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雕塑之特色
本文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雕塑之特色
【摘要】: 中國的古代雕塑與西方的古典主義雕塑相比較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即整個形象不追 求逼真而追求傳達了某種意境,這就無怪乎后世人在欣賞中國古典雕塑時始終在形象之外產 生某種共鳴,在本文中把這種共鳴成為古拙的藝術精神。 這種精神的實質涉及到古代人的宇宙觀,以及巫術、禮制等理性經驗的介入。但是這 種古拙精神的形成最大得益于古人的藝術行為是由情感來指導的。如果說巫術、禮制和宇宙 觀給古代藝術提供了內容的話,那么情感則指導古人建立了自己的藝術手段。對客體對象的 結構的提出,對象價值的判斷、性狀特征的分析、心理視象的形成,都是在情感的包孕中完 成的。 古人精神生活的一個基本事實是,所有的形式都被情感所滲透和支配著。在長期的生 產實踐中古人形成了三種審美心理圖式:模仿圖式、抽象圖式和綜合圖式。這些圖式促使了 造型符號的形成,從而使中國的獨特藝術觀念的結構和基質不斷生成,并使雕像更富于運動 感和表情。情感的融入從原始社會開始,它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藝術。 古拙精神的另一個表現(xiàn)方式是造型特征,古人通過對自然物的模仿,即寫實性審美特 征,來達到造型的目的。在模仿的過程中抽象是中國特有的特征,古人熟練的運用三角形, 圓形等去吸收、規(guī)范自然原型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他們自由的運用各種變形造型來表達他 們的愿望,并試圖借助這些程式使繁雜無序的自然外觀、紛繁變幻的感覺世界都規(guī)范到一個 具有理性的模式中去。這促使古代造型藝術的裝飾性審美特征的日益生成。抽象和變形方法 的反復運用,致使形象中的原型成分被不斷的排除出去,形成了純粹的裝飾形象,在許多時 候甚至形成了完全和對象自然屬性無關的新的形象。裝飾性審美特征的形成的還依賴于形象 整體結構的形成。虛幻性的審美特征是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征,對于古人來說,凡是在他們 心靈中引起崇拜、敬畏或恐懼的東西都可能成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對象,古人力圖將這個虛幻的世 界納入一種物質實體中去。方法就是綜合自然形體,包括兩種原型相混合,將自然物的特殊 功能的部分進行組合,,把自然形體通過怪異的方式重新組合等手段。古拙精神的表達還得益 于綜合意識上的感官刺激,通過把某一形象或形式放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或賦予某種意義來達到 審美功能。在許多造型符號上,審美不是對形式而言的,而是對形式和意義之間關系的一種 肯定。環(huán)境形成崇高感的重要因素是它與內容在特定的情境中互相協(xié)調。此外外來文化也推 動了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發(fā)展與成熟。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1
【分類號】:J305
【目錄】:
- 中國傳統(tǒng)雕塑之特色6-9
- 一、 精神的緣起與內涵9-22
- 1. 古代自然宇宙觀的形成9-11
- 2. 情感的融入是古代雕塑的重要元素11-20
- 3. 巫術、禮制與經驗理性的介入20-22
- 二、 中國傳統(tǒng)雕塑的造型特征22-47
- 1. 模擬自然物象的方法與寫實性審美特征23-27
- 2. 抽象意識與裝飾性審美特征27-31
- 3. 綜合自然形體與虛幻性審美特征31-34
- 4. 追求綜合意識上的感官刺激的特征34-39
- 5. 韻律感受的特征39-41
- 6. 多種文化融合的特征41-47
- 三、 總結47-4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英;;仿真與現(xiàn)實——柯秉飛雕塑創(chuàng)作漫談[J];世界美術;2007年01期
2 張桐t@;;雕塑創(chuàng)作大家談[J];美術觀察;2006年02期
3 汪瀛;;論波依斯對西方當代雕塑的貢獻[J];藝術評論;2010年11期
4 李政;;論現(xiàn)代雕塑材料的角色[J];藝術百家;2007年03期
5 梁倩;;淺析傳統(tǒng)雕塑技法的獨特性及保護[J];藝術教育;2010年07期
6 梁倩;;中國傳統(tǒng)雕塑技法保護的緊迫性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0年09期
7 劉瑞;;論當代公共藝術設計中雕塑個性化藝術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J];大家;2010年24期
8 胥建國;;點擊傳統(tǒng)——中國學院雕塑溯源[J];中國美術館;2010年03期
9 金巍;神的意象的雙向解讀——中西方傳統(tǒng)雕塑中對神的表現(xiàn)方式比較[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徐誠一;雕塑——自然與精神的交融[J];美術大觀;2005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玉芹;趙晗;許雪蓮;張全超;周慧;朱泓;;內蒙古和林格爾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代人群的分子遺傳學分析[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2 王更生;;發(fā)表意見:擴大詩、詞、曲、文吟誦的影響力[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3 黃向軍;;從《說文》“倄”部字看古人的生活[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古人餐后養(yǎng)生經[A];第25屆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研討會暨中醫(yī)藥高等教育兒科教學研究會會議學術論文集[C];2008年
5 常立果;;五臟概念與五行模式[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屆內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馬鐵明;任路;;對經絡和經絡學說概念的認識[A];“針灸診療規(guī)范化研究的思路”學術論文集[C];2008年
7 王春瑜;;《天爵堂筆余》[A];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C];1991年
8 曹東義;王生茂;郭雙庚;王振瑞;王麗;朱勝君;杜省乾;齊建興;劉桂缺;;《素問》之前熱病探源[A];仲景醫(yī)學求真(續(xù)一)——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五屆仲景學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于曉鵬;;春風雅言[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10 ;霍松林先生論吟誦[A];吟誦經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凱;對話雕塑[N];美術報;2007年
2 湯兆基;留得“鬼工”為后人[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3 鄭麗虹;雕塑就是又加又減的藝術[N];深圳特區(qū)報;2008年
4 尚榮;中國雕塑院年度會議在柬埔寨舉行[N];文藝報;2008年
5 ;大型主題雕塑學術研討會摘要[N];中國文化報;2008年
6 時報記者 宋玲玲;張惠榕:研讀古人靈魂摹畫傳世名作[N];福建工商時報;2010年
7 白雪;古人教子五則[N];北京科技報;2001年
8 編譯 子非;一千年前古人和現(xiàn)代人身高一樣[N];北京科技報;2004年
9 蒲昭和;學古人 行無恙[N];健康報;2000年
10 張敏;紀峰:玩泥巴的藝術家[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仲如;中國學院背景女雕塑家創(chuàng)作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2 郭令原;先秦時代幾個重要文論范疇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常立果;《內經》“臟氣法時”思想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4 李
本文編號:10654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osuzhuangshi/106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