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立體電影的放映、傳播與知識生產(chǎn)
發(fā)布時間:2020-12-21 10:00
民國時期,一種被稱為"紅綠眼鏡"或"電光幻鏡"的電影種類進入中國內(nèi)地,這就是立體電影。它在上海、北京等城市開展了成規(guī)模的放映活動,內(nèi)陸地區(qū)無緣觀影的民眾也能在一些報刊的新聞版面上得以窺視這一新興電影技術(shù)的新進展。與此同時,在20世紀中前期全球電影知識密切交流的背景下,中國電影界的知識精英們還廣泛地進行了國外立體電影動態(tài)的翻譯、引介等知識生產(chǎn)工作。立體電影在民國時期的早期傳播,為20世紀50年代兩岸三地先后興起的立體電影浪潮埋下了伏筆。
【文章來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20年08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申報》登載立體舞蹈(影子舞)廣告與立體電影廣告
隨著好萊塢電影的世界性傳播,立體電影在20世紀30年代再次登陸中國內(nèi)地。1935年,一則名為“五彩立體電影”的廣告出現(xiàn)在《申報》上,該廣告以“中國初度獻映”為噱頭介紹了一部名為《癡情舞伴》(La Cucaracha,1934)的“五彩立體影片”,并指出其是“雷電華榮獲世界藝術(shù)科學院特別褒獎之試驗作”。[19]該則廣告自1935年4月29日在《申報》刊出起,一直斷斷續(xù)續(xù)地刊載到次年6月。在此期間,曾有觀眾在觀看這部“立體影片”后在《電聲》的“影迷來信”板塊發(fā)表文章對該片所標榜與宣揚的“立體”提出質(zhì)疑,一位署名為原子的影迷指出“鄙人在一度欣賞之后方知不過是一部比較進步的天然色片……(影片)仍舊在這平面的銀幕上”。與此同時,作者還質(zhì)疑到如果這種影片都能稱作“立體電影”的話,那么“Three Dimensions云何哉?”由此可見,當時的電影界已知“三維”是立體電影的最大特征,但是由于放映活動的相對匱乏,大部分觀眾鮮有機會一睹立體電影的廬山真面目,依舊存在一定程度上誤解,原子將“真正的立體電影”理解為在電影院中“坐在左邊的觀眾可以看到演員左邊的耳朵,坐在右邊的觀眾可以看到右邊耳朵”。[20]顯然,這是一種對立體電影的夸張式解讀,誠然立體電影可以讓人產(chǎn)生一定的立體幻覺感,但還遠遠沒能達到讓銀幕中的演員真正地“立體”起來的能力。誠然,《癡情舞伴》一片的確如廣告上標榜的那樣,“榮獲世界藝術(shù)科學院特別褒獎”,這部影片曾在193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喜劇短片”(Academy Award for Best Short Subject Comedy),其也是“首部真人全彩影片”(The First Full-Color Live-Action Film),或許就是因此,片方將其冠以“五彩”之名。但究其根本,其與一般意義上討論的“立體電影”“3D電影”“立體3D電影”實則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五彩立體電影”放映一年之后,真正的立體電影終于在闊別中國銀幕10年后再次登場。1936年3月15日《申報》刊出南京大戲院的廣告,該戲院以“電光幻鏡”為名推介立體電影,廣告宣揚道“光學的最新發(fā)明·科學之最大成果”,其是“紅綠原色之影片,形成立體景物”,同時“立體視聽之兩覺之功能,幻為奇趣聲色”,是“米高梅之大貢獻”。[21]同日,一位署名為“云”的電影觀眾在《申報》上發(fā)表一篇名為《銀幕空前盛舉》的“立體電影觀后感”文章,其談到“電光幻鏡,即紅綠眼鏡之新發(fā)明”,稱觀看該影片時“觀眾戴上一副紅綠眼鏡,不待人物皆作立體形,而且形成種種奇麗的顏色”,在談及視覺感受時,云寫道“或撲面而來,或疑落左右”。[22]此后,這種名為“電光幻鏡”的立體短片作為“加映”的噱頭,一直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電影院中流行,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曾在上海的卡爾登、平安、西海、光華、滬光、麗都,以及南京的大華等多家電影院都有過放映活動。彼時,還有電影院以“隨票贈送紅綠眼鏡”[23]作為商業(yè)賣點進行廣告招攬觀眾。而且,立體電影的放映活動還遠播西北,根據(jù)《西北文化日報》于1937年登載的新聞可以得知,西安市阿房宮大戲院上映《蓬島樂園》(Last of the Patens,1935)前,同樣加映了“電光幻鏡”。[24]有趣的是,這部在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放映活動的立體電影并沒有留下具體片名。