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主體”的映像:邊緣少年社會圖景的書寫
發(fā)布時間:2023-02-15 15:29
"液態(tài)"社會的背景下,邊緣少年由于家庭與社會共同的失范,成為主流社會中常被忽略的群體。"流動性主體"作為描摹邊緣少年自我狀態(tài)以及抗爭意識的代名詞,在影像分析中具備自洽性和指征性。本文借鑒巴迪歐主體拓撲學(xué)理論——即主體、事件與真理三位一體的互聯(lián)關(guān)系,遂將主體關(guān)聯(lián)的符號、事件下的景觀以及自我身份的求真作為分析影像中"流動性主體"的邏輯支撐,建立起符號、景觀、身份新三位一體的互釋關(guān)系。通過對電影案例的分析發(fā)現(xiàn),影像對"流動性主體"的建構(gòu)過程存在對他者的抵抗與消弭,他者形象會漸變?yōu)榫哂凶晕乙庾R的主體;對冠以"流動性主體"邊緣少年映像而言,其所關(guān)聯(lián)的社會符號存在再現(xiàn)與異化現(xiàn)象,其所在社會景觀存在相對的可見性與遮蔽性,其身份具備恒定的他者性與自我的想象性。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研究的緣起:“消失的少年”
二、概念界定:“流動性主體”的解構(gòu)分析
三、符號-景觀-身份:“流動性主體”影像分析的新范式
(一)“流動性主體”影像符號的特征:異化與再現(xiàn)
1.“流動性主體”異化的符號
2.“流動性主體”的關(guān)聯(lián)符號:
(二)“流動性主體”的社會景觀:可見性與遮蔽性
1.底層社會景觀的可見性
2.社會景觀的遮蔽性:儀式化景觀的缺場
(三)“流動性主體”的身份——恒定的他者性與自我的想象性
1.身份恒定的他者性
2.身份自我的想象性
結(jié)語
本文編號:3743434
【文章頁數(shù)】:7 頁
【文章目錄】:
一、研究的緣起:“消失的少年”
二、概念界定:“流動性主體”的解構(gòu)分析
三、符號-景觀-身份:“流動性主體”影像分析的新范式
(一)“流動性主體”影像符號的特征:異化與再現(xiàn)
1.“流動性主體”異化的符號
2.“流動性主體”的關(guān)聯(lián)符號:
(二)“流動性主體”的社會景觀:可見性與遮蔽性
1.底層社會景觀的可見性
2.社會景觀的遮蔽性:儀式化景觀的缺場
(三)“流動性主體”的身份——恒定的他者性與自我的想象性
1.身份恒定的他者性
2.身份自我的想象性
結(jié)語
本文編號:37434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743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