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象雕塑語言拓變的當代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具象雕塑語言拓變的當代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大連理工大學》 2011年
中國具象雕塑語言拓變的當代性研究
鄭淼
【摘要】: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用崔建的歌詞開這個頭,恰如其分的描述了這篇論文的背景。 從上世紀的改革開放后,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面的開放,全面的搞活讓快速變化著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面對著日益變化的世界,中國的具象雕塑藝術該如何發(fā)展?成為雕塑家們所關注的深刻問題。 傳統(tǒng)的具象雕塑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20世紀,世界范圍內的具象雕塑藝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那么中國的具象雕塑藝術發(fā)生了怎樣的根本性變化呢?那就是不再迷信過去的權威、不再強調整體的敘述,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關注社會,表達人文,打破傳統(tǒng),強調融通。那么這些變化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文中將其歸分為六大類詳細描述。那么這些變化又是有怎樣的時代特性呢?由于中國的逐漸強大,文化逐漸崛起,迫切需要藝術弘揚時代,于是雕塑創(chuàng)作從過去的宏大、主題、戰(zhàn)斗、教化模式中走出,轉變?yōu)樨撚谑浪、民間、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情感中,煥發(fā)一種現(xiàn)實社會的現(xiàn)實狀態(tài)。所以說,中國具象雕塑語言的拓變是具有很強的當代性的,這也是本文的論點。 那么這種觀點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呢?文中一是用時代發(fā)展來證明;二是以拓變的實質特征來證明;三是不同角度看拓變來證明;四是用當代作品來證明。這些依據(jù)都不約而同的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具象雕塑語言在不斷的拓變且具有很強的當代性。 正如文中的舉例:《秦兵馬俑》體現(xiàn)了秦朝的強大;建國時期的《慶豐收》體現(xiàn)了祖國統(tǒng)一、萬民同歡的時代;《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體現(xiàn)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時代。然而,這些都是時代的過去時,不能滿足當代精神的需要:回歸自然、回歸大眾、參與生活、關注現(xiàn)實、才是當代的需要。正如同樣的毛主席題材,當代著名雕塑家李象群的《偉人毛澤東》雕塑剔除了政治的環(huán)繞、強調的是個人的本性、個人的真相。再如他的《堆云、堆雪》雕塑完美的將一尊政治的身體回歸到自然的身體。 這些都體現(xiàn)出藝術語言在改革傳統(tǒng)的模式,更多的關注現(xiàn)實、關注當代。具象雕塑不僅不能消亡,而且還會更加輝煌!同時也突顯了中國的具象雕塑語言拓變的當代性。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30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曉利;;公眾與藝術的對話——“仿真人”雕塑在城市文化形象創(chuàng)建中的效用[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2 張曉利;;后現(xiàn)代審美語境下我國具象雕塑藝術的新思考[J];邢臺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何桂彥;;錯位、誤讀與當代雕塑的媚俗化[J];東方藝術;2008年13期
2 孫振華;;關于當代雕塑的價值思考[J];雕塑;2008年01期
3 劉海峰;;論當代中國寫實雕塑創(chuàng)作的觀念革新[J];雕塑;2008年03期
4 劉金凱;;中國傳統(tǒng)美學對當代雕塑的影響[J];雕塑;2008年04期
5 段邦毅;;當代公共藝術思維的多向性[J];美術;2007年09期
6 孫振華;;論新時期的中國雕塑[J];中國美術館;2009年09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智;試論孟子的家庭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2 宋傳東;李澤厚美學批判[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3 孫芳;宋詞流派研究述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4 賈小青;;試析康德的“美的藝術”[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劉偉;試論唐代傳奇小說的詩化特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6 陳文鋼;;“任性”的叛逆與“坎普”的顛覆——論蘇珊·桑塔格的“風格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7 汪炳璋;;包豪斯的工業(yè)設計及其發(fā)展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6期
8 汪炳璋;;簡潔極致——皮埃特·蒙德里安的繪畫與密斯·凡德羅的建筑藝術[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6期
9 虞英;虛空·流動·時間——立體主義之于建筑空間革命的諸多啟示[J];安徽建筑;2004年01期
10 虞英;;從現(xiàn)代藝術視野闡述建筑設計的非定式思考[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幸;;延伸與突破——論構成主義在現(xiàn)代陶藝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韋大文;;《黃帝內經(jīng)》中“味”與氣、陰陽、五行的相關性研究[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十四次腦血管病康復學術會議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次養(yǎng)生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宋丹;俞書偉;;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4 周彤;;后現(xiàn)代藝術視野中的建筑再利用——從舊工業(yè)廠房到創(chuàng)意空間[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沈陽;;論“神仙思想”在漢畫舞蹈身體語言上的體現(xiàn)[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史修永;;從焦慮體驗的角度看表現(xiàn)主義的審美意蘊[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劉向娟;;觀念性——中國當代雕塑現(xiàn)象研究[A];2006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明遠;;善化寺“五方佛”塑像的創(chuàng)建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研究[A];2010年三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董小玉;;紀錄片“真實”性的再解讀[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10 王偉;;從經(jīng)典化到大眾化——李澤厚“美的歷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徐進波;中國山水畫裝飾性探微[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王峰;數(shù)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藝術及其交互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0年
6 侯艷;漢譯佛經(jīng)之美術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高波;論現(xiàn)象學方法與概念對藝術審美本質研究的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8 張志奇;北京人民大會堂室內環(huán)境藝術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9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豪;中心性與開放性[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璐璐;平面廣告圖形設計視覺創(chuàng)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張振宇;中國古代思維模式下的傳統(tǒng)造園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3 王旭民;合成時代——概述繪畫材料對油畫學科發(fā)展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磊;道家哲學影響下的中國繪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胡星;荒誕世界中的詩性語言[D];湘潭大學;2010年
