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社會里個人經驗的再現(xiàn)與反思—賈樟柯電影歷史內涵研究
本文關鍵詞:變動社會里個人經驗的再現(xiàn)與反思—賈樟柯電影歷史內涵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賈樟柯作為中國大陸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一直以寫實著稱,并一貫表現(xiàn)出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變化的深刻關注。其作品致力于對改革背景下普通民眾生活境況、人際關系、思維方式、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諸多轉變的再現(xiàn),寄寓其對這些轉變背后的社會、歷史、制度及人性等深層原因和意義的反思與追問。他以“我不回避”為藝術原則,力求真實而深刻地再現(xiàn)自改革開放初期至當下的社會機制、時代風氣的變遷中,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揭示諸多新時期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包含深刻的歷史內涵。與既有研究多側重敘事特征、紀實風格、人道主義關懷等方面不同,本文試圖運用文本細讀法,結合影像與現(xiàn)實,著力探討賈樟柯影像作品所蘊含關于新時期中國社會、歷史、制度、人性等方面的真實描述與深沉思考。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以賈樟柯早期的“故鄉(xiāng)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為對象,探討其如何借助對縣城小人物的命運描繪,觸摸改革早期的時代脈搏,剖析該時期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狀況,展現(xiàn)諸多個體的焦慮與迷惘,自由與困惑。第二章通過分析賈樟柯《世界》、《三峽好人》兩部作品,探討他如何將視線由故鄉(xiāng)向外界轉移,影像刻畫離開家鄉(xiāng)或失去家園的外地務工人員形象,展現(xiàn)他們的現(xiàn)實處境,反思隨著改革深化出現(xiàn)的如國際產業(yè)鏈外移及世界勞動分工等問題對底層民眾生活及身心的深刻影響;第三章重點分析賈樟柯頗引爭議的近作《天注定》,由對人物宿命與“日常暴力”問題的考察切入,從資源二次分配、經濟增長理論、異化勞動及灰色行業(yè)結構性存在等方面,分析暴力行為普遍化形成的深層原因,探討賈樟柯歷史與現(xiàn)實憂思的深化及其意義。
【關鍵詞】:賈樟柯 電影 歷史內涵 改革 命運 反思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91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緒論8-12
- 一、研究的背景及問題的提出8-9
-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9-11
- 三、研究思路11-12
- 第一章 無根野草——“故鄉(xiāng)三部曲”中的縣城故事12-32
- 第一節(jié) 《小武》:激烈動蕩中的個體焦灼12-19
- 第二節(jié) 《站臺》:個人與時代的聯(lián)結點19-25
- 第三節(jié) 《任逍遙》:自由的悖論25-30
- 一、《任逍遙》中個體的自由狀況25-28
- 二、自由的悖論28-30
- 小結30-32
- 第二章 鄉(xiāng)關何處——賈樟柯視鏡中的當代“流浪者”群像32-42
- 第一節(jié) 《世界》:城市的包裝者32-37
- 第二節(jié) 《三峽好人》:即將消逝的的廢都及漂流者37-41
- 一、廢都37-38
- 二、漂流者38-41
- 小結41-42
- 第三章 宿命天定——《天注定》中個體的暴力體驗42-55
- 第一節(jié) 顯性暴力中大海、小玉的宿命43-48
- 一、畫上虎或轅下馬——大海43-46
- 二、芭蕉叢中的蛇——小玉46-48
- 第二節(jié) 隱性暴力中三兒、小輝的宿命48-53
- 第三節(jié) 關于“天注定”53-54
- 小結54-55
- 結語55-57
- 參考文獻57-62
- 后記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穎;;個人的史詩——論賈樟柯電影對于時代的紀錄[J];齊魯藝苑;2005年04期
2 韓琛;;“電影民工”的“游民電影”——賈樟柯電影與底層中國[J];電影評介;2006年19期
3 李斌;;從小城到世界——淺論賈樟柯電影轉變[J];當代電影;2006年05期
4 王宗峰;;人民美學與角落書寫 作為文藝事件的賈樟柯電影[J];電影藝術;2007年05期
5 牟燕;;論賈樟柯電影的時空構建[J];才智;2008年04期
6 韓琛;;賈樟柯電影論[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楊佩芬;;賈樟柯電影特征探索[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19期
8 謝曉霞;;家的意象與轉型期的中國——一種解讀賈樟柯電影的方式[J];電影評介;2009年20期
9 王笑冬;;論賈樟柯電影中的“故鄉(xiāng)”[J];電影文學;2009年06期
10 周華;;簡論賈樟柯電影中的俠義情懷[J];新聞愛好者;2012年1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利;時代良知的影像表達[D];蘇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莉;城市轉型演義:賈樟柯電影的空間解讀[D];蘇州大學;2013年
2 馬麗莉;賈樟柯電影的接受研究[D];海南大學;2013年
3 趙亦靜;賈樟柯電影中的縣城[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4 王一菲;賈樟柯電影平民視角淺析[D];吉林藝術學院;2015年
5 劉江鳳;賈樟柯電影的詩化建構[D];浙江大學;2011年
6 任明飛;紀實美學 底層關懷[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7 許聰;變動社會里個人經驗的再現(xiàn)與反思—賈樟柯電影歷史內涵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6年
8 白晶晉;論賈樟柯電影的詩意表現(xiàn)性[D];上海戲劇學院;2009年
9 趙煥;論賈樟柯電影的美學追求[D];揚州大學;2009年
10 盧兆旭;賈樟柯電影的符號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變動社會里個人經驗的再現(xiàn)與反思—賈樟柯電影歷史內涵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49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30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