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族”敘事與“體驗力”美學——拉美跨文化電影創(chuàng)作的逆襲之翼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09:57
拉美裔身份與多元文化成長背景讓拉美電影人同時兼具民族化表達的自覺與國際化視野,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議題的同等關注,以及在遵循類型電影創(chuàng)作規(guī)律并交上高分"命題作文答卷"的同時也不忘進行電影語言的革新。在此過程中,拉美電影的跨文化創(chuàng)作形成了"少數(shù)族"敘事與"體驗力"美學并重的表達傾向,借助好萊塢全球發(fā)行體系的優(yōu)勢和國際電影節(jié)的推廣,這種表達傾向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球觀眾的觀影習慣,并將以好萊塢和西方價值觀為導向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暗渡陳倉的改寫與修正。
【文章來源】:當代電影.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地心引力》利用數(shù)字技術模擬真實的太空環(huán)境,使人獲得身臨其境之感
《通天塔》中,日本女孩惠子因自身聾啞而與周圍的人充滿隔閡,處于青春期的她渴望愛情,卻因自身的殘疾而被身邊的男孩們一次次無視,為了“被看到”,她借看牙的機會勾引男牙醫(yī),甚至欺騙調(diào)查父親的男警官來到家里,在男警官面前赤身裸體地出現(xiàn)。被壓抑的言說欲望以這種極端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也成為弱勢族群失語現(xiàn)象的一個縮影。該片中其他幾個故事的主人公,如墨西哥保姆和她的侄子、摩洛哥的牧羊人一家等,雖然能開口說話,但卻總在被強勢階層(美國邊境警察與美國政府)要求閉嘴,或者即使說話也不被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偏見與歧視最終上升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隔閡、國族與國族之間的紛爭,而這也反過來傷害到所謂的強勢族群自身:美國政府不經(jīng)調(diào)查便將槍擊案歸于恐怖襲擊事件,導致受傷的美國白人妻子在兩國的外交博弈中長期滯留摩洛哥的落后村鎮(zhèn),在漫長的等待中忍受著痛苦的煎熬(見圖1)。如果說以上案例表達了少數(shù)族在面對霸權文化時“想表達卻被遏制的無奈與憤怒”,那么另一種語言的解域化則表現(xiàn)為“特定情境下主流與弱勢族群語言地位的扭轉(zhuǎn)”。同樣以《通天塔》為例,美國妻子在遭受槍擊后被安置在摩洛哥當?shù)氐囊粋村落中,因語言不通,焦急的丈夫必須通過當?shù)貙в蔚姆g才能與村醫(yī)對話,英語失去了其原有的優(yōu)勢地位,習慣于用自己的語言與全世界交流的美國人被迫學會傾聽,并體會其他弱勢族群所慣常的“表達被無視”的狀態(tài)。這種逆向情境向好萊塢展現(xiàn)了故事的另一種講法,使活在好萊塢美夢中的美國人去反思習以為常的語言霸權中的不合理,拉美裔導演用模擬的內(nèi)視角代替了以往好萊塢故事中自西方向東方的高高在上的審視與獵奇,異域文化不再被貼上好萊塢標簽后被當作商品販賣,而是調(diào)轉(zhuǎn)過來,使西方觀眾在這種“被冒犯”的情境中去共情和同理。
如果說《人類之子》是對少數(shù)族個體解轄域化路線的直白圖解,那么在巴西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的《不朽的園丁》(The Constant Gardener,2005)中,“多數(shù)”與“少數(shù)”都披上了更具欺騙性的外衣。與《人類之子》中的境況相反,本該是“多數(shù)族”的英國外交官和他的妻子成為被追殺而逃逸的“少數(shù)”,而本該是“少數(shù)族”的非洲難民卻拿上罪惡的獵槍,向救贖自己的人扣動板機?此撇粚こ5氖录壿媴s是對國家欲望機器運作機制更本質(zhì)的揭露:在對英國政府與跨國大型制藥企業(yè)的罪惡不聞不問,只做好自己份內(nèi)事的時候,外交官仍可沉浸在自己已被轄域了的多數(shù)族身份中悠然自得,而一旦與國家欲望機器的欲望相悖,試圖尋找罪惡背后的真相,“多數(shù)”立馬轉(zhuǎn)化為“少數(shù)”,成為體制想要消滅的不和諧音符。影片傳達出對少數(shù)族顛覆西方經(jīng)濟霸權之可行性的悲觀情緒,但卻也同時體現(xiàn)出解轄域的力量的可貴。(三)表述上的集體化組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銀幕影像的感知革命:從吸引力電影到體驗力電影[J]. 孫紹誼,康文鐘.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6)
