的語義功能[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穎;動感英語和動感習語:大學課堂CAI習語習得效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周玲玲;美國中小學雙語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常雪蓮;表象對隱喻理解的作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武萍;蒙古族大學生自我構(gòu)念特點的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7 孟賢紅;外語閱讀理解中的抑制效率與工作記憶容量的關(guān)系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何歡歡;語言學習觀念、學習策略與英語成績的關(guān)系[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9 張敏;中英雙語者英文書面字詞識別的心理表征與激活進程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周文姬;漢俄雙語者的詞匯語義表征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立群,孟凌,劉兆靜;日本留學生心理詞典表征結(jié)構(gòu)的實驗研究[J];當代語言學;2003年02期
2 劉振前;第二語言習得關(guān)鍵期假說研究評述[J];當代語言學;2003年02期
3 楊小虎;;語言理解中的抑制機制研究綜述[J];當代語言學;2005年04期
4 劉菁,張必隱;隱喻理解認知加工的幾種主要理論[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01期
5 陳寶國;雙語語義表征的理論及其研究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6 王廣成,王秀卿;隱喻的認知基礎與跨文化隱喻的相似性[J];外語教學;2000年01期
7 李炯英;中國學生二語學習策略的觀念與運用——一項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2002年01期
8 戴運財;場獨立/依靠的認知方式和第二語言習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3期
9 范琳,王慶華;英語詞匯學習中的分類組織策略實驗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3期
10 周榕;隱喻表征性質(zhì)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04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蓉;隱喻能力和英語水平的相關(guān)性[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3年
2 楊英新;隱喻理解中抑制機制的作用[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星;;雙語者的隱喻語義表征初探[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11期
2 楊小虎,鄭樹棠;抑制機制與隱喻理解[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04期
3 李梓;;工作記憶在隱喻產(chǎn)生和理解中的作用[J];魅力中國;2009年28期
4 李利;莫雷;王瑞明;潘敬兒;;雙語言語產(chǎn)生中的詞匯提取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6年05期
5 祁金善;;隱喻理解在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10期
6 張鷺;;隱喻的理解與語境——以《紅樓夢》隱喻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趙國龍;;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認知語境對隱喻理解的影響[J];商洛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8 陳惠芳;;認知語境與隱喻理解[J];綏化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9 王維;;淺談英語閱讀中的隱喻理解[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10 陳治安,蔣光友;隱喻理論與隱喻理解[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焦江麗;王勇慧;劉毅;;漢語、單語者的抑制控制差異——來自返回抑制的證據(jù)[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楊麗霞;陳永明;崔耀;;語言理解能力與抑制機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李榮寶;;語音知覺同化與雙語兒童語音意識發(fā)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4 李勇;呂發(fā)金;謝鵬;牟君;;漢英雙語者雙語腦激活模式fMRI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5 胡寬輝;田德新;馮冠文;王立輝;;汽車用熱鍍鋅高強IF鋼的研究進展[A];第七屆(2009)中國鋼鐵年會大會論文集(中)[C];2009年
6 熱比古麗;;維吾爾族雙語者的非熟練第三語言的概念表征特征[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范夢;王瑞明;;中英雙語者語言理解轉(zhuǎn)換中詞匯加工過程的事件相關(guān)電位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寧;;晚期中英雙語者詞匯語義組織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曾保春;劉鳴;;閱讀障礙兒童工作記憶抑制能力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喬立峰;張紅梅;劉振宇;王國棟;;含Nb熱軋雙相鋼生產(chǎn)工藝的研發(fā)[A];第七屆(2009)中國鋼鐵年會大會論文集(中)[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劉暢;強化機制 推動發(fā)展的切入點[N];齊齊哈爾日報;2008年
2 記者 吳兆U,
本文編號:15806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8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