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束縛中的自我歌唱:何其芳的詩歌翻譯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歷史束縛中的自我歌唱:何其芳的詩歌翻譯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翻譯詩歌 詩歌創(chuàng)作 時代語境 自我情感
【摘要】:何其芳的詩歌作品和詩歌理論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睞,但其對待譯詩的態(tài)度以及他的詩歌翻譯作品卻很少有人關(guān)注。有鑒于此,從三個方面論述何其芳的詩歌翻譯觀念和實踐:首先是探討閱讀譯詩時提高詩人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其次是分析何其芳譯詩表現(xiàn)的主題和特色;從情感內(nèi)容和形式審美兩個方面論述何其芳翻譯德國詩人海涅和維爾特作品的主要原因,從而說明何其芳的詩歌翻譯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變奏關(guān)系:早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受閱讀譯詩的影響,而后期詩歌翻譯則受自身創(chuàng)作理念的影響。
【作者單位】: 重慶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中國新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分類號】:H059;I207.25
【正文快照】: 何其芳坫中閩現(xiàn)當代詩歌史上著名的詩人,他在北京大學讀t5期間便在《現(xiàn)代》等雜志卜.發(fā)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K之琳、李廣田的詩耿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于1937年出版,并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1945年出版了詩集《預(yù)言》和《夜歌》。何其芳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治葉;;“絳珠三草”,癡魂一脈——論《紅樓夢》之林黛玉、晴雯、齡官的統(tǒng)一性[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2 王雪偉;;抑郁個性對何其芳前期文學活動的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3 劉青云;;論戴望舒的詩歌寫作技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24期
4 牛朝霞;;《白鹿原》對儒家文化的歷史觀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24期
5 古遠清;;論覃子豪的詩作與詩論[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6 金秋;追求情緒的朦朧美——析30年代“現(xiàn)代詩派”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支點[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彭金山;;語言的選擇與旋律的貫通[J];甘肅理論學刊;2009年02期
8 陶德宗;嚴光德;;試論何其芳對中國當代詩歌的貢獻[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11期
9 羅小鳳;;“姿態(tài)”美學的建構(gòu)——1930年代何其芳對古典詩傳統(tǒng)的再發(fā)現(xiàn)[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10 王卉娟;;跨越詩歌的障礙——詩歌的教學[J];成才之路;2012年3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鄧經(jīng)武;;何其芳與“花間詞”及其文化啟示[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2 譚德晶;;《預(yù)言》后期創(chuàng)作與艾略特影響[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3 古遠清;;論覃子豪的詩作與詩論[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孫緒敏;論新詩體式之演變[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姚韞;論何其芳文學思想的建設(shè)性和矛盾性[D];遼寧大學;2011年
3 巫洪亮;“十七年”詩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吉崇敏;《文學季刊》與1930年代文學[D];吉林大學;2006年
5 陳軍;文類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6 陳嘯;京派散文:走向塔尖[D];河南大學;2008年
7 周俊;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研究(1942-1949)[D];山東大學;2009年
8 姚幸福;河北地域八景詩研究[D];河北大學;2013年
9 翟月琴;19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苗菊;《世說新語》與《儒林外史》之敘事共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張靜;“以意逆志”閱讀教學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謝祥金;以鑒賞為中心的中學詩歌教學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何永芳;現(xiàn)代作家的成都書寫[D];西南大學;2011年
5 閆軍利;詩歌翻譯的美學途徑[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維東;“突擊”中的突擊文學[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黃潔冰;論《紅樓夢》中的“命案”[D];暨南大學;2004年
8 李國輝;一九一七年以來新體詞曲概要[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邵寶華;當代蒙古詩歌理論批評研究(1947-1966年)[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10 宋星;方敬詩歌現(xiàn)代性特征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葦;紀念何其芳誕辰90周年暨第二屆何其芳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召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王保生;“何其芳現(xiàn)象”再批判——紀念何其芳誕辰90周年暨第二次何其芳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總結(jié)發(fā)言[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王鈺璇;李麗萍;;近五年何其芳研究綜述[J];科技創(chuàng)新導(dǎo)報;2010年21期
4 尹在勤;關(guān)于《<何其芳評傳>若干史實辨正》的信[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5 向禺;;《何其芳研究資料》出版[J];文學評論;1983年01期
6 易明善;關(guān)于新發(fā)現(xiàn)的何其芳佚詩五首[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1期
7 雷業(yè)洪;何其芳詩歌定義管窺[J];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06期
8 楊津華;;何其芳論文學典型[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9 蔣勤國;;何其芳傳略[J];新文學史料;1987年02期
10 蔣勤國;何其芳創(chuàng)作初探[J];文藝理論與批評;198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怡;;“何其芳特征”與東方色彩——論何其芳前期詩歌的中西融合[A];東方叢刊(1994年第1輯 總第八輯)[C];1994年
2 謝應(yīng)光;;何其芳詩歌的語言策略與歷史處境[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3 何休;;身份的轉(zhuǎn)換及其在政治與藝術(shù)之間的艱難選擇——論何其芳現(xiàn)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4 北塔;;述論何其芳詩的英文翻譯[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王守福;解世安;;朱總司令的隨從秘書——介紹何其芳給朱德當秘書的一段經(jīng)歷[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6 陳尚哲;;何其芳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其發(fā)展[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7 郝明工;;何其芳同志與共和國文學運動——從一個人的文學境遇看一個社會的文學運動[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8 王平凡;王素蓉;;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大事記(下)——鄭振鐸、何其芳領(lǐng)導(dǎo)時期的文學所[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年第2期(總第201期)[C];2011年
9 王平凡;王素蓉;;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大事記(中)——鄭振鐸、何其芳領(lǐng)導(dǎo)時期的文學所[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1.1)[C];2011年
10 鄧經(jīng)武;;何其芳與“花間詞”及其文化啟示[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仁德;在何其芳故居旁[N];重慶日報;2000年
2 劉錫誠;記憶中的何其芳[N];文藝報;2003年
3 南京 許志英;何其芳的三句話[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何西來;著名文藝理論家——何其芳[N];光明日報;2000年
5 呂紹宗;何其芳二三事[N];中華讀書報;2012年
6 豹揮;“認真的”、“玩笑的”何其芳[N];中華讀書報;2013年
7 葉廷芳 全國第九屆政協(xié)委員;性情何其芳[N];光明日報;2012年
8 本報記者 祝曉風 楊賽;我們的父親何其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9 張永權(quán);他就是一首大詩[N];文藝報;2011年
10 呼巖鸞;尋找詩歌的地址[N];人民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雪偉;何其芳的延安之路[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姚韞;論何其芳文學思想的建設(shè)性和矛盾性[D];遼寧大學;2011年
3 趙思運;何其芳精神人格演變解碼[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云;論何其芳的新詩理論[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興祥;論何其芳的唯美追求[D];揚州大學;2010年
3 彭云;何其芳的新詩理論初探[D];蘇州大學;2006年
4 馮雷;何其芳“藝術(shù)自覺”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進;何其芳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6 林美欽;“何其芳現(xiàn)象”新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榮;何其芳前后期創(chuàng)作轉(zhuǎn)變的原因初探[D];蘇州大學;2009年
8 趙靜;何其芳文藝思想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2014年
9 袁飛舟;夢里云煙芬芳滿園[D];西南大學;2007年
10 高欣榮;何其芳早期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傳統(tǒng)[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955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195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