但其在放映時幾乎都是作為《蓬島樂園》的加映影片出現(xiàn)。事實上,立體電影在其發(fā)展的軌跡中,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加映”的噱頭形式出現(xiàn)。種種跡象表明,這部沒有在中國留下片名的立體電影短片,很可能就是米高梅在1935年出品的《奧迪斯寇皮克斯》。與其說這部《奧迪斯寇皮克斯》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其是一部作為演示立體電影效果的“樣片”更為貼切,這部影片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從窗戶中推下的梯子、長長的滑梯、蕩秋千的女人和投擲向觀眾的棒球等畫面,片子所出現(xiàn)的物件都是以一種向觀眾視線方向運動的形式出現(xiàn),以“刺幕”的方式在負視差空間對觀眾造成視覺上的刺激。在其本質(zhì)上來說,還沒有進入“敘事電影”的層面,依舊是一種“吸引力”。有趣的是,這部立體影片在1936年同樣獲得了“世界藝術(shù)科學院特別褒獎”。在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奧迪斯寇皮克斯》獲得了最佳短片單元(Academy Award for Best Short Subject Novelty)的提名,因此該片也成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褒獎的立體影片。
在“五彩立體電影”放映一年之后,真正的立體電影終于在闊別中國銀幕10年后再次登場。1936年3月15日《申報》刊出南京大戲院的廣告,該戲院以“電光幻鏡”為名推介立體電影,廣告宣揚道“光學的最新發(fā)明·科學之最大成果”,其是“紅綠原色之影片,形成立體景物”,同時“立體視聽之兩覺之功能,幻為奇趣聲色”,是“米高梅之大貢獻”。[21]同日,一位署名為“云”的電影觀眾在《申報》上發(fā)表一篇名為《銀幕空前盛舉》的“立體電影觀后感”文章,其談到“電光幻鏡,即紅綠眼鏡之新發(fā)明”,稱觀看該影片時“觀眾戴上一副紅綠眼鏡,不待人物皆作立體形,而且形成種種奇麗的顏色”,在談及視覺感受時,云寫道“或撲面而來,或疑落左右”。[22]此后,這種名為“電光幻鏡”的立體短片作為“加映”的噱頭,一直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電影院中流行,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曾在上海的卡爾登、平安、西海、光華、滬光、麗都,以及南京的大華等多家電影院都有過放映活動。彼時,還有電影院以“隨票贈送紅綠眼鏡”[23]作為商業(yè)賣點進行廣告招攬觀眾。而且,立體電影的放映活動還遠播西北,根據(jù)《西北文化日報》于1937年登載的新聞可以得知,西安市阿房宮大戲院上映《蓬島樂園》(Last of the Patens,1935)前,同樣加映了“電光幻鏡”。[24]有趣的是,這部在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放映活動的立體電影并沒有留下具體片名。但其在放映時幾乎都是作為《蓬島樂園》的加映影片出現(xiàn)。事實上,立體電影在其發(fā)展的軌跡中,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加映”的噱頭形式出現(xiàn)。種種跡象表明,這部沒有在中國留下片名的立體電影短片,很可能就是米高梅在1935年出品的《奧迪斯寇皮克斯》。與其說這部《奧迪斯寇皮克斯》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其是一部作為演示立體電影效果的“樣片”更為貼切,這部影片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從窗戶中推下的梯子、長長的滑梯、蕩秋千的女人和投擲向觀眾的棒球等畫面,片子所出現(xiàn)的物件都是以一種向觀眾視線方向運動的形式出現(xiàn),以“刺幕”的方式在負視差空間對觀眾造成視覺上的刺激。在其本質(zhì)上來說,還沒有進入“敘事電影”的層面,依舊是一種“吸引力”。有趣的是,這部立體影片在1936年同樣獲得了“世界藝術(shù)科學院特別褒獎”。在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奧迪斯寇皮克斯》獲得了最佳短片單元(Academy Award for Best Short Subject Novelty)的提名,因此該片也成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褒獎的立體影片。