本文編號:3218200
【文章來源】:當代電影.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地心引力》利用數(shù)字技術模擬真實的太空環(huán)境,使人獲得身臨其境之感
《通天塔》中,日本女孩惠子因自身聾啞而與周圍的人充滿隔閡,處于青春期的她渴望愛情,卻因自身的殘疾而被身邊的男孩們一次次無視,為了“被看到”,她借看牙的機會勾引男牙醫(yī),甚至欺騙調(diào)查父親的男警官來到家里,在男警官面前赤身裸體地出現(xiàn)。被壓抑的言說欲望以這種極端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也成為弱勢族群失語現(xiàn)象的一個縮影。該片中其他幾個故事的主人公,如墨西哥保姆和她的侄子、摩洛哥的牧羊人一家等,雖然能開口說話,但卻總在被強勢階層(美國邊境警察與美國政府)要求閉嘴,或者即使說話也不被相信。人與人之間的偏見與歧視最終上升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隔閡、國族與國族之間的紛爭,而這也反過來傷害到所謂的強勢族群自身:美國政府不經(jīng)調(diào)查便將槍擊案歸于恐怖襲擊事件,導致受傷的美國白人妻子在兩國的外交博弈中長期滯留摩洛哥的落后村鎮(zhèn),在漫長的等待中忍受著痛苦的煎熬(見圖1)。如果說以上案例表達了少數(shù)族在面對霸權文化時“想表達卻被遏制的無奈與憤怒”,那么另一種語言的解域化則表現(xiàn)為“特定情境下主流與弱勢族群語言地位的扭轉(zhuǎn)”。同樣以《通天塔》為例,美國妻子在遭受槍擊后被安置在摩洛哥當?shù)氐囊粋村落中,因語言不通,焦急的丈夫必須通過當?shù)貙в蔚姆g才能與村醫(yī)對話,英語失去了其原有的優(yōu)勢地位,習慣于用自己的語言與全世界交流的美國人被迫學會傾聽,并體會其他弱勢族群所慣常的“表達被無視”的狀態(tài)。這種逆向情境向好萊塢展現(xiàn)了故事的另一種講法,使活在好萊塢美夢中的美國人去反思習以為常的語言霸權中的不合理,拉美裔導演用模擬的內(nèi)視角代替了以往好萊塢故事中自西方向東方的高高在上的審視與獵奇,異域文化不再被貼上好萊塢標簽后被當作商品販賣,而是調(diào)轉(zhuǎn)過來,使西方觀眾在這種“被冒犯”的情境中去共情和同理。
如果說《人類之子》是對少數(shù)族個體解轄域化路線的直白圖解,那么在巴西導演費爾南多·梅里爾斯的《不朽的園丁》(The Constant Gardener,2005)中,“多數(shù)”與“少數(shù)”都披上了更具欺騙性的外衣。與《人類之子》中的境況相反,本該是“多數(shù)族”的英國外交官和他的妻子成為被追殺而逃逸的“少數(shù)”,而本該是“少數(shù)族”的非洲難民卻拿上罪惡的獵槍,向救贖自己的人扣動板機?此撇粚こ5氖录壿媴s是對國家欲望機器運作機制更本質(zhì)的揭露:在對英國政府與跨國大型制藥企業(yè)的罪惡不聞不問,只做好自己份內(nèi)事的時候,外交官仍可沉浸在自己已被轄域了的多數(shù)族身份中悠然自得,而一旦與國家欲望機器的欲望相悖,試圖尋找罪惡背后的真相,“多數(shù)”立馬轉(zhuǎn)化為“少數(shù)”,成為體制想要消滅的不和諧音符。影片傳達出對少數(shù)族顛覆西方經(jīng)濟霸權之可行性的悲觀情緒,但卻也同時體現(xiàn)出解轄域的力量的可貴。(三)表述上的集體化組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銀幕影像的感知革命:從吸引力電影到體驗力電影[J]. 孫紹誼,康文鐘.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06)
本文編號:32182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21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