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與語法范疇的不可言說性
本文關(guān)鍵詞:維特根斯坦的“圖像論”與語法范疇的不可言說性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語言圖像論 可說-不可說 語法范疇 不可言說性
【摘要】:維特根斯坦的著作《邏輯哲學論》中"對于不能談?wù)摰氖虑?就必須保持沉默"的論題,引起了哲學界和語言哲學界眾多學者關(guān)于什么是"不能談?wù)摰氖虑?的種種探究、解釋和驗證。本文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維特根斯坦"圖像論"的理論指向,以語法范疇的不可言說性為例驗證其解釋力,在研究對什么保持沉默的過程中,探討維特根斯坦"圖像論"的理論意義,凸顯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對語言學研究的價值。
【作者單位】: 安陽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關(guān)鍵詞】: 語言圖像論 可說-不可說 語法范疇 不可言說性
【分類號】:H04
【正文快照】: 1.0引言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西方理論科學出現(xiàn)危機,需要開拓新的哲學領(lǐng)域和哲學研究對象。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從語言的角度來思考和分析世界,實現(xiàn)哲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這一決定性轉(zhuǎn)變的杰出哲學家,被視為20世紀中葉語言哲學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明和,蓋世梅;訴訟證據(jù)概念的語義學淺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2 陳保亞;;論意義的兩個來源和語言哲學的任務(wù)——從語言游戲規(guī)則和單位的還原說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陳波;;語句的真、真的語句、真的理論體系——“truth”的三重含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劉洪波;圖書館知識組織的新思路[J];圖書與情報;1992年01期
5 傅金祥;文學的全息思維視域——對文學存在意義的一種解證[J];濱州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6 王會平,張世晶;解讀人類本體論追求的生存內(nèi)涵[J];長白學刊;2002年06期
7 魏書勝;劉國華;;“哲學的問題”之歷史類型及當代啟示[J];長白學刊;2006年04期
8 趙小兵;;語言哲學中的指稱論(名實論)與翻譯的意義觀[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熊志海,張步文;論刑事證據(jù)與案件事實之關(guān)系[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劉賓,潘麗珍,高軍;沖突與反思——轉(zhuǎn)型期我國歷史街區(qū)保護的幾點思考[J];城市規(guī)劃;2005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顧乃忠;;文化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評《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論[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C];2006年
2 唐嘉榮;;左腦型教育導致道德危機[A];云南省思維科學學會、云南省邏輯學會2007年聯(lián)合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3 李菁;;維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邏輯哲學論》的一種現(xiàn)象學素描[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波;社會理想境界論綱[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楊運鑫;多中心大學制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徐英瑾;維特根斯坦哲學轉(zhuǎn)型期中的“現(xiàn)象學”之謎[D];復旦大學;2004年
5 方剛;維特根斯坦之命題意義的確定性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劉田玉;訴訟真實觀的演變及其程序意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胡書慶;靈魂的翱翔與折斷的文學之翼[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高玉;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轉(zhuǎn)型[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9 黃時進;哲學視野中的科學傳播受眾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10 范玉吉;試論西方美學史上趣味理論的變遷[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寧莉娜;邏輯方法:在哲學的視野內(nèi)[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宋建平;形而上學終結(jié)了嗎?[D];浙江師范大學;2002年
4 戴穎;翻譯過程中意義的哲學闡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迎春;教育習俗視野下對課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君華;基于全球供應(yīng)鏈的產(chǎn)業(yè)集群優(yōu)勢的制度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俞勝;波蘭尼的“個人知識”理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3年
8 雷良;形而上學的歷史命運及其與科學的關(guān)系[D];中南大學;2002年
9 陳清;全球化與本土化張力中的中國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10 居飛;維特根斯坦的語法命題學說[D];四川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洪儒;試論語詞層級上的說話人形象——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一[J];外語學刊;2005年05期
2 宋曉春;;論翻譯中的主體間性[J];外語學刊;2006年01期
3 吳慧堅;;翻譯的條件與翻譯的標準——以林語堂《吾國與吾民》為例[J];外語學刊;2006年01期
4 范連義;;維特根斯坦的語言生活形式觀[J];外語學刊;2007年02期
,本文編號:11129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11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