1938年,米高梅電影公司在《奧迪斯寇皮克斯》的技術(shù)基礎(chǔ)上重新拍攝了一部新的立體短片,名為《新奧迪斯寇皮克斯》(The New Audioscopiks)。這部影片將前作8分鐘的時長提升至15分鐘,內(nèi)容則與前作相似,依舊以雜耍、投擲與高樓墜物等“吸引力元素”為表現(xiàn)對象,試圖營造視覺奇觀。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兩年之后,于1940年6月27日起在上海西海大戲院上映。西海大戲院在當日的廣告中宣稱其“再三要求米高梅公司特殊加映,全世界僅有的兩本紅綠原色立體影片之一”[25]。根據(jù)《申報》6月27、28兩日的廣告可知,連續(xù)兩日《新奧迪斯寇皮克斯》都是作為《護花大使》(Swiss Miss,1938)的加映場出現(xiàn),在28日的廣告中還出現(xiàn)了“幕上景物相對咫尺,伸手可即”[26]的字樣。此后,《新奧迪斯寇皮克斯》作為《護花大使》的“餐前甜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西海大戲院與大光明電影院。一直到1943年,《新奧迪斯寇皮克斯》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西海大戲院刊載在《申報》的廣告中以“紅綠眼鏡、立體幻影”[27]的名稱出現(xiàn)!缎聤W迪斯寇皮克斯》與《奧迪斯寇皮克斯》相同,都是以“加映”的形式在米高梅出品的電影長片播放前進行放映,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故事長片。同時,這種放映活動還暗含了米高梅公司與其競爭對手相比,掌握了更加先進的電影技術(shù)的意味。自1936年立體電影再次進入中國,到1943年后逐漸銷聲匿跡,此階段其兩個中文譯名“紅綠眼鏡”“電光幻鏡”交雜使用。從刊載的電影廣告中可以窺見,西海大戲院更多地使用“紅綠”一詞來強調(diào)它的技術(shù)原理,而大光明、大華等電影院則傾向使用“電光幻鏡”一詞來強調(diào)立體電影造成的“幻覺”效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回溯早期立體電影熱潮期——美學方法及藝術(shù)價值質(zhì)疑[J]. 付茜茜. 浙江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7(03)
[2]早期立體電影在中國——從大眾傳播媒介出發(fā)的考察[J]. 檀秋文. 當代電影. 2015(02)
碩士論文
[1]1949年以前的北京電影放映活動研究[D]. 郭小婷.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2011
本文編號:2929639
【文章來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20年08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申報》登載立體舞蹈(影子舞)廣告與立體電影廣告
隨著好萊塢電影的世界性傳播,立體電影在20世紀30年代再次登陸中國內(nèi)地。1935年,一則名為“五彩立體電影”的廣告出現(xiàn)在《申報》上,該廣告以“中國初度獻映”為噱頭介紹了一部名為《癡情舞伴》(La Cucaracha,1934)的“五彩立體影片”,并指出其是“雷電華榮獲世界藝術(shù)科學院特別褒獎之試驗作”。[19]該則廣告自1935年4月29日在《申報》刊出起,一直斷斷續(xù)續(xù)地刊載到次年6月。在此期間,曾有觀眾在觀看這部“立體影片”后在《電聲》的“影迷來信”板塊發(fā)表文章對該片所標榜與宣揚的“立體”提出質(zhì)疑,一位署名為原子的影迷指出“鄙人在一度欣賞之后方知不過是一部比較進步的天然色片……(影片)仍舊在這平面的銀幕上”。與此同時,作者還質(zhì)疑到如果這種影片都能稱作“立體電影”的話,那么“Three Dimensions云何哉?”由此可見,當時的電影界已知“三維”是立體電影的最大特征,但是由于放映活動的相對匱乏,大部分觀眾鮮有機會一睹立體電影的廬山真面目,依舊存在一定程度上誤解,原子將“真正的立體電影”理解為在電影院中“坐在左邊的觀眾可以看到演員左邊的耳朵,坐在右邊的觀眾可以看到右邊耳朵”。[20]顯然,這是一種對立體電影的夸張式解讀,誠然立體電影可以讓人產(chǎn)生一定的立體幻覺感,但還遠遠沒能達到讓銀幕中的演員真正地“立體”起來的能力。誠然,《癡情舞伴》一片的確如廣告上標榜的那樣,“榮獲世界藝術(shù)科學院特別褒獎”,這部影片曾在193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喜劇短片”(Academy Award for Best Short Subject Comedy),其也是“首部真人全彩影片”(The First Full-Color Live-Action Film),或許就是因此,片方將其冠以“五彩”之名。