6 郭辛茹;“召喚結構”視閾中的《莊子》闡釋差距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吉登娜;解析波普藝術中的裝飾語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蘇英姿;為“夢”而生—論顧城的詩歌創(chuàng)作[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詹雪;高中語文文學作品教學和審美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崔龍范;德國表現(xiàn)主義對中國新表現(xiàn)主義油畫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家斌;城市雕塑與城市文化形象[J];城市;1997年01期
2 殷小烽;所謂具象[J];雕塑;2003年04期
3 吳為山;我看中國雕塑藝術的風格特征——兼談中國雕塑之價值評價體系[J];雕塑;2005年04期
4 祝明建;陳永華;馬瑤;;城市雕塑的社會功能研究——以《深圳人的一天》作品為例[J];雕塑;2006年06期
5 洪峰;;當代中國具象雕塑需表達本土物象特征[J];美術之友;2006年05期
6 張海林;鐘蕾;;關于公共雕塑與城市形象的新角度思考[J];裝飾;2006年03期
7 薛中;將雕塑安置在大眾之中[J];新美術;2004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崔健;寫實性雕塑的原理及中國城市雕塑的現(xiàn)狀[D];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2 于萍;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尋找新路的中國當代具象雕塑[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3 卜惺暉;公共環(huán)境中雕塑的情感性表達[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展望;“觀念性雕塑”──物質化的觀念[J];美術研究;1998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春辰;;雕塑語言的當代轉換[J];雕塑;2008年06期
2 蘇立群;;尋找自己的雕塑語言——談雕塑家對形體語言的個性追求[J];數(shù)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年06期
3 楊軼斌;;雕塑語言的探索[J];大眾文藝;2011年04期
4 呂國忱;陳景麗;;論語言的認識功能[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5 張向玉;;雕塑語言的理解與運用[J];北方美術;1995年04期
6 李玉倉;;認識雕塑——試析雕塑語言及中西雕塑藝術傳統(tǒng)[J];藝苑;2005年04期
7 Cissy;;塑本求源:當代雕塑邀請展[J];東方藝術;2007年17期
8 張順;;淺析傳統(tǒng)雕塑語言與現(xiàn)代雕塑語言的對應關系[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年05期
9 譚偉;;論亨利·摩爾的雕塑語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期
10 范迪安;;塑造人文——論吳為山的雕塑藝術[J];美苑;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慧如;;詩現(xiàn)實的當代性[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舒志定;;現(xiàn)實的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馬克思教育思想當代性的一個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舒志定;;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質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二十一屆年會暨“馬克思主義文論與文學的當代性”學術研討會紀要[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魯漢;;關于民間手工藝傳承的當代性思考——以菏澤“捏面人兒”手藝為例[A];“當代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fā)”學術研討會暨山東省民俗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6 張蓬;;哲學主題的歷史轉換與哲學的當代性問題——試論馬克思哲學的“存在論”意義[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7 安東尼奧·內格里;趙偉;;尋找聯(lián)邦[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8 劉鎮(zhèn)清;;從語言的當代性看翻譯的文體選擇[A];華東地區(qū)第6屆(泉州)翻譯研討會文集[C];2001年
9 孟憲武;;虛擬性愛——當代性科學研究的新課題[A];中國性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論文集[C];2003年
10 王蘊明;;昆劇《張協(xié)狀元》的當代性[A];昆劇《張協(xié)狀元》評論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徐錦庚;[N];人民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陳煒敏;[N];濟南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李志石;[N];國際商報;2010年
4 整理人 宋蒙;[N];文藝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劉茜;[N];中國文化報;2008年
6 文化部副部長 王文章;[N];人民日報;2010年
7 本報通訊員 賈鵬 許勇;[N];德州日報;2010年
8 黃艷軍;[N];中國文化報;2005年
9 趙軍;[N];中國電影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葉君 侯偉東;[N];社會科學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李一夫;新中國城市雕塑語言的嬗變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2 呂立志;馬克思資本理論當代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3 蒯連會;對“觀念至上”的反思[D];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4 周志山;馬克思社會關系理論及其當代意義[D];復旦大學;2003年
5 陳暉;近現(xiàn)代法哲學的兩次轉型及其意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6 王菊麗;結構與解構的悖論性對話[D];河南大學;2005年
7 徐志宏;馬克思科學觀初探[D];復旦大學;2005年
8 羅四鸰;當代少數(shù)民族作家的身份建構與小說創(chuàng)作[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淼;中國具象雕塑語言拓變的當代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王新宇;雕塑語言協(xié)調性的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3 舒興川;負空間雕塑語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4 劉卓;當代雕塑語言中的構成因素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2013年
5 江穎;詩性空間—用雕塑語言詮釋城市公園空間的形與意[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王青;點、線、面在雕塑語言中的發(fā)展與運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建鵬;負空間雕塑語言探索[D];山西大學;2012年
8 杜旭渤;影像因素在材料雕塑語言中的運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景曉蕾;跨界與原創(chuàng)[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10 丁凱;淺談西方近現(xiàn)代寫實雕塑語言[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具象雕塑語言拓變的當代性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18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23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