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浮雕中兩種典型的空間認識形式
發(fā)布時間:2017-09-29 06:10
本文關鍵詞:分析浮雕中兩種典型的空間認識形式
【摘要】:浮雕的空間是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浮雕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而空間屬于物質所存在一種客觀的形式,同時也是物質存在的一種伸張性與廣延性表現(xiàn)。人類社會在原始的時期中一些線刻和巖畫之中不論是裝飾性的一些圖案或者是對自然的寫實,在其造型的模式與描寫的方法上普遍都是大同小異的。我國古代的浮雕藝術主要集中在畫像磚、漢畫石像以及在魏晉之后佛教的造像和陵墓的建筑中。在浮雕藝術演進的過程之中,浮雕是在借鑒、繼承以及變革之中不斷發(fā)展的。然而在當前經(jīng)濟社會的文化背景之下,浮雕正在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文化來承載綜合形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 浮雕屬于一種特有的造型藝術,浮雕是立體造型被壓縮在平面上的一種造型藝術形式,它主要以底板作為依托,在有限的造型空間中對于自然的物象進行體積上的合理壓縮,從而向人們展示較為抽象的空間效果。本文主要是針對浮雕作品之中發(fā)現(xiàn)的兩種典型的空間認識形式,也就是“理性的空間認識形式”與感性的空間認識形式浮并分別分析論證了這兩種典型的空間認識形式,從而通過對于這兩種典型的空間認識分析與解讀,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認識形式對對于浮雕的作品產生不同影響。 本文筆者意在通過對浮雕之中兩種空間認識形式上的分析與研究,表明這兩種認識形式屬于真實存在的,它能夠幫助個人在浮雕作業(yè)之中理性看待這兩種不同的認識形式,而無論是對待圓雕、浮雕還是對于繪畫空間的認識上都有著很大的借鑒價值。本文的研究之中不僅用例子分析了這兩種空間認識的形式,還通過對于這兩種空間認識的形式對于日后浮雕學習過程中進行研究與梳理,并且更加豐富本人的浮雕知識,從而強化浮雕藝術的技能。
【關鍵詞】:浮雕 空間認識 理性空間 感性空間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312.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錄6-8
- 第一章 緒論8-10
- 1.1 選題緣由8-9
- 1.2 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9
- 1.3 研究方法9-10
- 第二章 浮雕藝術的概念以及基本原理10-14
- 2.1 浮雕藝術概念及特征10-11
- 2.1.1 浮雕的概念10
- 2.1.2 浮雕的特征10-11
- 2.2 浮雕藝術特點與表現(xiàn)方法11-12
- 2.2.1 浮雕藝術的特點11-12
- 2.2.2 浮雕藝術的表現(xiàn)方法12
- 2.3 浮雕的形體和空間12-14
- 第三章 浮雕藝術中兩種典型的空間認識形式14-23
- 3.1 浮雕中的“感性的空間認識”14-16
- 3.2 浮雕中“理性的空間認識”分析16-18
- 3.3 比較兩種空間“認識”的異同18-21
- 3.3.1 兩種空間“認識”在自然空間和繪畫空間上的異同18-19
- 3.3.2 兩種空間“認識”的空間實質差異19-21
- 3.4 空間差異的制約因素21-22
- 3.4.1 環(huán)境21
- 3.4.2 光效應21-22
- 3.5 空間轉換的材料表現(xiàn)22-23
- 第四章 浮雕中這兩種空間“認識”對今后創(chuàng)作的直接影響23-25
- 4.1 兩種空間“認識”形式對今后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意義23
- 4.2 兩種空間“認識”對圓雕、繪畫的影響23-24
- 4.3 兩種空間認識對教學的直接影響24-25
- 結論25-26
- 參考文獻26-27
- 致謝2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許正龍;;雕塑空間[J];雕塑;2012年01期
2 張海生;;試論浮雕藝術[J];美與時代(下);2010年08期
3 朱怡芳;;社會場域中的文本:解析傳統(tǒng)社會玉文化的視角[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年04期
4 林朝陽;;東西方經(jīng)典浮雕形式美感的共性[J];上海工藝美術;2007年01期
,本文編號:9403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94039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