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情景喜劇敘事藝術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美情景喜劇敘事藝術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情景喜劇發(fā)源于美國,至今已有60余年的歷史,層出不窮的經典劇目令人記憶猶新。從上映20年仍然熱度不減,在世界各地持續(xù)熱播的《老友記》到最近備受中國觀眾矚目的《破產姐妹》,幾乎每個時間段都有經典作品橫空出世,其社會影響力已不再局限于美國本土,而是早已覆蓋全球,深深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觀眾。情景喜劇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中國。歷經20余年的發(fā)展,劇本產制由最初的模仿借鑒到今天的獨立制造,電視觀眾也從起初的陌生與排斥轉變?yōu)楝F(xiàn)今的擁護與喜愛,時至今日,中國情景喜劇已蔚為大觀。隨著中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全面轉型,加之以英達為代表的一批充滿創(chuàng)新精神的情景喜劇導演的孜孜探索,中國情景喜劇發(fā)展迅猛。作為同一種電視劇類型,中美兩國情景喜劇在敘事藝術表現(xiàn)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在不同社會形態(tài)和文化背景之下,中美兩國產制的情景喜劇在敘事上亦呈現(xiàn)出諸多不同的特性。從中美情景喜劇的發(fā)展歷程、敘事內容與敘事策略等角度展開比較研究,我們可以深入探析當前中美情景喜劇在敘事藝術上存在的共性與差異。當下,我國情景喜劇己取得可喜的進步,但與美國情景喜劇相比,尚存在諸多不足。中國情景喜劇模仿克隆現(xiàn)象嚴重;敘事線索單一,敘事節(jié)奏緩慢;在消費主義的強力沖擊下,過于追逐商業(yè)訴求而忽視了最本質的精神內涵。在今后的發(fā)展中,中國情景喜劇應始終堅持內容至上,杜絕粗制濫造;應以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慎重選擇播出平臺。我們應從兩者的比較中,汲取美國情景喜劇風靡全球的成功經驗,改進中國情景喜劇在發(fā)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努力讓后者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快車道,以獲得更廣闊的藝術發(fā)展空間。
【關鍵詞】:中美情景喜劇 敘事藝術 敘事內容 敘事策略 發(fā)展空間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905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5
- 一、研究緣起8-9
- 二、文獻綜述9-12
- 三、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12-15
- 第一章 中美情景喜劇的出現(xiàn)與勃興15-23
- 第一節(jié) 美國情景喜劇發(fā)展的歷史沿革16-18
- 第二節(jié) 中國情景喜劇發(fā)展的歷程縱覽18-23
- 第二章 中美情景喜劇敘事內容的比較23-38
- 第一節(jié) 生活化敘事:中美情景喜劇敘事題材的共性24-27
- 第二節(jié) 中美情景喜劇敘事主題的差異27-29
- 一、美國情景喜劇建構的“烏托邦”27-28
- 二、中國情景喜劇中的“家國同構”28-29
- 第三節(jié) 中美情景喜劇人物形象建構的差異29-38
- 一、美國的圓形多面形象與新時代獨立女性30-33
- 二、中國的扁形單一形象與傳統(tǒng)的賢妻良母33-38
- 第三章 中美情景喜劇敘事策略的比較38-53
- 第一節(jié) 封閉性與循環(huán)性:中美情景喜劇敘事結構的共性38-43
- 第二節(jié) 中美情景喜劇敘事線索的不同43-47
- 一、美國情景喜劇中的多線碎片敘事43-45
- 二、中國情景喜劇中的單線完整敘事45-47
- 第三節(jié) 中美情景喜劇敘事語言的不同47-53
- 一、美國情景喜劇敘事語言的“陌生化”48-50
- 二、中國情景喜劇敘事語言的“小品化”50-53
- 第四章 對中美情景喜劇的理性審視及其發(fā)展探究53-67
- 第一節(jié) 對中美情景喜劇的審視與反思53-60
- 一、對美國情景喜劇的文化審視53-56
- 二、對中國情景喜劇現(xiàn)狀的反思56-60
- 第二節(jié) 中國情景喜劇對美國情景喜劇的借鑒與發(fā)展60-67
- 一、傳承文化:對民族個性的弘揚60-61
- 二、內容為王:對劇本原創(chuàng)的重視61-64
- 三、構筑平臺:對傳播路徑的探尋64-67
- 結語67-70
- 參考文獻70-74
- 附錄74-75
- 致謝75-7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伏蓉;關于情景喜劇[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3年03期
2 唐志平;大型教育題材情景喜劇 《家有兒女》編劇創(chuàng)作會議在京召開[J];當代電視;2004年01期
