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萊塢”:影視史研究的新方法
本文關鍵詞:“跨萊塢”:影視史研究的新方法
更多相關文章: 跨萊塢 媒介影視史 國家表達 好萊塢 跨國空間和公眾
【摘要】:作為一種媒介影視史創(chuàng)新研究的國家表達思路,"跨萊塢"源于美國和英國在廣播電視產業(yè)方面的合作生產。西爾麥斯從文化相近性出發(fā),關注國家之間具有情感共享體驗的影視文化產業(yè)運作,探討跨國創(chuàng)意空間和跨國公眾的合作理論。傳統(tǒng)媒介影視文化史過多局限于"大眾文化"、"低級文化"或者抵制"美國化"等面向,而忽略了國家主義扮演的中心角色。"跨萊塢"則主張聚焦于與國家主義相關的各種勢力如何推動政治經濟力量博弈,進而建構國家影視文化的經濟結構和表達結構。在此之中,國家影視文化生產力如何在邊界沖突中得以持續(xù)更新,并歡慶其活力和重生,有待學界和業(yè)界借鑒跨萊塢理論并拓展其內涵。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國際華萊塢學會;浙江傳媒學院;
【關鍵詞】: 跨萊塢 媒介影視史 國家表達 好萊塢 跨國空間和公眾
【基金】: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招標項目(15ZD01) 浙江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傳播與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 浙江省重點創(chuàng)新團隊——國際影視產業(yè)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ZJ14Z02)
【分類號】:J909.712
【正文快照】: □邵培仁1徐迎春2何為“跨萊塢”:一種跨國空間與新的國家表達在《網(wǎng)絡國家:一種英美廣播電視的跨國史研究》一書中,媒介歷史學家米歇爾·西爾麥斯對傳統(tǒng)媒介影視文化史研究進行了批判性反思。1她認為,主流的媒介歷史研究總是存在刻板的文化類別:譬如輕率地使用“公共服務廣播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再新;與好萊塢抗衡的歐洲電影[J];電影藝術;2000年02期
2 何月;好萊塢電影美國文化中的“空降兵”[J];市場觀察;2000年12期
3 ;好萊塢電影續(xù)集 大騙單[J];電影文學;2001年10期
4 何宛屏;“成也好萊塢,敗也好萊塢”到底是什么意思?[J];語文建設;2001年07期
5 肖筱;好萊塢的災難片[J];時代消防;2002年02期
6 陳洪蘭;好萊塢電影的“性”表演[J];世界文化;2002年02期
7 鮑玉珩;好萊塢市場經營術[J];電影藝術;2002年03期
8 何建平;論好萊塢商業(yè)機制形成的文化/社會基礎(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徐曉東;拉普特飛島與塵世凡間——法國觀念電影與好萊塢娛樂片的比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羅伯特·C.艾倫;李小剛;;全家人單獨在一起:好萊塢與“家庭電影”[J];世界電影;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徐海娜;;好萊塢電影:美國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1冬季號(總第8期)[C];2011年
2 吳衛(wèi)華;;符號暴力:好萊塢的中國形象流行橋段[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3 江怡;;科學與神學對立的解釋學解讀——以進化論爭論為例[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成軍;劉芳;李萬蓮;胡登峰;盧太平;;好萊塢百年興旺及其對中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啟示[A];2013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佚名;;京劇名旦與好萊塢名星[A];中國演員(2008年第4期總第4期)[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重樓;寶萊塢“消化”好萊塢的意義[N];中國文化報;2011年
2 張煒;好萊塢何以充當“媚惑大眾的武器”[N];團結報;2011年
3 彭侃;好萊塢電影是如何“走出去”的[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4 本報記者 慢舟;好萊塢“金剛”勇闖中國[N];中國貿易報;2012年
5 摩根資產管理執(zhí)行董事 莫兆奇;好萊塢的暗淡夏季[N];上海證券報;2012年
6 記者 李婷;獅門影業(yè),好萊塢下一個大玩家?[N];文匯報;2012年
7 陳眾議;且說好萊塢這部大片[N];中華讀書報;2013年
8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中國電影資本如何在好萊塢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N];北京商報;2013年
9 ;好萊塢電影特效師解密電影背后的事[N];電腦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張漢澍;進口電影“營改增”交鋒幕后:中影博弈好萊塢[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李渝風;他者的形象:質疑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1980—1999)[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2年
2 葉宇;1930年代好萊塢對中國電影的影響[D];北京大學;2008年
3 翁君怡;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形象”[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楠;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D];齊齊哈爾大學;2012年
2 武洪昌;論當今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D];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3 陳紫薇;跨文化身份的影像表述[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魯燁;好萊塢歌舞片的類型演變與創(chuàng)新[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5 牟娟;新世紀好萊塢電影中國形象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6 劉楠楠;杜比數(shù)字音效出現(xiàn)前的新好萊塢電影的聲音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7 付荔;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元素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5年
8 高超;論好萊塢動畫中的“中國元素”挪用[D];湘潭大學;2015年
9 韓迎迎;“新好萊塢”時期美國電影業(yè)整合研究:1980-2000[D];蘭州大學;2016年
10 朱晨;論好萊塢歌舞片創(chuàng)作中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D];浙江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7751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775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