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與詞典的不解之緣
本文關鍵詞:林語堂與詞典的不解之緣
更多相關文章: 林語堂 詞典 創(chuàng)作 翻譯
【摘要】:本文從林語堂看詞典、用詞典和編詞典三個方面解讀林語堂在詞典學的思想和遺產及其在中國詞典編纂史中的歷史意義。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
【關鍵詞】: 林語堂 詞典 創(chuàng)作 翻譯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N-gram的多語言共存文本復制取證研究”,課題號:6117314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林語堂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互文關系研究”
【分類號】:K825.5;H061
【正文快照】: 提起林語堂,一般人都知道他是作家、翻譯家、幽默大師等,而發(fā)明家、詞典編撰家的身份卻很少提及。林語堂認為,他編撰的漢英詞典是其一生中英跨文化雙語創(chuàng)作與翻譯的巔峰之作,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林語堂詞典在國內很少能見到,僅為少數人知道;詞典在其著譯生涯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豐逢奉;林語堂的詞典“應用”論[J];辭書研究;1996年06期
2 舒啟全;評林氏《當代漢英詞典》[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歆;;跨文化交際中飲食文化差異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年08期
2 李娟;;淺談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才智;2011年12期
3 金欣欣;評《漢語普通話正音字典》[J];辭書研究;2001年01期
4 馬志偉,金欣欣;《應用漢語詞典》的新意和不足[J];辭書研究;2002年04期
5 馬啟俊;;詞典批評和詞典的客觀性[J];辭書研究;2009年05期
6 黃宗賢;;返璞歸真——老子《道德經》的文本解讀[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04期
7 孫張靜;;闡釋學理論視野下的譯者主體性——以《浮生六記》林譯本為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王兆勝;林語堂與邵洵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9 許春翎;;從審美視角品讀林語堂的翻譯標準——以林語堂英譯《歸去來兮辭》為例[J];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10 史瑋璇;雷秀云;;中德飲食文化差異淺析[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1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陳愛釵;近現代閩籍翻譯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詹喬;論華裔美國英語敘事文本中的中國形象[D];暨南大學;2007年
3 王少娣;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陶麗霞;文化觀與翻譯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李潔;論梭羅與中國的關系[D];復旦大學;2008年
6 努爾古麗·阿不都蘇力;維吾爾族城鄉(xiāng)女性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王笑菁;王者歸來之現代魅影[D];蘇州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東燕;從合作原則和關聯理論角度對比分析美國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語幽默[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何淼;新經濟時代下的廚具設計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1年
3 何萍;文化視角下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的結合[D];贛南師范學院;2010年
4 左志香;網網時代婆媳關系變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楊芳;林語堂的“第三空間”和他的翻譯《浮生六記》[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龐瑛;中西方飲食文化比較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7 陳曉燕;內容教學法在高中英語課外閱讀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
8 鄧蓓;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觀照下的幽默話語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1年
9 趙政廷;《幽默的中國人》英譯過程中核心詞匯及引文的翻譯技巧探討[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吳鵬;辜鴻銘《論語》英譯中的“雜合”特征解讀[D];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靜;;幽默的高超[J];小康;2008年12期
2 楊柳;通俗翻譯的“震驚”效果與日常生活的審美精神——林語堂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4年04期
3 邵毅;;林語堂翻譯觀述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陳榮東;一篇不該忽視的譯論——從《論翻譯》一文看林語堂的翻譯思想[J];中國翻譯;1997年04期
5 陳羽綸;;《英漢小詞典》的編寫[J];辭書研究;1981年01期
6 郎江濤,王靜;林語堂譯學思想述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年09期
7 翟紅梅,張德讓;譯者中心論與翻譯文本的選擇——析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曾東京;;也論翻譯學詞典[J];中國翻譯;2005年04期
9 王馥芳,羅敏莉;語料庫詞典學的興起與發(fā)展[J];辭書研究;2004年05期
10 苑思;;詞典學國際討論會在英國召開[J];當代語言學;197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金華;;詞典比較研究的基礎和目標[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盧潤祥;;評《詞和詞典》一書的詞典學部分[A];中國辭書論集1997[C];1997年
3 趙彥春;;認知詞典學發(fā)軔——關于詞典學認知方法的探索[A];中國辭書論集2001[C];2001年
4 李少丹;;林語堂散文幽默語言的修辭探析[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5 張柏然;;《詞典學詞典》讀后隨想[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黨軍;;雙語詞典的多模態(tài)化——用戶·詞典·編者[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鄭定歐;;方法論的呼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三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8 鄭定歐;;漢外詞典學綱要[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9 衷娌;;論《閨房記樂》譯文的語氣隱喻現象化解中英言語交際差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陳楚祥;;積極型漢外詞典——原則與框架[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語言所 譚景春;語言所詞典室不平凡的50年[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2 記者 李強 李全宏;《康熙字典》暨詞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N];山西日報;2009年
3 林長華;趣味殘缺字[N];山西日報;2005年
4 王文華 張紅兵;《康熙字典》暨詞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皇城相府召開[N];中國旅游報;2009年
5 許嘉璐;辭書編纂工作的意義及其面臨的問題[N];團結報;2007年
6 張振興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李景端;地緣環(huán)境造就人才[N];中華讀書報;2008年
8 許曦明;漢語意識的呼喚[N];文藝報;2007年
9 潘鳳亮;語言是條流動的河[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10 馬承鈞;作家不是“作家班”培養(yǎng)出來的[N];工人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玫;意義、詞典與詞典釋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趙巍;譯學辭典的原型及評價系統(tǒng)[D];山東大學;2006年
3 田兵;義項的區(qū)分與描寫[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4年
4 陳愛釵;近現代閩籍翻譯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5 陳偉;學理反思與策略重構[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6 木拉特(VELMYRAT ANNAYEV);從《漢土詞典》的編寫看雙語詞典編寫的若干問題[D];山東大學;2008年
7 王丹陽;論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作本質[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8 趙剛;漢英詞典翻譯的篇章語言學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高雷;譯學詞典的本體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徐濤;詞匯函數的理論與應用[D];黑龍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春梅;林語堂:辨證主義翻譯理論家和實踐家[D];廈門大學;2006年
2 李曼;林語堂翻譯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鄧靜子;從中介語視角解讀翻譯[D];中南大學;2008年
4 馬秋利;譯者主體的互文性視角[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5 潘旭敏;以寫作的名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茜;從人格心理學角度論譯者主體性[D];中南大學;2008年
7 付曉;林語堂翻譯思想淺釋[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8 李巧芳;奈達的翻譯理論與林語堂翻譯觀之比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鐘運偉;國內熟語類詞典考察及編纂研究[D];魯東大學;2012年
10 孫菊芬;《廣雅·釋沽》初探[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0654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065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