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墓碑民間墓碑背后的文化意義——評《民間石雕藝術(shù):中國利川墓碑》
本文選題:民間石雕 切入點:文化意義 出處:《美術(shù)》2003年01期
【摘要】:正 凡有生者皆有死,但有生者又皆不愿死。留戀生命,恐懼死亡,可以說是有生者的一種很自然的原始本能,正如東晉陶淵明言:“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比欢,人是有自我意識的,不同于草木、鳥獸,人不僅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留戀,還能夠預見、反思死亡,并力圖反抗死亡。人的內(nèi)心深處總是有一種對永恒的渴望、對終極價值的關切。因此,生命與死亡成為人類最為深刻的構(gòu)想主題,而文化,正是萌生并發(fā)展于對生命與死亡的思索中。
[Abstract]:All living people have death, but those who live do not want to die. Nostalgia for life and fear of death can be said to be a very natural primitive instinct of the living. As Tao Yuanming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put it: "you can't afford to cherish your life." Man is self-conscious, different from plants, birds and beasts. He not only shows nostalgia for life, but also foresees, reflects on death and tries to resist it. Therefore, life and death have become the most profound theme of human conception, and culture, which originates and develops from the thinking of life and death.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藝術(shù)學系
【分類號】:J3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成美,郭群美;杭州伊斯蘭教歷707年碑、730年碑考[J];回族研究;1993年03期
2 肖輝;墓包的呼喚[J];承德民族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3 魯茂;人生十拍[J];華文文學;1999年04期
4 蔣定文;現(xiàn)代藝術(shù)墓碑設計漫談[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5 王永明;;石匠[J];飛天;2008年02期
6 李雪峰;;撬起世界的最佳支點[J];人民文摘;2008年09期
7 李雪峰;;撬起世界的支點[J];青年博覽;2008年19期
8 余繼平;;烏江流域墓碑雕刻藝術(shù)研究[J];裝飾;2008年12期
9 李雪峰;;撬起世界的支點[J];時代青年(哲思);2008年10期
10 王曉陽;;墓園從容[J];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一氓;;劉老莊戰(zhàn)斗八十二烈士史跡墓碑記[A];新四軍第三師[C];2001年
2 王品魁;;拉下村水文字墓碑辨析[A];貴州省水家學會第三屆、第四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1999年
3 李昌志;;當涂青山《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異文[A];李白學刊(第一輯)——紀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4 宮大中;;試論洛陽漢晉墓碑和墓志[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C];1984年
5 任柏宇;;AIRKISS對SMT貼裝的影響及對策[A];2007中國高端SMT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阿蘭·理查德·斯維頓;;清朝的墓碑:從墓葬結(jié)構(gòu)、雕刻品和碑銘談對滿洲統(tǒng)治的新認識[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五輯 下)[C];2007年
7 潘紹猶;;從鄧恩銘曾祖墓妼銘看鄧氏家族[A];貴州省水家學會第三屆、第四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1999年
8 劉文剛;;李白之父不名客辨[A];中國李白研究(1994年集)[C];1994年
9 吳迪;;寫給爺爺?shù)脑奫A];中國混凝土科學一代宗師——吳中偉院士紀念文集[C];2004年
10 王光明;;再次把自己獻上祭壇——讀邵燕祥《一本書的跋語》[A];邵燕祥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章法;亡父墓碑晚輩留名 法院支持公序良俗[N];湖南科技報;2004年
2 記者 陳夢陽 閆平;給貪婪立個墓碑[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蒙成干;賓陽發(fā)現(xiàn)清賓州知州翟景禧墓碑[N];南寧日報;2010年
4 記者 周孟娟;個性化墓碑營造特殊的哀思[N];自貢日報;2010年
5 本版編輯 李國 呂明合;井岡山:用漆刷黑數(shù)百墓碑[N];南方周末;2007年
6 陳慧;墓碑主人確是抗日烈士[N];中山日報;2007年
7 徐效慧;崔恲墓表——朝陽最早的墓碑[N];朝陽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陳素璧 實習生 卓惠娜;造貝發(fā)現(xiàn)澳門高僧 合葬碑和藏真碑[N];珠海特區(qū)報;2010年
9 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法院 康婷婷;墓碑上的“署名”之爭[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10 陳慧;烈士墓碑被送進博物館[N];中山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廣;中國古代碑之設計[D];蘇州大學;2012年
2 朱潔;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新生代電影文化闡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邰紅紅;曾國藩與桐城中興[D];上海大學;2008年
4 朱曉藝;中國獨立電影文化與產(chǎn)業(yè)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陳穎;中國戰(zhàn)爭小說史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志芬;云南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意義解讀[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黃明玉;文化遺產(chǎn)的價值評估及記錄建檔[D];復旦大學;2009年
8 郝永華;作為表征的文學[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黃季鴻;明清《西廂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陳林俠;敘事的智慧:當代小說的影視改編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碩;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墓園墓碑設計[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2 李貴銀;先唐紀功碑與墓碑的發(fā)展與演變[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3 趙愛仙;反映在飲食類成語、諺語里的文化意義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4 王華;新時期小說中的方言問題[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鄭靜;視覺盛宴與鏡像寓言[D];西南大學;2007年
6 張俏梅;文化與生活的表征·藝術(shù)與美的展示[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7 李冰潔;藏傳佛教在藏族題材電影中的文化意義[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8 王靜;汪曾祺創(chuàng)作的民間化傾向及其文化意義[D];鄭州大學;2002年
9 石敏;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文化意義及其教改設想[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鐘穎;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文化意義及其受眾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681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66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