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代坊本通俗小說版畫“話語”功能的“多聲部”特征
本文關(guān)鍵詞: 明代后期 通俗小說版畫 “話語”功能 小說文本 多聲部 插圖 隋煬帝 金陵派 三國志通俗演義 徽派版畫 出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版畫是明代后期書坊主推銷通俗小說的重要手段。從創(chuàng)作主體看,版畫是畫工、刻工和書坊主共同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從通俗小說版畫"話語"功能的多聲部特征看,一是輔助讀者結(jié)合文本閱讀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與人物,具有敘事功能;二是寓含著畫工與刻工對小說文本的藝術(shù)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具有再現(xiàn)和隱喻的功能;三是體現(xiàn)著書坊主的商業(yè)意圖,具有推銷產(chǎn)品的廣告功能。明代后期金陵版畫結(jié)合建安派和徽派版畫風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金陵派版畫,在刊印質(zhì)量和藝術(shù)成就上與蘇州、杭州等地小說版畫一起代表了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版畫黃金時代的最高成就。
[Abstract]:Printmak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booksellers to promote popular novel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subjects, printmaking is a product created jointly by painters, engravers and booksellers. One is to assist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plot and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with the help of text reading, the other is to combine the artistic understanding and re-creation of the novel text by the painters and the engravers, 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reproduction and metaphor. Thirdly, it embodies the commercial intention of the owner of the book shop and has the advertising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product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Jinling prints combined with the Jian'an School and the Huizhou School printmaking style, formed unique Jinling School prints, and compared with Suzhou in printing quality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Hangzhou and other places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ancient popular novel printing together.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珠海學院;
【分類號】:I207.41;J2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視野中的圖像[J];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2 聶付生;論晚明插圖本的文本價值及其傳播機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朝暉;;明代縣衙規(guī)制與日常政務(wù)處理程序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江守義;敘事中的時序變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江守義;;敘事聚焦的演變及原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梅向東;張恨水的“四不像”與其通俗文藝范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秦海瀅;論明代鄉(xiāng)村教化的發(fā)展歷程[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6 劉少文;敘事媒介及其自由度——論張恨水小說中記者、準記者作用[J];北方論叢;2005年03期
7 廖久明;《故事新編》的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劉曉東;趙紅;;明代塾師的社會構(gòu)成及其演變——兼論民間教育人力資源的社會配置與優(yōu)化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俞為民;明代戲曲文人化的兩個方面——重評湯沈之爭[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黃仕忠;日本大谷大學藏明刊孤本《四太史雜劇》考[J];復(fù)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封越健;;明代漕船管理述略[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2 王熹;;明代庶民服飾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3 龐駿;;品花·花品·花為媒——以中國水仙花節(jié)俗游賞為例[A];中國花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奎軍;歷史、文學文本、文學價值——以賽金花題材文學作品為個案[D];暨南大學;2001年
2 王暉;百年中國報告文學文體流變論[D];蘇州大學;2002年
3 金明姬;孤獨者的世界[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形態(tài)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近代商業(yè)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丁賢善;中國現(xiàn)代武俠小說的敘述藝術(shù)[D];蘇州大學;2003年
7 傅書華;驀然回首[D];河南大學;2004年
8 張小平;近代漢語反語駢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9 邱江寧;才子佳人小說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4年
10 郝青云;元雜劇曲文與其明傳奇改寫本的跨文化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世洋;李拓之《焚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y,
本文編號:15500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guanggaoshejilunwen/155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