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數碼敘事學的發(fā)展
[Abstract]:Digital media,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net, provide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users with a new platform for telling their own stories, bringing together narrative information from the past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news, history, advertising, art and so on, into shared resources. It changed people's narrative idea and way, thus promoted the birth of digital narratology. Digital narratology is a branch of post-classical narratology. With interactive narration based on digital media as the core category, digital narratology adapts to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ors and receivers in the network age, which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broad prospects.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2009年度重點項目“西方數碼藝術理論六十年”(編號:09AA00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207.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國興;中國現代“革命”文學敘事傾向[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2 夏吉英;;我國電視廣告的敘事學分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吳小玲;網絡游戲對古典作品的重構——以《吞食天地Online》和《三國策Online》為例[J];當代傳播;2005年02期
4 白貴;周正昂;;網絡時代報紙深度報道的“整合”敘事[J];當代傳播;2006年02期
5 劉晴;馮小剛賀歲電影敘事研究[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6 李巖;第二人稱敘事的魔力——解讀韋爾蒂短篇小說《鑰匙》的敘述邏輯[J];俄羅斯文藝;2005年02期
7 陳小慰;當代英美通俗小說的譯介與影響[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8 江少川;雙重邊緣 生存悲劇 現代敘事——評旅美女作家嚴歌苓《誰家有女初長成》[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張軍華;王曉勇;;電視新聞敘事的視角轉換與主題建構——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一則新聞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張曉輝;“真人秀”節(jié)目中的敘事——兼談它的隱私故事[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奉橋;現代性視野中的張恨水小說[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姜飛;在解構中建構[D];四川大學;2003年
3 郭虹;中國動畫傳播狀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姜英;網絡文學的價值[D];四川大學;2003年
5 陳力君;代言與立言:新時期文學啟蒙話語的嬗變[D];浙江大學;2004年
6 周建漳;歷史及其理解和解釋[D];廈門大學;2004年
7 周海波;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韓鴻;中國大眾影像生產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9 林德全;論教育敘事[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魏天真;女性文學的批判與反思[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春燕;單幅漫畫作品中的敘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趙小勇;《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現代敘事[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3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學生交往的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肖鋒;論敘事作為修辭[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5 克非;評加拿大媒體對文化多樣性的描述——不可忽視的缺憾[D];四川大學;2003年
6 姚紅玉;我的新教師生活[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宋麗珍;電視廣告中的隱喻現象解讀[D];蘇州大學;2003年
8 紀軍;女書敘事詩與女性敘事[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媛;電視新聞報道形式與敘事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羅儒國;教學理論應用的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亦恬;;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紅樓夢》敘事結構研究述評[J];青年文學家;2011年01期
2 葛躍;;金圣嘆敘事學思想研究——從金圣嘆對《水滸》《西廂記》的局部修改看其敘事學思想[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8期
3 舒艷;;“實錄”與“虛構”——試論唐敘事詩的敘事手法[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楊東方;王海燕;;論李漁愛情小說的創(chuàng)新性及其意義[J];社科縱橫;2006年09期
5 胡吉星;;“史”與“劇”的敘事——《趙氏孤兒》版本流變的歷史解構意義[J];名作欣賞;2008年10期
6 銀書瑤;;優(yōu)美的轉身——試用圖像敘事解讀《弗蘭德公路》[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7 銀書瑤;;優(yōu)美的轉身——試用圖像敘事解讀《弗蘭德公路》[J];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張勇;;明清小說敘事轉換技法談略——以《金瓶梅》、《紅樓夢》為例[J];齊魯學刊;2011年02期
9 李冀;說說《當說者被說的時候》[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10 方志紅;;近30年中國古代敘事理論研究回顧[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安德明;;神奇?zhèn)髀?事件與功能[A];民間敘事的多樣性——民間文化青年論壇[C];2004年
2 王穎;;酒與《水滸傳》的敘事藝術[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3 楊利慧;;民間敘事的表演——以兄妹婚神話的口頭表演為例,兼談中國民間敘事研究的方法問題[A];民間敘事的多樣性——民間文化青年論壇[C];2004年
4 劉哲;;《水滸傳》“林沖上梁山”的敘事藝術[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5 李玫;;文學與影視作品中的上海書寫比較——以《長恨歌》為例[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羅陽富;;對傳統(tǒng)文化的隱喻書寫——《茶倌來信》敘事策略探微[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樊憲雷;;碩士論文提要:賈平凹長篇小說中敘事技巧的流變與創(chuàng)新[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8 金宏宇;;副文本與現代文學經典的建構[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9 李建周;;身份焦慮與文本誤讀——兼及王朔小說與“先鋒小說”的差異性[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建盛;建構中國本土的敘事學理論[N];文藝報;2011年
2 劉紹信;敘事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新拓展[N];文藝報;2005年
3 張頤武;再思和追問[N];山西日報;2005年
4 南帆;散文:向各個角度敞開[N];中華讀書報;2004年
5 方漢文;中國小說美學研究新路徑[N];文學報;2006年
6 馬力;月下風味[N];中國旅游報;2010年
7 郭艷;評王彬的《紅樓夢敘事》[N];文藝報;2006年
8 格非;文學的危機和可能[N];文學報;2008年
9 程永新邋羅崗;在“離散”中尋求“認同”[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10 陳曉明;實證批評的魅力[N];文藝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俞敏華;形式的表象與深意[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寧;《史記》敘事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國華;結構主義文論在中國的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李麗丹;18-20世紀中國異類婚戀故事的敘事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王素霞;多語合弦:90年代長篇小說的文體革命[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7 翟紅;論80年代中國先鋒小說的語言實驗[D];蘇州大學;2004年
8 孫高娃;科爾沁當代鄉(xiāng)土小說文化內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婧;中國現代“成長小說”的敘事學研究[D];青島大學;2002年
2 呂萍;敘事與闡釋:魯迅小說及其電影改編[D];青島大學;2006年
3 張倩;論《紅樓夢》的季節(jié)敘事[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4 張亞南;《搜神記》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5 王利劍;那一雙“善于勾織的纖纖巧手”[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勇;漢賦敘事修辭初探[D];山西大學;2007年
7 龔小娟;從“第一人稱”看新時期女性敘事[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房芳;杜拉斯與陳染敘事言語之比較[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胡春毅;雙重詩學的穿越[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剛;莫言創(chuàng)作美學品格的敘事學研究[D];聊城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099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230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