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楊電影創(chuàng)作的嬗變
發(fā)布時間:2023-12-11 20:13
作為第六代導演中獨樹一幟的存在,張楊的電影被譽為“中國電影的理想模式”,兼顧了個人藝術的表達與大眾審美的渴求,在藝術電影與商業(yè)電影之間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從而獲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贏。本文以張楊導演的九部影視作品為研究對象,從內(nèi)容、敘事與影像三個方面進行解讀和研究,總結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嬗變原因及規(guī)律,為其他第六代導演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第一章主要針對張楊電影的主題嬗變進行討論,分析其不同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作初探期主要關注家庭倫理關系,類型化時期側重于反映都市社會的不同人群生存狀態(tài),創(chuàng)作轉型期則深入探究人性的真實。第二章著重分析張楊電影在不同階段的敘事特點。從創(chuàng)作初探期的復雜的后現(xiàn)代敘事,再到類型化時期的對不同類型電影敘事的拼貼與演繹,最后回歸到簡單的傳統(tǒng)敘事當中,展現(xiàn)出張楊在敘事方面的不斷突破與創(chuàng)新。第三章呈現(xiàn)的是張楊電影的影像風格的轉變。將張楊置于第六代導演的群體中對其創(chuàng)作初探期的影像風格進行對比分析,類型化時期則更加注重隱喻化影像的運用,創(chuàng)作轉型期開始由奢入儉,專注于紀實與原生態(tài)的影像表達。結語對全篇進行總結,肯定張楊導演的藝術價值,并指出論文留存的遺憾。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一 張楊的創(chuàng)作分期
(一)創(chuàng)作初探期:1997 年-2005年
(二)類型化時期:2007 年-2012年
(三)創(chuàng)作轉型期:2015年-至今
二 研究現(xiàn)狀
第一章 主題之變:家庭、都市“非主流”與生命之問
第一節(jié) 時代變遷中的倫理之變
一 父子的沖突與和解
二 夫妻的碰撞與統(tǒng)一
三 斷裂與縫合的手足情
第二節(jié) 觀照都市“非主流”
一 邊緣人物的人文關懷
二 女性意識覺醒與身體解放
三 “強勢”的弱勢群體
第三節(jié) 來自高原的靈魂詰問
一 苦難的釋義性救贖
二 敬畏眾生的因果論
三 當“原始”遭遇“現(xiàn)代”
第二章 敘事之變:趨時、突破與傳統(tǒng)之戀
第一節(jié) 趨時的后現(xiàn)代敘事
一 “形散神聚”的綴合式團塊結構
二 碎片折射的都市空間
三 多焦散點透視
第二節(jié) 類型化敘事的突破
一 公路片與武俠片的拼貼
二 流動的道路空間
三 交叉的內(nèi)聚焦與零聚焦
第三節(jié) 回歸傳統(tǒng)敘事
一 恪守起承轉合的線性敘事
二 開放的自然空間
三 零聚焦與景觀敘事
第三章 影像之變:反叛、隱喻與自然之美
第一節(jié) 反“第六代”的“第六代”
一 “反昏暗”的暖色調(diào)
二 “反手持”的固定鏡頭
三 “反搖滾”的抒情插曲
第二節(jié) 走向隱喻的影像
一 色彩建構心理隱喻
二 “有意味”的道具
三 擁有情感的媒介聲音
第三節(jié) 紀實之美與原生態(tài)表達
一 自然光與原始色
二 強化長鏡頭寫意功能
三 同期聲與藏語方言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含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873291
【文章頁數(shù)】:6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緒論
一 張楊的創(chuàng)作分期
(一)創(chuàng)作初探期:1997 年-2005年
(二)類型化時期:2007 年-2012年
(三)創(chuàng)作轉型期:2015年-至今
二 研究現(xiàn)狀
第一章 主題之變:家庭、都市“非主流”與生命之問
第一節(jié) 時代變遷中的倫理之變
一 父子的沖突與和解
二 夫妻的碰撞與統(tǒng)一
三 斷裂與縫合的手足情
第二節(jié) 觀照都市“非主流”
一 邊緣人物的人文關懷
二 女性意識覺醒與身體解放
三 “強勢”的弱勢群體
第三節(jié) 來自高原的靈魂詰問
一 苦難的釋義性救贖
二 敬畏眾生的因果論
三 當“原始”遭遇“現(xiàn)代”
第二章 敘事之變:趨時、突破與傳統(tǒng)之戀
第一節(jié) 趨時的后現(xiàn)代敘事
一 “形散神聚”的綴合式團塊結構
二 碎片折射的都市空間
三 多焦散點透視
第二節(jié) 類型化敘事的突破
一 公路片與武俠片的拼貼
二 流動的道路空間
三 交叉的內(nèi)聚焦與零聚焦
第三節(jié) 回歸傳統(tǒng)敘事
一 恪守起承轉合的線性敘事
二 開放的自然空間
三 零聚焦與景觀敘事
第三章 影像之變:反叛、隱喻與自然之美
第一節(jié) 反“第六代”的“第六代”
一 “反昏暗”的暖色調(diào)
二 “反手持”的固定鏡頭
三 “反搖滾”的抒情插曲
第二節(jié) 走向隱喻的影像
一 色彩建構心理隱喻
二 “有意味”的道具
三 擁有情感的媒介聲音
第三節(jié) 紀實之美與原生態(tài)表達
一 自然光與原始色
二 強化長鏡頭寫意功能
三 同期聲與藏語方言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含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8732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87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