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9 15:4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也是民族文化的魂,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保護文化多樣性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近些年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新興文化的迅速蔓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尤其是那些“藏于陋巷”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因老一輩手藝人的逐漸離去,不少技藝后繼無人甚至面臨失傳。紀錄片通過視聽結合的表達形式,形象的再現了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制作流程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為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更大更廣的發(fā)展空間。近年來,新媒體迅速崛起,受眾審美訴求不斷變化,創(chuàng)作者開始運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來展現非遺之美,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技巧讓傳統(tǒng)手工藝不再單調乏味,增強了紀錄片的觀賞性和感染力,符合當今大眾的觀看意愿和審美需求,有利于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更好地傳播與傳承。本文以傳統(tǒng)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從五個方面入手來探究故事化敘事的相關問題。首先,對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紀錄片和故事化敘事的概念進行界定,結合大量資料分析,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紀錄片的發(fā)展現狀和故事化敘事的相關概念;其次,從非遺傳承人和非遺故事兩方面入手,對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內容進行分析;再...
【文章來源】:南昌大學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1情景再現“泥人張”??
圖3.2數字技術讓泥塑“動起來??26??
?第3章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技巧????,碁?痛S??么.,夢一’??圖3.?3退休廠長王良春制作紅曲??手工藝非遺紀錄片在對細節(jié)進行刻畫時,都離不開對匠人的手部細節(jié)的特??寫,一代代匠人就是靠著辛勤的雙手實現技藝的薪火相傳。在《金漆木雕》??里,手藝人李得濃沿襲古法,干凈利落、細致地雕刻,這是—項非常消耗體力??的活動,一天下來接近2萬次揮動手中的木槌,這對一個已經65歲的老人來??說,不僅是體力的考驗,也是意志的堅持,為了讓花草生動、讓金魚活靈活??現,李得濃師傅對金魚擺尾的動感、魚鱗、眼睛等細節(jié)的刻畫一絲不茍(如圖??3?4),正是這種匠心精祌,才讓木雕作品“金玉滿堂”傳承一代佳話。??圖3.?4李得濃師傅精雕細節(jié)??除人物動作細節(jié)外,一部作品要想有豐盈的情緒渲染力,人物的祌情細節(jié)??也尤為重要且更具表現力。第四集《境界》中,張小秀在寒冷的冬天為女兒炮??制地黃,盡管需要48小時守在深冬寒夜里,但臉上的笑容難掩內心的幸福。??(如圖3.?5)??3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故事品性、原型基因與功能釋放:影視劇故事的價值分析[J]. 陳曉春.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10)
[2]非遺題材紀錄片多元敘事策略研究[J]. 趙婷. 電視研究. 2019(01)
[3]非遺類題材紀錄片的故事化傳播研究[J]. 樊淑琴. 新聞前哨. 2018(10)
[4]解說配音在紀錄片中的魅力[J]. 黃麗玫. 青年記者. 2018(08)
[5]“非遺”紀錄片敘事策略探析[J]. 劉毅,劉楊祎伊. 西部廣播電視. 2018(02)
[6]大眾接受視閾下“非遺”紀錄片的文本構造[J]. 邵雯艷. 中國電視. 2017(10)
[7]2015年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J]. 張同道.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6(05)
[8]電視紀錄片解說詞修辭對語境的適應——以《美麗中國》解說詞為例[J]. 柯娟娟.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4(01)
[9]隔膜與融通——淺論紀錄片中人物形象的構建[J]. 鄭偉. 中國電視(紀錄). 2013(10)
[10]文化傳播意義下的非遺紀錄片創(chuàng)作[J]. 傅國春. 新聞知識. 2013(07)
碩士論文
[1]中日傳統(tǒng)手工藝紀錄片比較研究[D]. 蘇梓靈.湖南師范大學 2018
[2]“非遺”人類學紀錄片的敘事特征研究[D]. 盧鈺儀.暨南大學 2017
[3]當代國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chuàng)作研究[D]. 何思穎.重慶大學 2017
[4]中國美食紀錄片敘事研究[D]. 何建明.南昌大學 2016
[5]淺析紀錄片解說詞的語用策略[D]. 周龍.江西師范大學 2015
[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文本研究[D]. 崔樂.西南大學 2013
[7]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手法淵源及演進研究[D]. 孟慶龍.揚州大學 2013
[8]21世紀以來我國人文歷史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探析[D]. 顏輝.陜西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56420
【文章來源】:南昌大學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1情景再現“泥人張”??
