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片《葫蘆印象》作品闡釋
發(fā)布時間:2020-07-30 04:37
【摘要】:東昌雕刻葫蘆作為中華傳統手工藝,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根據生存需要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先人留給們的寶貴遺產。這門手藝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心血與汗水,是先人聰明才智的體現。它曾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發(fā)射出耀眼的光芒。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批量生產的工業(yè)化產品正在日益取代它的位置,這門手藝正在日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其生存境況堪憂。東昌葫蘆雕刻工序多、流程長、技藝復雜,很少有人愿意去從事這一行業(yè),所以,這門手藝正面臨著傳承人的斷層。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聊城人,筆者不忍心看到家鄉(xiāng)的這一傳統技藝消失,所以,拍攝制作了非遺類專題片《葫蘆印象》,以期通過影像的方式記錄下傳承人令人嘆服的技藝,作為資料保存。另外,筆者也希望通過影像傳播的形式,讓更多的人們感受到民間藝人在雕刻時的專注、耐心、關注細節(jié)及精益求精的中華傳統民族精神,以期喚起人們保護這一傳統手工藝的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去保護和傳承這一非遺項目,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論文是對作品《葫蘆印象》從選題、內容架構、到創(chuàng)作手法再到創(chuàng)作的經驗教訓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的闡述,共分四章。第一章為選題緣由,從葫蘆的文化價值和選題意義兩方面展開論述。第二章為片子的主題和內容,本專題片由四部分構成:第一部分講述了聊城獨具特色的葫蘆文化;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了傳承人王樹峰的個人經歷、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及其對傳統雕刻技藝的創(chuàng)新;第三部分詳細介紹了東昌雕刻葫蘆的傳統制作工藝、具體制作流程及雕刻內容;第四部分講述了東昌雕刻葫蘆傳統制作工藝的傳承問題及省級傳承人王樹峰在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手藝方面作出的努力。第三章是片子的創(chuàng)作流程,分別從前期準備、中期拍攝及后期制作三個方面展開論述。第四章是筆者創(chuàng)作《葫蘆印象》的收獲與反思。
【學位授予單位】:聊城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J952
本文編號:2775027
【學位授予單位】:聊城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J9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鄭穎;;電視專題片中音樂的運用原則與技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年17期
2 李靜;;電視新聞專題片拍攝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西部廣播電視;2015年11期
3 陳希;;淺議電視新聞專題片的配樂[J];新聞傳播;2011年1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呂婷婷;專題片《聊城·光影沉浮》作品闡釋研究[D];聊城大學;2018年
2 石亞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研究[D];河北大學;2016年
3 茍春艷;東昌葫蘆雕刻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750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77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