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札記》與《馬氏文通》“之”字隱現(xiàn)問題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漢語札記》與《馬氏文通》“之”字隱現(xiàn)問題對比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漢語札記 馬氏文通 “之” 隱現(xiàn)
【摘要】:就《漢語札記》中的屬格標記"之"與《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時的用法進行對比研究,重點研究"之"的隱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在此問題上,馬若瑟的視角主要在西方語法體系,同時也注意到了漢語特有的語感問題。馬建忠主要從漢語自身特點來看,主要關注韻律、音步、強調、省略、語氣等修辭方面的問題,對西方語法體系也有所借鑒。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關鍵詞】: 漢語札記 馬氏文通 “之” 隱現(xiàn)
【分類號】:H141
【正文快照】: 馬若瑟(Joseph-Henry-Marie de Prémare,1666-1736),清代法國來華的著名耶穌會傳教士,其代表作《漢語札記》(Notitia Linguae Sinicae)(簡稱《札代表-作《漢語札記》(Notitia Linguae Sinicae)(簡稱《札記》)1728年完稿,在西方漢語學習史、研究史及漢語語法學史上有著不可取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袁本良;《馬氏文通》的辭氣論[J];古漢語研究;1999年02期
2 杜季芳;;論《馬氏文通》對“之”字的研究[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褚智歆;;漢語韻律句法研究的濫觴——從《馬氏文通》看漢語韻律制約句法的現(xiàn)象[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張西平;;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研究[J];清史研究;2009年02期
5 沈錫倫;;語法修辭結合研究的成功之路——《馬氏文通》修辭方法論初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6 賀潔;;《馬氏文通》的“偏次”及其形式標志“之”[J];語文學刊;2006年17期
7 廖序東;;《馬氏文通》所揭示的古漢語語法規(guī)律[J];中國語文;1998年05期
8 高萬云;;《馬氏文通》的修辭意識[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龔茂華;《馬氏文通》修辭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解偉莉;《馬氏文通》語用平面探微[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宣恒大;;《論語》中介詞“于”用法的考察[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郝鳳娟;;《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化理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3 方松;;《論語》的判斷句[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陳祝琴;;《馬氏文通》中的“散動”及其相關問題[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洪麗娣;;上古漢語“(受事主語)·為·賓·動·之”句式的再思考——以“今為赤帝子斬之”為例[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6 汪大明;張虹;;《馬氏文通》的“其”字研究及其價值[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7 單寶順;;制約二價V-O式動詞價位的因素[J];北方論叢;2007年06期
8 馬克冬;張顯成;;《搜神記》介賓補語研究[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9 林松;;《鹽鐵論》中時間副詞的功能[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8期
10 李利娜;;淺談現(xiàn)代漢語潛量詞中的復合量詞及其色彩意義[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迎澤;張瑾;;命題、語用與動詞句法表現(xiàn)的多樣性[A];2007年全國現(xiàn)代邏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白羽;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賈璐;朱熹訓詁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吳春紅;現(xiàn)代漢語位事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張云峰;北京話介詞史(1750-1950)[D];蘇州大學;2011年
7 王飛華;漢英語氣系統(tǒng)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趙微;指令行為與漢語祈使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馬曉紅;陳望道對中國語法修辭研究的歷史貢獻[D];復旦大學;2005年
10 胡顯耀;當代漢語翻譯小說規(guī)范的語料庫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巍;《清平山堂話本》副詞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秀娟;《呂氏春秋》形容詞轉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康文娟;《儒林外史》代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李小靜;四大南戲語氣副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方佳茹;《新編五代史平話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玉曉;《人間詞話》修辭語境觀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7 華祚彩;《呂氏春秋》兼語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8 韓鈺;中高級水平留學生漢語作文中的韻律偏誤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宏磊;《淮南子》單音節(jié)動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陸福玲;對外漢語教學視野下的現(xiàn)代漢語“比”字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娜;;論《馬氏文通》中連字界說的幾個問題[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2 陳國華;普遍唯理語法和《馬氏文通》[J];國外語言學;1997年03期
3 張鵬;;論《馬氏文通》之同次[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4 康健;淺談《馬氏文通》中的單、復句[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5 劉永耕;《馬氏文通》對漢語詞類研究的貢獻[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6 劉永耕;語法意義的困惑──從“止詞先置說”看《馬氏文通》的歷史局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7 李艷;;《馬氏文通》對語篇結構性銜接的啟示[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袁本良;《馬氏文通》的辭氣論[J];古漢語研究;1999年02期
9 方平權;一百年來的《馬氏文通》研究[J];古漢語研究;1999年02期
10 陳青松;《馬氏文通》的語篇思想[J];古漢語研究;2002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蓋瑞雪;復動句的句法、語義與語用分析[D];蘇州大學;2004年
2 丁玲;存現(xiàn)句的主題結構和信息結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穗;;古漢語“之”“是”賓語前置問題再探[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03期
2 劉景農;;《櫖氏文通》以前的姙法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2年S6期
3 張顯成;“馬中的千里馬”[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1年04期
4 沈錫倫;論《馬氏文通》的句讀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5 秦嘉英 ,喻芳葵;談《馬氏文通》的句讀[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2期
6 楊琳;論“唯S是(之)P”句型[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7 孫良明;漢語沒有單、復句之分主張的先導——紀念《馬氏文通》出版90周年[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8 沈錫倫;;語法修辭結合研究的成功之路——《馬氏文通》修辭方法論初探[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9 易敏;“之”、“其”自指淺析[J];古漢語研究;1994年02期
10 劉瑞明;對“之”“其”第一、第二人稱說的否定[J];成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邵靄吉;;《馬氏文通》校勘拾誤[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2 ;Ma Shi Wen Tong and its Theory of Language[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3 蔣仁萍;;古代漢語代詞“之”的回指用法與語序的互動[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姜望琪;;中西語言研究傳統(tǒng)比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蔡紅錄;周靜;;古漢語語法和語序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周小婕;;數(shù)詞研究綜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汪洪章;;《文心雕龍》中的篇章銜接理論[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邱斌;古今漢語方位詞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2 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靜思;過去時里“了_1”使用情況考察[D];吉林大學;2005年
2 王彬;程度副詞短語分布差異的認知解釋[D];南昌大學;2005年
3 劉紅霞;描寫性狀語后助詞“地”的隱現(xiàn)[D];南昌大學;2005年
4 龔茂華;《馬氏文通》修辭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樊海燕;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隱現(xiàn)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袁靜;論現(xiàn)代漢語介詞的隱現(xiàn)[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石軼蘭;“介詞+N/NP+方位詞”中方位詞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呂英蘭;馬建忠善譯理論的現(xiàn)代闡釋[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9 王華;論介詞短語作句首狀語[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熊禮淼;“V的N”偏正結構中“的”字隱現(xiàn)規(guī)律及其動因考察[D];南昌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267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12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