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副詞“也”與泰語相似詞語的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 漢泰對比 副詞“也” 偏誤分析 出處:《西南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文對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極高的多功能副詞“也”進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和分析,從句法形式、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等方面描寫和解釋了“也”的內部差異。本文運用語料分析、調查分析、中泰語言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考察多功能副詞“也”使用的句法和語義條件。 為了進一步了解泰國學生們在使用副詞“也”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本文還對泰國孔敬大學三年級和四年級的漢語學習者習得漢語副詞“也”的偏誤情況進行了調查,總結得出了錯序偏誤、誤代偏誤兩種偏誤類型,并分析這兩種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即:(一)學生在語義、結構和語用方面沒有掌握好漢語副詞“也”的規(guī)則;(二)學生受到母語的遷移較多。 文章最后還針對泰語的特殊性以及泰國學生習得漢副詞“也”的實際問題,重點對比兩種語言結構的異同性,提出了相關的教學建議,比如:加強漢泰語言對比分析,克服母語的負遷移;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教學原則;運用合適得當?shù)慕虒W方法及技巧等等。 本文通過對比研究、問卷調查和偏誤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規(guī)律,以期對泰國學生學習漢語有所幫助,能夠為對外漢語教學和研究提供參考。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and analyzes the multifunctional adverb "Ye", which is frequently used in modern Chinese, from various angles, from the syntactic form. Seman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also". This paper uses corpus analysi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Sino-Thai languag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ditions of the multifunctional adverb "Ye".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hai students in the use of adverbs "also" process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also investigates the error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Chinese adverb "Ye" by the third and fourth year Chinese learners of Kong Jing University in Thailand, and concludes two types of errors, namely, the wrong order error and the wrong generation error. The causes of these two errors are analyzed, that is, the students do not grasp the rules of Chinese adverb "also" in terms of semantics,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B) students are more affected by the transfer of their mother tongue. In the end, aiming at the particularity of Thai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Thai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Chinese adverb "Ya",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example: strengthen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Thai languages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Follow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and from easy to difficult; Use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etc.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rror analysis, this paper finds out the problems and summarizes the rules in order to help Thai students learn Chines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and study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1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一定;關于漢語副詞的連用[J];語言與翻譯;1987年01期
2 張復東;漢語副詞“再”的種種日譯法[J];日語知識;1995年03期
3 薛秋昌;漢語副詞“到底”一詞的幾種日譯法[J];日語知識;1995年06期
4 李性讓;漢語副詞“太”的種種日譯法[J];日語知識;1997年03期
5 彭坤;;《紅樓夢》副詞的歷時考察[J];語文學刊;2007年20期
6 李性讓;漢語副詞“倒”的種種日譯法[J];日語知識;1994年01期
7 黃珊;;古漢語副詞的來源[J];中國語文;1996年03期
8 解燕勤;留學生學習漢語副詞“都”的偏誤分析及思考[J];昆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9 唐克勝;漢語副詞的用法特點及其翻譯[J];職教論壇;2004年02期
10 金昭延;韓國留學生學習漢語副詞的偏誤分析[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郭啟輝;;淺析近代漢語副詞“都”的源流內容[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2 徐以中;楊亦鳴;;現(xiàn)代漢語副詞次范疇的神經(jīng)心理學研究——基于24例漢語失語癥被試的測查[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應學鳳;;“不大”詞匯化試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齊俊麗;;英譯漢中詞義的選擇[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昝紅英;張坤麗;柴玉梅;俞士汶;;現(xiàn)代漢語虛詞知識庫的研究[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河南平頂山市二中 李曉紅;中古漢語副詞“分別”的虛化[N];學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褚俊海;漢語副詞的主觀化歷程[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鴻瑤;現(xiàn)代漢語副詞“也”的功能與認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崔四行;三音節(jié)結構中副詞、形容詞、名詞作狀語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5 錢兢;面向對韓漢語教學的“還”類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吳長安;“還”和“更”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季安鋒;漢語預設觸發(fā)語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8 賈改琴;現(xiàn)代漢語時間副詞的形式語義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9 李素英;中古漢語語氣副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美香;漢語副詞“也”與泰語相似詞語的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2 張軍琿;基于統(tǒng)計的常用漢語副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曹妍;漢語副詞“就”與“才”及其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4 奧云次次日拉;蒙古國學生使用漢語副詞“又”和“再”的偏誤分析及其教學對策[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5 孫倩;中級中亞留學生漢語副詞教學方法的教學實驗報告[D];云南大學;2012年
6 王臘;泰國學生漢語副詞“在”、“正在”與“正”習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7 崔知慧;外國人學習漢語副詞“就”的偏誤分析[D];復旦大學;2010年
8 歐麗萍(Ms. Woraphan Aosakul);漢語副詞“還、又、再”與泰語“IK”和其他對應詞語比較研究及偏誤分析[D];浙江大學;2011年
9 沈小樂;現(xiàn)代漢語副詞“又”的語義及用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10 李靜穎;副詞“也”的習得情況考察[D];復旦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871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48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