但究其根本,其與一般意義上討論的“立體電影”“3D電影”“立體3D電影”實則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五彩立體電影”放映一年之后,真正的立體電影終于在闊別中國銀幕10年后再次登場。1936年3月15日《申報》刊出南京大戲院的廣告,該戲院以“電光幻鏡”為名推介立體電影,廣告宣揚道“光學的最新發(fā)明·科學之最大成果”,其是“紅綠原色之影片,形成立體景物”,同時“立體視聽之兩覺之功能,幻為奇趣聲色”,是“米高梅之大貢獻”。[21]同日,一位署名為“云”的電影觀眾在《申報》上發(fā)表一篇名為《銀幕空前盛舉》的“立體電影觀后感”文章,其談到“電光幻鏡,即紅綠眼鏡之新發(fā)明”,稱觀看該影片時“觀眾戴上一副紅綠眼鏡,不待人物皆作立體形,而且形成種種奇麗的顏色”,在談及視覺感受時,云寫道“或撲面而來,或疑落左右”。[22]此后,這種名為“電光幻鏡”的立體短片作為“加映”的噱頭,一直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電影院中流行,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曾在上海的卡爾登、平安、西海、光華、滬光、麗都,以及南京的大華等多家電影院都有過放映活動。彼時,還有電影院以“隨票贈送紅綠眼鏡”[23]作為商業(yè)賣點進行廣告招攬觀眾。而且,立體電影的放映活動還遠播西北,根據(jù)《西北文化日報》于1937年登載的新聞可以得知,西安市阿房宮大戲院上映《蓬島樂園》(Last of the Patens,1935)前,同樣加映了“電光幻鏡”。[24]有趣的是,這部在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放映活動的立體電影并沒有留下具體片名。但其在放映時幾乎都是作為《蓬島樂園》的加映影片出現(xiàn)。事實上,立體電影在其發(fā)展的軌跡中,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加映”的噱頭形式出現(xiàn)。種種跡象表明,這部沒有在中國留下片名的立體電影短片,很可能就是米高梅在1935年出品的《奧迪斯寇皮克斯》。與其說這部《奧迪斯寇皮克斯》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其是一部作為演示立體電影效果的“樣片”更為貼切,這部影片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從窗戶中推下的梯子、長長的滑梯、蕩秋千的女人和投擲向觀眾的棒球等畫面,片子所出現(xiàn)的物件都是以一種向觀眾視線方向運動的形式出現(xiàn),以“刺幕”的方式在負視差空間對觀眾造成視覺上的刺激。在其本質(zhì)上來說,還沒有進入“敘事電影”的層面,依舊是一種“吸引力”。有趣的是,這部立體影片在1936年同樣獲得了“世界藝術(shù)科學院特別褒獎”。在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奧迪斯寇皮克斯》獲得了最佳短片單元(Academy Award for Best Short Subject Novelty)的提名,因此該片也成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褒獎的立體影片。
在“五彩立體電影”放映一年之后,真正的立體電影終于在闊別中國銀幕10年后再次登場。1936年3月15日《申報》刊出南京大戲院的廣告,該戲院以“電光幻鏡”為名推介立體電影,廣告宣揚道“光學的最新發(fā)明·科學之最大成果”,其是“紅綠原色之影片,形成立體景物”,同時“立體視聽之兩覺之功能,幻為奇趣聲色”,是“米高梅之大貢獻”。[21]同日,一位署名為“云”的電影觀眾在《申報》上發(fā)表一篇名為《銀幕空前盛舉》的“立體電影觀后感”文章,其談到“電光幻鏡,即紅綠眼鏡之新發(fā)明”,稱觀看該影片時“觀眾戴上一副紅綠眼鏡,不待人物皆作立體形,而且形成種種奇麗的顏色”,在談及視覺感受時,云寫道“或撲面而來,或疑落左右”。[22]此后,這種名為“電光幻鏡”的立體短片作為“加映”的噱頭,一直在上海、南京等地的電影院中流行,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曾在上海的卡爾登、平安、西海、光華、滬光、麗都,以及南京的大華等多家電影院都有過放映活動。彼時,還有電影院以“隨票贈送紅綠眼鏡”[23]作為商業(yè)賣點進行廣告招攬觀眾。而且,立體電影的放映活動還遠播西北,根據(jù)《西北文化日報》于1937年登載的新聞可以得知,西安市阿房宮大戲院上映《蓬島樂園》(Last of the Patens,1935)前,同樣加映了“電光幻鏡”。