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六代”電影紀實美學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6 23:12
本文關(guān)鍵詞: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六代”電影紀實美學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電影誕生以來,紀實一直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重要元素,紀實美學在臺灣新電影運動中有了顯著的進步,同時期的大陸第五代導演從紀實美學風格走向了以造型為主的影像美學風格,直到大陸第六代導演的橫空出世紀實美學才重新在華語電影中找到一席之地。本文聚焦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六代”電影的比較分析,重點梳理大陸第六代電影和臺灣新電影各自發(fā)展的歷程,選取不同導演的代表作,著眼于電影語言的解讀和分析,從概觀、影視語言和審美傾向三方面對其進行比較。其中概觀對比研究包括社會意識和文化形態(tài)兩方面。影視語言比較研究則從題材、風格、鏡頭語言、畫面聲音等方面進行。通過對比分析,本文認為臺灣新電影所具有的美學特征相對成熟,情感表達模式更為固定,理念與認識深沉內(nèi)斂,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古典美學以及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審美傾向。相較之下大陸第六代電影過于著重實驗和個人主義,風格多變,具有明顯的反叛精神和審丑傾向,但兩者都是中國電影對紀實性電影美學風格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
【關(guān)鍵詞】:臺灣新電影 第六代電影 紀實美學 影視語言 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90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1 緒論7-13
- 1.1 選題的研究意義7-8
-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8-13
- 1.2.1 中國大陸對臺灣電影的研究現(xiàn)狀8
- 1.2.2 對中國大陸“第六代”導演及其作品的研究現(xiàn)狀8-10
- 1.2.3 電影紀實美學研究現(xiàn)狀10-13
- 2 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六代”電影概觀13-17
- 2.1 臺灣新電影的生成13-14
- 2.2 大陸電影的“第六代”14-15
- 2.3 轉(zhuǎn)型期的突圍:“新電影”和“第六代“的生成語境15-17
- 3 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六代”電影紀實風格比較17-28
- 3.1 大陸第六代電影對臺灣新電影風格的接受17-24
- 3.1.1 帶有明顯個人印記的現(xiàn)實敏感題材17-18
- 3.1.2 紀實性的電影語言18-24
- 3.2 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六代電影美學風格的差異24-28
- 3.2.1 主題的本土傾向和世界傾向24-25
- 3.2.2 第六代電影模仿紀錄片的拍攝風格25-28
- 4 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六代”電影審美傾向比較28-35
- 4.1 “新電影”的審美傾向28-32
- 4.1.1 兩岸情結(jié)29-31
- 4.1.2“哀而不傷”的旁觀視角31-32
- 4.2 “第六代”電影的審美傾向32-35
- 4.2.1 以混雜和拼貼表現(xiàn)主觀情緒的真實33-34
- 4.2.2 審丑和反理性34-35
- 結(jié)語35-38
- 參考文獻38-40
- 致謝4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賈磊磊;;時代影像的歷史地平線——關(guān)于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歷史演進的主體報告[J];當代電影;2006年05期
2 岳淼 ,陳飛寶;臺灣新生代電影導演[J];電影藝術(shù);2004年04期
3 楊瑋;;論第六代導演的真實美學藝術(shù)[J];電影評介;2012年22期
4 周振華;由“健康寫實電影”的形成看臺灣1960年代的電影價值標準[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顧瑜;;中國新生代電影的紀實美學成因探究[J];名作欣賞;2013年11期
本文關(guān)鍵詞:臺灣“新電影”和大陸“第六代”電影紀實美學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21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7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