圖3.2數字技術讓泥塑“動起來??26??
?第3章傳統(tǒng)手工藝非遺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技巧????,碁?痛S??么.,夢一’??圖3.?3退休廠長王良春制作紅曲??手工藝非遺紀錄片在對細節(jié)進行刻畫時,都離不開對匠人的手部細節(jié)的特??寫,一代代匠人就是靠著辛勤的雙手實現技藝的薪火相傳。在《金漆木雕》??里,手藝人李得濃沿襲古法,干凈利落、細致地雕刻,這是—項非常消耗體力??的活動,一天下來接近2萬次揮動手中的木槌,這對一個已經65歲的老人來??說,不僅是體力的考驗,也是意志的堅持,為了讓花草生動、讓金魚活靈活??現,李得濃師傅對金魚擺尾的動感、魚鱗、眼睛等細節(jié)的刻畫一絲不茍(如圖??3?4),正是這種匠心精祌,才讓木雕作品“金玉滿堂”傳承一代佳話。??圖3.?4李得濃師傅精雕細節(jié)??除人物動作細節(jié)外,一部作品要想有豐盈的情緒渲染力,人物的祌情細節(jié)??也尤為重要且更具表現力。第四集《境界》中,張小秀在寒冷的冬天為女兒炮??制地黃,盡管需要48小時守在深冬寒夜里,但臉上的笑容難掩內心的幸福。??(如圖3.?5)??3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故事品性、原型基因與功能釋放:影視劇故事的價值分析[J]. 陳曉春.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9(10)
[2]非遺題材紀錄片多元敘事策略研究[J]. 趙婷. 電視研究. 2019(01)
[3]非遺類題材紀錄片的故事化傳播研究[J]. 樊淑琴. 新聞前哨. 2018(10)
[4]解說配音在紀錄片中的魅力[J]. 黃麗玫. 青年記者. 2018(08)
[5]“非遺”紀錄片敘事策略探析[J]. 劉毅,劉楊祎伊. 西部廣播電視. 2018(02)
[6]大眾接受視閾下“非遺”紀錄片的文本構造[J]. 邵雯艷. 中國電視. 2017(10)
[7]2015年中國紀錄片發(fā)展研究報告[J]. 張同道.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6(05)
[8]電視紀錄片解說詞修辭對語境的適應——以《美麗中國》解說詞為例[J]. 柯娟娟.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4(01)
[9]隔膜與融通——淺論紀錄片中人物形象的構建[J]. 鄭偉. 中國電視(紀錄). 2013(10)
[10]文化傳播意義下的非遺紀錄片創(chuàng)作[J]. 傅國春. 新聞知識. 2013(07)
碩士論文
[1]中日傳統(tǒng)手工藝紀錄片比較研究[D]. 蘇梓靈.湖南師范大學 2018
[2]“非遺”人類學紀錄片的敘事特征研究[D]. 盧鈺儀.暨南大學 2017
[3]當代國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創(chuàng)作研究[D]. 何思穎.重慶大學 2017
[4]中國美食紀錄片敘事研究[D]. 何建明.南昌大學 2016
[5]淺析紀錄片解說詞的語用策略[D]. 周龍.江西師范大學 2015
[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文本研究[D]. 崔樂.西南大學 2013
[7]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手法淵源及演進研究[D]. 孟慶龍.揚州大學 2013
[8]21世紀以來我國人文歷史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探析[D]. 顏輝.陜西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5564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55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