3 李立;中國情景喜劇的生存空間[J];現(xiàn)代傳播;2004年01期
4 唐恩思;情景喜劇的魅力[J];當代電影;2004年03期
5 唐志平;300集大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開機[J];當代電視;2004年06期
6 徐琰;書寫都市世俗生活的情景喜劇[J];中國電視;2004年12期
7 劉艷臣;淺析英氏情景喜劇的成功之道[J];當代電視;2005年09期
8 李三強;我國情景喜劇創(chuàng)作中的誤區(qū)與矛盾[J];電影藝術;2005年01期
9 楊偉光;潤物細無聲——看大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有感[J];當代電視;2005年05期
10 彭啟貴;;美國情景喜劇探源[J];中國電視;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韓駿偉;;情景喜劇的審美特征[A];中國傳播論壇(2002)——中國電視劇傳播[C];2002年
2 李強;方擁軍;丁敏玲;;簡析中國情景喜劇創(chuàng)作樣態(tài)與文化的缺失(摘要)[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3 蔡盈洲;;試析我國情景喜劇接受的文化機制[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陳利;;淺析電視劇《家有兒女》的成功原因(摘要)[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朱青君;;“情景喜劇”瞄準受眾心理——北京電影學院[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周星;;大眾娛樂文化背景中的電視偶像劇與情景喜劇分析[A];和而不同——全球化視野中的影視新格局——第三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哲明;國產情景喜劇:突圍出路何在[N];中國電影報;2005年
2 劉斌;國產情景喜劇的3大死穴[N];北京日報;2006年
3 王國平;情景喜劇 走出困境期待繁榮[N];光明日報;2007年
4 李君娜;電視情景喜劇遭遇創(chuàng)作和市場瓶頸[N];中國改革報;2008年
5 記者 李君娜;電視情景喜劇遭遇創(chuàng)作和市場瓶頸[N];解放日報;2008年
6 商報記者 吳穎 鄭潔;情景喜劇何時形成成熟產業(yè)鏈[N];北京商報;2008年
7 本報實習記者 高慶秀;國產情景喜劇或迎第二春[N];中國文化報;2014年
8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 楊洪濤;情景喜劇20年:總量不足 佳作稀缺[N];光明日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甘文瑾;情景喜劇《五環(huán)人家》主打五張牌[N];中國電影報;2005年
10 理禮;英達 拍情景喜劇是我的特長[N];中國文化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彭啟貴;九十年代美國情景喜劇中的種族性再現(xiàn)[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小芳;接受美學視角下中國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幽默語言的理解與接受[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馬珂;國產情景喜劇地域化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3 趙曉娟;中國情景喜劇的新視野[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魏爽;當代中國電視情景喜劇的審美流變[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5 王慧;情景喜劇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6 黃如光;中美情景喜劇比較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7 馬建蕊;接受美學視域下的中國情景喜劇[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媛;從違反“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角度分析當代美國情景喜劇的幽默[D];內蒙古大學;2010年
9 駱倩;對情景喜劇空間構成的文化意義的思考[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易青梅;中國情景喜劇的兩面旗幟[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中美情景喜劇敘事藝術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985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