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人文精神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以城市雕塑為例
本文關鍵詞:試析人文精神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以城市雕塑為例
【摘要】: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而且更應具有深刻的人文關懷,使其達到藝術與精神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以彰顯整座城市的親和力及品位。人文精神在公共藝術中的作用是神圣而不可替代的。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應堅持以人文精神作為設計指導思想,時刻把人民大眾所想所需作為設計的起點,通過展現(xiàn)集體記憶、表達人本思想、體現(xiàn)人類主題等方式,將視覺效果和情感表達高度凝結,從而完成一個符合現(xiàn)代社會需求的公共藝術作品。
【作者單位】: 江西財經(jīng)大學藝術學院;
【關鍵詞】: 公共藝術 人文精神 公共雕塑
【分類號】:J313.2
【正文快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由于自身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城市公共藝術變得越來越“挑剔”,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不滿足于公共藝術僅僅具有城市美化功能及“藝術”效果,而是希望其具有更為深刻的人文關懷,達到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高瑞泉 ,袁進 ,張汝倫 ,李天綱;人文精神尋蹤[J];讀書;199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萬軍;趙友新;;儒家倫理量刑觀與當代倫理量刑要素法定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2 邵子華;;論文學闡釋的超越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張琳;;外來者眼中的鄉(xiāng)土世界——對韓少功小說的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4 邵子華;;生命哲學視野中的文學闡釋與生命建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5 艾佳慧;;在“邊緣”處感受挑戰(zhàn)——《讀書》法學類文章研究[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04期
6 宋建林;對“人文精神”討論的反思[J];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7 姜華;;出版市場化與文化復興[J];編輯學刊;2011年05期
8 任火;論編輯的人文精神[J];編輯之友;1997年06期
9 尹華丁,周應德;社區(qū)體育與人文關懷[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10 王峰;過偉敏;;數(shù)字化城市公共藝術交互性內涵研究[J];包裝工程;2010年2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磊;;“兩種文化”沖突的和諧意義[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2 古遠清;;90年代的文學批評特證[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9.4)[C];1999年
3 秦仁猛;;新課改下中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興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3 呂紅日;教師“知識分子”角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陽;當代文學生產(chǎn)機制轉型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敏;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精神成人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魯美妍;當代知識分子小說60年的發(fā)展歷程和文學價值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7 蔡順興;數(shù)字公共藝術的“場”性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8 何小青;公共藝術發(fā)展路徑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9 李永昌;重塑魅力故鄉(xiāng)[D];上海大學;2011年
10 虞昕;論網(wǎng)絡時代中國電影批評場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萍;用生命探尋文學的夜路[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淑華;利用古典詩詞培養(yǎng)中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鄧科超;新理性精神文學論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鳳卓;王小波雜文話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納杰;在適應中生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謝甜瓊;論公共藝術與株洲市城市形象塑造[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喬姝函;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極簡主義風格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張璇;新媒體藝術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與發(fā)展[D];北京印刷學院;2010年
9 荊琦;無錫古運河公共雕塑調查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10 朱毅;論木雕在室內環(huán)境中的運用及裝飾性[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民;;讓公眾藝術優(yōu)雅起來[J];北京宣武紅旗業(yè)余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2 鄔烈炎;場所·資源·手法——關于公共藝術設計的一種方法[J];雕塑;2004年02期
3 施茜;公共藝術設計教學探索[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 劉景群;;談公共藝術與市民社會的關系[J];美術大觀;2010年07期
5 翁曉燕;;公共藝術在景觀中的人文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6 ;人、環(huán)境、科技——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公共藝術設計國際研討會摘錄[J];裝飾;1998年06期
7 漆德琰;澳大利亞公共藝術設計[J];雕塑;2004年05期
8 韓雪松;;淺談公共藝術與CG藝術[J];才智;2009年27期
9 過偉敏;;讓中國的公共藝術面向未來[J];雕塑;2007年05期
10 毛翔先;;公共藝術設計札記[J];浙江工藝美術;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福華;;人文精神在住院處工作中的應用[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內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任向陽;;人文精神——知識經(jīng)濟的營養(yǎng)液[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3 孫冬梅;;現(xiàn)代醫(yī)院管理要提倡人文精神[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徐軍;朱永康;張勇志;陳柏松;;試論人文精神與圖書館[A];圖書館與人文精神——陜西省社會科學信息學會第八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5 姚昆田;;五緣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人文精神[A];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王兆德;;倡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構建有利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文化環(huán)境的一點思考[A];發(fā)展篇——上?萍枷到y(tǒng)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會論文選編第十輯[C];2004年
7 郭講用;肖煥禹;;體育傳播人文精神的缺失與弘揚[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8 王世誼;;科學發(fā)展觀與人文精神的提升[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楊亮生;;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人文精神滲透[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10 胡高榮;王毅;;弘揚人文精神,深化寫作教學改革[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信銀行大連分行職工 遼寧大連 王景峰;厚積薄發(fā) 融會貫通[N];桂林日報;2007年
2 本版編輯 黑龍江商業(yè)職業(yè)學院 沈鳳姣 牡丹江醫(yī)學院 薛寧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趙旭 牡丹江師范學院 高鵬超 黑龍江省農業(yè)經(jīng)濟職業(yè)學院 李懿嫻 牡丹江市委宣傳部 陳再重;鑄就精氣神[N];牡丹江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辛聞;讓人文精神滲入人們的心靈[N];天水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陳明;用人文精神塑造獨特的城市品格[N];中國建設報;2003年
5 市委宣傳部理論處;打造“軟實力” 化為“精氣神”[N];重慶日報;2006年
6 邵康慶;重慶人文精神與圖書館[N];中國文化報;2006年
7 記者 謝小芬;“桂林人文精神解讀”網(wǎng)上論壇“開談”[N];桂林日報;2007年
8 金涌邋滕禮 劉偉 羅雪燕 邱晶晶;讓人文精神成為深圳獨特氣質[N];深圳特區(qū)報;2007年
9 張同吾;走向人文精神的高地[N];文藝報;2006年
10 記者 王坤寧;《圣土不老》謳歌邊關人文精神[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娜;人文精神的消隱與回歸[D];復旦大學;2010年
2 宮福清;醫(yī)學生醫(yī)學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3 黃紅生;論虛擬技術的人文價值[D];東北大學;2008年
4 王玉柱;當代醫(yī)學人文精神的反思與重建[D];吉林大學;2012年
5 張利;宋代司法文化中的“人文精神”[D];河北大學;2008年
6 宋承祥;教育結構元視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劉旭東;現(xiàn)代課程的價值取向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0年
8 吳笛;人文精神與生態(tài)意識[D];浙江大學;2004年
9 楊瑛;走向反思建筑設計學——建筑設計知識批判與重建[D];重慶大學;2004年
10 劉子貴;論“兩種文化”矛盾與人文精神的構建[D];吉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國亮;當代中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與評價的人文尺度初探[D];廈門大學;2009年
2 曹文;人文精神與教師管理[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慧;九十年代文學中人文精神的內在理路及具體呈現(xiàn)[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劉錦玲;現(xiàn)代人文精神的文化反思[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5 顏廷鳳;人文精神與師生關系的重建[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邰哈斯其木格;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D];內蒙古大學;2005年
7 唐超;關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問題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朱琳;歷史教學改革中的人文精神[D];重慶師范大學;2004年
9 范宜濤;論武警學員人文精神的培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10 牛福;我國人文精神對職業(yè)籃球運動員競技水平影響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575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75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