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石刻的浮雕技法在裝飾作品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漢代石刻的浮雕技法在裝飾作品中的應用
【摘要】: 漢代石刻藝術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畢竟是已經(jīng)塵封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是在我們?nèi)粘I钪杏|及不到的藝術,只有在博物館甚至是考古界才會聽到這樣的詞匯,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將這樣古老而悠久的藝術“古為今用”,在汲取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的基礎上,改變其材質(zhì)等,使之更為人性化,更加的貼近現(xiàn)實生活,為現(xiàn)代生活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藝術價值。 面對復雜的漢代藝術門類和蔚為大觀的藝術品,從代表性的藝術門類和代表性的作品入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門類,即便同一個藝術門類,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狀況也是不平衡的,而漢代石刻藝術便是最能代表漢代造型藝術的成就和特點的藝術門類。 本文研究的具體方法是,將立足于對具有代表性的漢代石刻藝術作品的掌握、分析的基礎上,同時立足于藝術學角度,結(jié)合當時書籍資料中的有關漢代石刻藝術理論進行解讀。從歷史背景、藝術風格、藝術作品等多方面對漢代石刻藝術進行整體研究,由形象直觀到抽象概括,進而對漢代石刻中的浮雕技法展開研究。并試圖歸納出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綜合研究有利于打通不同藝術形式的界限,從而解決單向研究所忽略的一些問題。最后再將從中所得一絲不茍地運用到現(xiàn)代的裝飾藝術中,運用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其個性化的東西。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古文化藝術形式可以與現(xiàn)代裝飾作品很好的結(jié)合,原本生硬的藝術形式亦可以變得生活化、平民化,甚至可以是高層次的存在。當我們將裝飾作品置于生活中時,作品本身對環(huán)境賦予了文化意義,而且從形式上還會使人產(chǎn)生美的感受,其中所包含的的意義是需要觀者去體味的,甚至能夠引起人們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和心靈上的溝通,并由感情進到情理。所以,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途徑進行領域更為廣泛的古文化藝術的研究,從而更多、更深入地融入到中華民族古文化中去,將中國傳統(tǒng)藝術繼續(xù)不斷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漢代石刻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浮雕技法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J31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1 漢代石刻的歷史背景、主要內(nèi)容及特點10-12
- 1.1 漢代石刻的歷史背景10
- 1.2 漢代石刻的主要內(nèi)容10-11
- 1.3 漢代石刻的特點11-12
- 2 漢代石刻的藝術風格12-15
- 2.1 漢代石刻的構圖方式12
- 2.2 漢代石刻的造型特點12-13
- 2.3 漢代石刻的彩繪技巧13-14
- 2.4 漢代石刻的雕刻技法14-15
- 3 浮雕探究的詳細內(nèi)容15-18
- 3.1 浮雕的概念和特征15-16
- 3.2 浮雕的形態(tài)16-17
- 3.2.1 高浮雕16
- 3.2.2 淺浮雕16-17
- 3.3 浮雕的發(fā)展17-18
- 4 浮雕技法于裝飾作品中的摸索運用18-24
- 4.1 陶藝18-19
- 4.2 絎縫19-21
- 4.3 纖維藝術之綜合材料21-24
- 結(jié)論24-25
- 參考文獻25-2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26-27
- 致謝2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玉生;;唐陵石雕——鴕鳥芻議[J];畫刊;2008年09期
2 劉淵臨;四川德陽石刻藝術墻觀感[J];文史雜志;1995年03期
3 衛(wèi)琪;簡論神道石刻的藝術特色[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趙洪軍;;漫談麒麟[J];江蘇政協(xié);2007年12期
5 曾竹韶;宋陵石刻藝術[J];美術研究;1980年04期
6 慕容;神奇壯觀的石刻藝術——玉樹勒巴溝石經(jīng)山巡訪記[J];中國土族;2001年03期
7 劉京游;;石刻藝術之都——洛陽[J];中國書畫;2004年12期
8 宋先世;;水族墓群石刻藝術初探[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土呷;;察雅石刻[J];西藏藝術研究;1991年03期
10 野牧;;唐卡與彩繪石刻藝術[J];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6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刻坊”科普實驗活動策劃書[A];博物館社會教育[C];2006年
2 王闊海;;問渠哪得清如許——對古漢畫石刻藝術浪漫主義精神的文化思考[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劉靜敏;;話語銜接與修辭格[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4 董亞巍;;試論古代銅鏡鏡面凸起的成因及其相關問題[A];全國第七屆民間收藏文化高層(湖北 荊州)論壇文集[C];2007年
5 耿占軍;田軍;;試論長安斗門漢牛郎織女石刻像的藝術價值[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周曰璉;;四川蘆山東漢石刻及其畫像配置意義[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黃榮光;;“浮雕法”教學初探——從大學低年級日語教學談起[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4年
8 ;保護性開發(fā),合理性利用,拓展性創(chuàng)新——江蘇文化科技產(chǎn)業(yè)園關于丹陽齊梁文化旅游景區(qū)規(guī)劃建設的構想與實施[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9 宋震昊;;丹陽地區(qū)南朝帝陵石刻藝術的前源問題——試論漢代有翼石獸對南朝帝陵石獸的影響[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10 范小平;;四川崖墓石刻人像造型藝術研究[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宏;西藏的石刻藝術——崗巴乃甲切木石窟[N];日喀則日報;2009年
2 鄭文華;石刻藝術的變遷[N];陜西日報;2000年
3 鄭丕明邋彌衛(wèi)國 梁正;陜西首屆石刻藝術節(jié)落幕[N];西部時報;2008年
4 鄭文華;藥王山摩崖造像藝術[N];銅川日報;2009年
5 梁文;西安碑林石刻藝術館開工建設[N];中國文化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裴蕾;拱洞中,藝術家的特別奉獻[N];四川日報;2009年
7 苗連貴;走進寶頂大佛灣 感悟大足石刻精粹[N];中國民族報;2010年
8 郭青;西安碑林石刻藝術館開工建設[N];陜西日報;2008年
9 趙富海;永恒的歲月印證[N];鄭州日報;2008年
10 邢克;北京五塔寺——塵囂世界的一杯清茶[N];中國民族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雅梅;南宋川南墓葬石刻藝術與計算機圖像識別應用的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2 藺寶鋼;當代城市雕塑建設評價機制及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年
3 岳紅記;北朝關中地區(qū)造像題記書法藝術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4 薛擁軍;廣式木雕藝術及其在建筑和室內(nèi)裝飾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菲之;漢代石刻的浮雕技法在裝飾作品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豐海濱;濟寧地區(qū)漢代石刻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王洪汀;唐代順陵石刻中走獅形象分析[D];西安美術學院;2012年
4 王海軍;平面幾何圖案浮雕機CAD軟件開發(fā)[D];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5 嚴素蓉;基于圖像建模與繪制方法的圖像浮雕設計與實現(xiàn)[D];浙江大學;2005年
6 鄭盈盈;基于點模型的浮雕提取與數(shù)據(jù)處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7 湯正翔;基于三角網(wǎng)格的浮雕曲面編輯和粘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8 卡拉拉 巴卡吉卡;非洲藝術與浮雕藝術的陶瓷表現(xiàn)性研究——兼論陶瓷浮雕與環(huán)境的關系[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9 匡平;家具浮雕CAD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電子科技大學;2003年
10 馬毅;三維浮雕CAD/CAM軟件系統(tǒng)開發(fā)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8402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84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