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須彌山石窟造像藝術審美特征與表現(xiàn)技法的變遷
本文關鍵詞:淺析須彌山石窟造像藝術審美特征與表現(xiàn)技法的變遷
更多相關文章: 須彌山 造像藝術 審美觀點 表現(xiàn)技法
【摘要】:本文對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總體造像藝術審美特征,及其形成進行論述。重點分析造像藝術審美特征與表現(xiàn)技法的內(nèi)在與外在兩方面的動態(tài)變遷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由外來佛教教義、典籍等對于佛教思想形而上的抽象;另一方面是須彌山石窟造像藝術歷經(jīng)千年富于時代特色的樣式,從"秀骨清像""張家樣"到"水月觀音"等形而下的具象。兩者共同形成了須彌山石窟審美特征與表現(xiàn)技法的變遷。
【作者單位】: 寧夏師范學院美術系;
【基金】:寧夏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2009年度立項課題(項目編號:09NXYBAF10)
【分類號】:J305
【正文快照】: 一、須彌山石窟造像藝術的總體審美特征及其形成外來范本與民族審美性格孕育出的傳統(tǒng)塑造程式相結合,作為中國佛教藝術創(chuàng)造的內(nèi)在與外在動力,促成了中國佛教藝術民族化的歷程。其中涉及兩點重要的趨向:第一點是外在動因。主要是印度佛教語言形而上的抽象思考,在中國藝術語言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華明;;中國巖畫與世界遺產(chǎn)法律保護[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易嘉勛;西南民間銅鼓紋飾藝術探析[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青;古樓蘭鄯善藝術史論[D];西北大學;2003年
2 張景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申卉芪;論苗族傳統(tǒng)服飾圖案的現(xiàn)代應用[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樊傳庚;新疆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利用[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柳逸善;關于蒙古包的審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項江濤;大昭寺轉(zhuǎn)經(jīng)廊壁畫藝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汪田明;中國龍的圖像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韓雪巖;北方草原畫派繪畫品格的成因分析[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華;本土少數(shù)民族美術色彩語言對當代云南繪畫的影響[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3 譚淋心;西蘭卡普傳統(tǒng)圖案的現(xiàn)代運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4 哈麗亞;鄂溫克族樺樹皮用品工藝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靖戎;論白沙壁畫藝術價值[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6 莊點;沒有被“丟落”的“攸樂”[D];四川大學;2007年
7 賀野;少數(shù)民族題材中國畫創(chuàng)作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陳立紅;“返祖”與開新[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9 陳潔;云南傣族服飾及其圖案藝術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鈞;談談北魏的石刻造像藝術[J];美術;1982年10期
2 魏挺;;觀止之作 淺析閩地十八羅漢造像藝術[J];收藏家;2009年01期
3 李方;;湖南地區(qū)佛教造像藝術初探[J];藝海;2011年05期
4 王冬梅;;中國早期石窟犍陀羅造像藝術的民族化探究[J];國畫家;2008年02期
5 呂悅;;和而不同——元代杭州飛來峰石窟“梵式”造像的研究[J];浙江工藝美術;2009年03期
6 韋蔚;;心向菩提 文心雕龍——木雕藝術家徐曉鏞[J];大美術;2008年Z1期
7 萬惠玲;胡飛;;探析邳州民俗剪紙對漢代造像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J];雕塑;2008年04期
8 肖媛;;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表現(xiàn)手法溯源[J];美術大觀;2011年03期
9 徐華鐺;;佛國情愫——《佛國造像藝術》后記[J];浙江工藝美術;1997年02期
10 黃春和;從佛教造像看北京地區(qū)古代雕塑藝術[J];雕塑;200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萬惠玲;;探析邳州民俗剪紙對漢代造像藝術的繼承與發(fā)展[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茍保弟;神來之筆說“懸塑”[N];天水日報;2006年
2 李力;石雕造像和造像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3 李立祥;雍和宮的五百羅漢山與圖[N];北京日報;2003年
4 楊登保 徐生茂;在沙湖雕沙[N];中國旅游報;2002年
5 曉蕙;石窟巖畫雕塑藝術[N];光明日報;2002年
6 云蔚;雄渾肅穆的麥積山石窟[N];中國文化報;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威;論佛教雕塑東來以后造像造型的根本變因[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哲;普陀山觀音造像藝術的“東海話語”研究[D];浙江海洋學院;2013年
3 陳誠;安慶振風塔內(nèi)部空間與造像藝術之關系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4 李彥彥;明代狀元造像創(chuàng)作的美學特征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5 榮樹云;“八王書院”清代科舉狀元造像壁畫的藝術創(chuàng)作探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6 王e,
本文編號:12320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232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