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輸出中的文化抵抗困境與對策——基于后殖民主義視角下的翻譯
本文關鍵詞:文化輸出中的文化抵抗困境與對策——基于后殖民主義視角下的翻譯
【摘要】:當前,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遠沒有達到作為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應有的地位。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需要借助翻譯這一途徑所體現(xiàn)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立場來推進我國的文化輸出。后殖民視角下的翻譯既是弱勢文化抵抗強勢文化霸權的手段,也是塑造本國文化形象的重要途徑。目前,中國文化輸出困境形成的原因既有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形象的歪曲,也有中國自身文化輸出吸引力的不足。中國文化輸出可以運用翻譯策略抵抗西方文化殖民主義,弘揚和改造民族文化。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華東政法大學科學研究院;
【基金】: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的翻譯研究”(編號:SK2010027)
【分類號】:G125;H059
【正文快照】: 在全球經(jīng)濟文化轉型的背景下,文化輸出對于國家民族的全球性戰(zhàn)略利益和地位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亨廷頓認為,盡管權力還會一如既往地在全球政治中扮演中心角色,但在未來十年全球政治關系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將是文化身份差異、文化對抗性和文化關聯(lián)性。亨廷頓反對將文化輸出和制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徐國柱;;翻譯: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解構、重建與解讀[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王輝;;后殖民視域下的辜鴻銘《中庸》譯本[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李曉瀅;謝曉鶯;;后殖民語境下的文化交流研究[J];人民論壇;2010年32期
4 王東風;;帝國的翻譯暴力與翻譯的文化抵抗:韋努蒂抵抗式翻譯觀解讀[J];中國比較文學;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明香;從“文化帝國主義”到“跨文化傳播”[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孫妮;評《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的批判》譯本——兼論西方文論的翻譯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韓亞文;跨文化交際中的誤征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徐在中;;從《魯賓遜漂流記》看西方殖民過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溫育仙;;后殖民語境下的翻譯策略研究——兼談霍譯《紅樓夢》的翻譯策略選擇[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羅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義情結——解讀《基姆》[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7 杜興梅;;殖民地女性找尋自我的悲歌——《藻海無邊》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8 吳偉;李冬梅;;淺談《非洲的笑聲》的文體實驗與敘述創(chuàng)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9 劉曉晗;;福爾摩斯眼中的殖民倫敦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王舒涵;;文化帝國主義是否是一個科學的歷史定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2 魯明軍;;誰之批判?何種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批評的價值重思與實踐檢省(1990-)[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3 葛士恒;;后殖民語境下的文化資本爭奪戰(zhàn)——對“中國符號”熱的再探討[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4 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體”——改革開放30年流亡電影的中產(chǎn)階層意識[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5 李今;;晚清語境中的魯濱孫漢譯——《大陸報》本《魯濱孫飄流記》的革命化改寫[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楊嵐;;普世價值觀建構與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A];現(xiàn)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苗永敏;拒絕妥協(xié)[D];蘇州大學;2010年
6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9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義務[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政吉;東方主義在《女勇士》中的解構:性別、種族和文化[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王君;論詹姆遜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4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任春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域下的文化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江華;艱難的聯(lián)結—E·M·福斯特小說潛含的現(xiàn)代性主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8 陳海紅;論薩義德的文學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楊;《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帝國話語[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靜;奧斯丁小說的政治和道德傾向性[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春;淺談翻譯模式的發(fā)展[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02期
2 徐海波;如何進行“意識形態(tài)”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陳中竺;批評語言學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01期
4 胡翠娥;;翻譯研究與文化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11期
5 辛斌;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論[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年06期
6 李霞;權力話語、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7 辛斌;語言、權力與意識形態(tài):批評語言學[J];現(xiàn)代外語;1996年01期
8 皮方於;翻譯模式的思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王東風;翻譯研究的后殖民視角[J];中國翻譯;2003年04期
10 孫藝風;翻譯研究與意識形態(tài):拓展跨文化對話的空間[J];中國翻譯;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珊珊;;后殖民主義視角下的翻譯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S1期
2 金敬紅;后殖民主義翻譯策略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殷學侃;鄧李肇;;權力話語及其對翻譯活動的制約[J];內(nèi)江科技;2007年04期
4 蔣天平,段靜;文化霸權下的近代中國翻譯[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黃新征;;后殖民語境下的中國翻譯史和翻譯策略[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張凱穎;蔡忠元;;后殖民主義視角下歸譯與異譯的統(tǒng)一性——由漢語歐化引起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7 曹霞;;中國文學翻譯:東西方文化力量的抗衡與融合[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8 龔雪竹;;后殖民文化語境下的翻譯策略[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9 姜蓓蓓;;論后殖民翻譯研究中的雜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王平;;試論譯者主體性的文化性格——以《浮生六記》為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玉婷;;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及其翻譯策略[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2 朱思;丁浩;;自然災難新聞標題的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周志光;;林譯《黑奴吁天錄》中的民族文化意識分析[A];2010年貴州省外語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劉元元;;女性主義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趙寧;;論后殖民主義批評語境下理論對翻譯抉擇的啟示[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劉立香;;翻譯過程的有聲思維實驗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黃瓊英;;魯迅語言觀與翻譯策略關系初探[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朱寶鋒;;辜鴻銘翻譯活動的多元系統(tǒng)闡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9 劉齊文;;話語語言學視角的中日同形詞置換策略——以井波律子《三國演義》日譯本為文本[A];貴州省外語學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宋秀芝;;文化差異及商業(yè)廣告的翻譯策略[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曦明;不該迷失的翻譯策略[N];文藝報;2005年
2 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韓振宇;論“和而不同”的跨文化翻譯策略[N];光明日報;2009年
3 黃忠廉;文化輸出需大力提倡“變譯”[N];光明日報;2010年
4 白潔邋侯雪靜;翻譯成中國文化輸出瓶頸[N];文學報;2007年
5 牛新生;中國傳統(tǒng)譯論:揚棄抑或傳承?[N];文藝報;2006年
6 余中先;向傅雷看齊[N];人民日報;2010年
7 張柏然;發(fā)展中國的譯學研究[N];光明日報;2001年
8 許鈞;理解翻譯[N];中華讀書報;2003年
9 汪成法;文化交流的“拿來”與“送去”[N];中國文化報;2009年
10 郭英劍;應注重構建西方文論研究中的對話角色[N];文藝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遲慶立;文化翻譯策略的多樣性與多譯本互補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湯(竹君);中國翻譯與翻譯研究現(xiàn)狀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樸哲浩;影視作品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冷惠玲;論譯者風格批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7 葛林;論跨文化倫理對翻譯的規(guī)約[D];廈門大學;2008年
8 朱安博;歸化與異化: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百年流變[D];蘇州大學;2007年
9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朱獻瓏;譯學范式轉換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艷;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視角下譯者的主體性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2 劉晴;解構主義視閾下勞倫斯·韋努蒂異化翻譯策略的分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3 胡江寧;翻譯與權力—后殖民視角下的翻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甘莉;后殖民主義視閾下的阻抗式翻譯[D];中南大學;2006年
5 王靜安;翻譯理論的發(fā)展及對翻譯中的文化問題的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6 張健;翻譯過程中翻譯策略和翻譯單位的TAPs語料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7 張向陽;論再度語境化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陸雷娜;英漢語篇詞匯銜接模式的對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愛娜;從目的論看廣告標語的翻譯[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7年
10 黃志冰;功能目的論在電影翻譯中的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888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18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