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形象的隱喻建構與多模態(tài)敘事
發(fā)布時間:2022-11-06 15:21
"文化中國"作為中國特色文化和動態(tài)文化的集成,是一個極具穩(wěn)定性、包容性和持久性的概念,在國家形象的傳播過程中具有適用性、靈活性與世界性。本文以《茶界中國》這部精良的紀錄片為研究對象,以多模態(tài)隱喻為研究工具,從內(nèi)容層面、意義層面和語境層面來探究紀錄片建構"文化中國"形象的策略。紀錄片通過話語模態(tài)的多重組合來建構"文化中國"形象,通過隱喻與轉(zhuǎn)喻修辭來揭示文化符號的意義,通過對話來傳遞文化互動的內(nèi)涵,從而讓觀眾認知并認同"文化中國"形象。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一、內(nèi)容層面—對于“文化中國”形象的建構與認知
(一)圖像模態(tài)
(二)文字模態(tài)
(三)聲音模態(tài)
二、意義層面—隱喻和轉(zhuǎn)喻的意義表征
(一)隱喻的意義表征
(二)轉(zhuǎn)喻的意義表征
三、語境層面—大眾對“文化中國”形象的認同
(一)話語空間的開放與意義共通空間的營造
(二)受眾本位的詮釋
(三)全球化視野的拓展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化中國”的跨文化敘事與形象建構——以BBC中華文化題材紀錄片為例[J]. 陳薇,常夢軒. 電視研究. 2019(03)
[2]政論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J]. 劉煜,張紅軍.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09)
[3]《大國工匠》:話語空間與紀實高度[J]. 李軍輝. 中國電視. 2018(03)
[4]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模型及其對新媒體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方法論意義[J]. 肖珺.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7(06)
[5]“文化中國”概念溯源[J]. 張宏敏.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
[6]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 張德祿. 中國外語. 2009(01)
[7]影像的修辭學[J]. R.巴爾特,陳越. 世界電影. 1997(04)
[8]“文化中國”與儒家傳統(tǒng)——杜維明教授訪談錄[J]. 中國文化. 1993(01)
本文編號:3703737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一、內(nèi)容層面—對于“文化中國”形象的建構與認知
(一)圖像模態(tài)
(二)文字模態(tài)
(三)聲音模態(tài)
二、意義層面—隱喻和轉(zhuǎn)喻的意義表征
(一)隱喻的意義表征
(二)轉(zhuǎn)喻的意義表征
三、語境層面—大眾對“文化中國”形象的認同
(一)話語空間的開放與意義共通空間的營造
(二)受眾本位的詮釋
(三)全球化視野的拓展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化中國”的跨文化敘事與形象建構——以BBC中華文化題材紀錄片為例[J]. 陳薇,常夢軒. 電視研究. 2019(03)
[2]政論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J]. 劉煜,張紅軍.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09)
[3]《大國工匠》:話語空間與紀實高度[J]. 李軍輝. 中國電視. 2018(03)
[4]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模型及其對新媒體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方法論意義[J]. 肖珺.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7(06)
[5]“文化中國”概念溯源[J]. 張宏敏.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03)
[6]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 張德祿. 中國外語. 2009(01)
[7]影像的修辭學[J]. R.巴爾特,陳越. 世界電影. 1997(04)
[8]“文化中國”與儒家傳統(tǒng)——杜維明教授訪談錄[J]. 中國文化. 1993(01)
本文編號:37037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70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