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主語成分的預設及若干相關(guān)問題探析
本文關(guān)鍵詞: 主語 預設 假說類語句 不定指名詞項 出處:《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漢語主語成分,無論是否由專名(含限定摹狀詞)充當,無論是由哪些詞、短語充當,無論是否與話題成分重合,都是含有存在預設的。主語成分的存在預設可分為物理世界的存在預設和心理世界的存在預設,物理世界的存在預設,又可分為個體的存在預設和類的存在預設;承認心理世界的存在預設是"主語預設無例外論"的立論關(guān)鍵。所有假說類語句的主語依然含有存在預設。不定指名詞項充當主語也必含存在預設。"存在句"中的主語含有心理世界的存在預設。分析漢語主語成分的"存在預設",應注意避免混淆語言表達式的兩種不同用法,即:它的提及和它的使用。研究漢語主語成分的預設,有助于深化"預設的否定測試法"的有效性的認識,有助于深化漢語預設觸發(fā)語的研究。
[Abstract]:Chinese subject elements, whether by proper names (including qualified descriptions), whatever words, phrases, whether or not overlap with the topic,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subject compon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of the class. Acknowledging the existence presupposi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is the key to the argument of "subject-presupposition without exception". The subject of all hypothetical statements still contains presupposition, and the indeterminate noun as the subject must contain presupposition. The subject contains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To analyze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subject in Chines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void confusing the two different usages of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That is, the study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Chinese subject component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idity of the presupposition test method and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presupposition trigger.
【作者單位】: 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江蘇省政府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預設與語文實踐”系列研究成果之一(編號:06JSDYY002)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石毓智;漢語的主語與話題之辨[J];語言研究;2001年02期
2 黃華新;徐以中;;預設的動態(tài)性和動態(tài)預設觀[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利明;;關(guān)于預設和蘊涵[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2 董翠紅;劉冬慧;;《論語》的焦點表達[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周北海;概稱句本質(zhì)與概念[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稅昌錫;語義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語義特征的提取[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5 楊鳳仙,楊慶芝;易位:古漢語口語語體的語法特征[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顏中軍;張學立;;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邏輯學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探索——以畢節(jié)學院為例[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7 張晶;;從量詞使用看英漢數(shù)量表達之異同[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8 秦和平;;科技期刊中常見詳略失當和混雜錯誤例析[J];編輯學報;2008年05期
9 史維國;;說兩種不同的“NL+V+著+NM”結(jié)構(gòu)[J];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10 黃偉力;;略論法律邏輯學的研究視角[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永欣;;西方語法流派和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2 劉稟誠;;主謂式標題的語法特征[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王安琛;;“V起來”中“起來”非體標記之芻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安琛;;試論“V—V”結(jié)構(gòu)[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安琛;;重疊式動補短語的句法語義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黃偉力;;略論法律邏輯學的研究視角[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7 孫培福;;變元間的相關(guān)性是人類邏輯的本質(zhì)屬性——對王健平先生“相關(guān)蘊涵”說的再認識[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8 杉村博文;;論“話題化”[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9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語義結(jié)構(gòu)和語用功能[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10 張全真;;動詞“算”的語義、語用及語法偏誤分析[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文文;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狀補語序選擇機制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2 樸鎮(zhèn)秀;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的量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3 金菊花;朝鮮后期漢譯諺語集《耳談續(xù)纂》語言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李玲;維吾爾族預科生漢語完句成分學習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吳碧宇;漢語句子話題鏈的認定及其意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理論探要[D];上海大學;2010年
7 張峰輝;基于動態(tài)性認知的語用預設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8 葉建軍;《祖堂集》疑問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曉濤;現(xiàn)代漢語疑問范疇和否定范疇的相通性及構(gòu)式整合[D];吉林大學;2009年