[24]有趣的是,這部在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放映活動的立體電影并沒有留下具體片名。但其在放映時幾乎都是作為《蓬島樂園》的加映影片出現(xiàn)。事實上,立體電影在其發(fā)展的軌跡中,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加映”的噱頭形式出現(xiàn)。種種跡象表明,這部沒有在中國留下片名的立體電影短片,很可能就是米高梅在1935年出品的《奧迪斯寇皮克斯》。與其說這部《奧迪斯寇皮克斯》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其是一部作為演示立體電影效果的“樣片”更為貼切,這部影片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從窗戶中推下的梯子、長長的滑梯、蕩秋千的女人和投擲向觀眾的棒球等畫面,片子所出現(xiàn)的物件都是以一種向觀眾視線方向運動的形式出現(xiàn),以“刺幕”的方式在負視差空間對觀眾造成視覺上的刺激。在其本質(zhì)上來說,還沒有進入“敘事電影”的層面,依舊是一種“吸引力”。有趣的是,這部立體影片在1936年同樣獲得了“世界藝術(shù)科學院特別褒獎”。在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奧迪斯寇皮克斯》獲得了最佳短片單元(Academy Award for Best Short Subject Novelty)的提名,因此該片也成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褒獎的立體影片。1938年,米高梅電影公司在《奧迪斯寇皮克斯》的技術(shù)基礎(chǔ)上重新拍攝了一部新的立體短片,名為《新奧迪斯寇皮克斯》(The New Audioscopiks)。這部影片將前作8分鐘的時長提升至15分鐘,內(nèi)容則與前作相似,依舊以雜耍、投擲與高樓墜物等“吸引力元素”為表現(xiàn)對象,試圖營造視覺奇觀。這部影片在美國上映兩年之后,于1940年6月27日起在上海西海大戲院上映。西海大戲院在當日的廣告中宣稱其“再三要求米高梅公司特殊加映,全世界僅有的兩本紅綠原色立體影片之一”[25]。根據(jù)《申報》6月27、28兩日的廣告可知,連續(xù)兩日《新奧迪斯寇皮克斯》都是作為《護花大使》(Swiss Miss,1938)的加映場出現(xiàn),在28日的廣告中還出現(xiàn)了“幕上景物相對咫尺,伸手可即”[26]的字樣。此后,《新奧迪斯寇皮克斯》作為《護花大使》的“餐前甜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西海大戲院與大光明電影院。一直到1943年,《新奧迪斯寇皮克斯》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西海大戲院刊載在《申報》的廣告中以“紅綠眼鏡、立體幻影”[27]的名稱出現(xiàn)!缎聤W迪斯寇皮克斯》與《奧迪斯寇皮克斯》相同,都是以“加映”的形式在米高梅出品的電影長片播放前進行放映,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故事長片。同時,這種放映活動還暗含了米高梅公司與其競爭對手相比,掌握了更加先進的電影技術(shù)的意味。自1936年立體電影再次進入中國,到1943年后逐漸銷聲匿跡,此階段其兩個中文譯名“紅綠眼鏡”“電光幻鏡”交雜使用。從刊載的電影廣告中可以窺見,西海大戲院更多地使用“紅綠”一詞來強調(diào)它的技術(shù)原理,而大光明、大華等電影院則傾向使用“電光幻鏡”一詞來強調(diào)立體電影造成的“幻覺”效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回溯早期立體電影熱潮期——美學方法及藝術(shù)價值質(zhì)疑[J]. 付茜茜. 浙江藝術(shù)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7(03)
[2]早期立體電影在中國——從大眾傳播媒介出發(fā)的考察[J]. 檀秋文. 當代電影. 2015(02)
碩士論文
[1]1949年以前的北京電影放映活動研究[D]. 郭小婷.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2011
本文編號:29296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92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