10 楊洪建;哈薩克族學生漢語否定結(jié)構(gòu)習得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水香;“其實”的篇章功能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2 史笑非;現(xiàn)代漢語程度義名詞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3 李敬愛;“V+到+X”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4 張園;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留學生使用“還是”偏誤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雷實;現(xiàn)代漢語可逆性致使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6 尹基元;形容詞性組合“好+V”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7 徐倩婷;現(xiàn)代漢語中的成分省略—主語個案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8 錢瑜;漢語“否則”和“要不”的多維辨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9 謝枝文;定心短語“N的V”的語義和語用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志成;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習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國輝;言語交際中語用預設量的動態(tài)變化[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2 陳香;前提的特點與廣告效果[J];云夢學刊;2003年04期
3 ;商務印書館今年計劃出版的哲學譯著[J];哲學研究;195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啟功;古代詩歌、駢文的語法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2 黃岳洲;《伐檀》、《碩鼠》的語言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3 朱祖延;古漢語慣用語舉隅[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4 顧靜如;略談xyy式形容詞[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Z1期
5 木之;《愚公移山》補注[J];漢語學習;1980年03期
6 侯萬莊;關(guān)于蒙古語主從復合句從句的劃分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0年01期
7 羅興偉;Have作為使役動詞的用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0年02期
8 孫致禮;英語動詞不定式名詞結(jié)構(gòu)中to的省略——兼與兩位同志商榷[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0年02期
9 卞鐵堅;關(guān)于“こして”的含義和譯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0年02期
10 孫夏南;現(xiàn)代俄語的數(shù)量信息句[J];外語學刊;198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米凱樂;;中文逗號用法與漢語閱讀教學[A];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2 胡裕樹;陸丙甫;;關(guān)于制約漢語語序的一些因素[A];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3 竟成;;句首NP的“特指性”與句中NP的“對比性”[A];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4 李紹林;;論偏正結(jié)構(gòu)做主語的分化及相關(guān)句式[A];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5 葉友文;;“這”的功能嬗變及其他 葉友文[A];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6 李曉琪;;現(xiàn)代漢語復句中關(guān)聯(lián)詞的位置[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7 砂岡和子;;Modal+VP+的+N[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8 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時間詞說略[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9 荒屋勸;;漢語“V+V+O”與日語“O+V”句式結(jié)構(gòu)的比較——日本學生漢語作文中常見錯句—以“愛”為主[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10 中川裕三;;關(guān)于“CR句式”中的主語[A];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藍地;秦文君——又出新書[N];中國婦女報;2000年
2 本報通訊員 王紹波 劉國順 本報記者 肖玉華;走進三軍將士心理世界的女教授[N];光明日報;2000年
3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周旺生;立法法與立法質(zhì)量[N];檢察日報;2000年
4 趙鋒;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實踐[N];人民日報;2000年
5 高永久;相互借用的民族語言[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6 甘肅 王延學;名著翻譯須求精[N];新聞出版報;2000年
7 記者 鄭漢超;民交會擠破門檻[N];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
8 鄭日昌;關(guān)注青少年心理健康[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9 王鳳勤;巧用心理暗示[N];云南日報;2001年
10 劉孚巖;書面表達的序列訓練[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誠恩;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丁加勇;隆回湘語動詞句式及其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4 肖婭曼;漢語系詞“是”的來源與成因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5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高敬;兩種英語教育模式下的幼兒英語pro-drop參數(shù)建立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宋永圭;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動詞“能”的否定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蔣平;零形回指的句法和語篇特征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9 何文忠;中動結(jié)構(gòu)的認知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10 楊梅;阿美語動詞的語義特征及結(jié)構(gòu)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麗華;動詞帶“著”多動句的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2 來德強;“哪兒”的非疑問用法[D];河南大學;2001年
3 程麗麗;補語語義指向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4 王天佑;關(guān)于VA了動補結(jié)構(gòu)[D];延邊大學;2001年
5 韓淑華;漢語的“什么”與英語的“what”[D];延邊大學;2001年
6 呂紅波;漢英實物顏色詞對比[D];延邊大學;2001年
7 倪鵬華;試論副詞“不”對動詞的否定功能[D];蘇州大學;2001年
8 陳虎;英漢存現(xiàn)句的最簡探索研究[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9 李志軍;先秦漢語雙賓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林載浩;韓國學生習得“把”字句情況的考察及偏誤分析[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5481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4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