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滿足”與當下犯罪類題材電影的觀影心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22 08:41
【摘要】: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盡管文明是全人類關注的對象,但實質(zhì)上每個人都是文明的敵人”~((1))。在弗洛伊德看來,個體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三者共同組成,并且相互作用,互為制約,而源自本我的本能欲望,是個體行為動機及其行為表現(xiàn)的重要驅(qū)動力。但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當中,遵循“快樂原則”的人類本能受到了傳統(tǒng)習俗、社會公共道德、社會規(guī)范等社會話語的壓抑,人類基于本能欲望的非理性行為表現(xiàn)與基于理性的文明社會之間構成了難以協(xié)調(diào)的對立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是“被壓抑的個體”,然而,被壓抑的本能并不會消失,為了“滿足快樂”,人們需要尋求一種替代性的渠道或途徑宣泄。電影敘事是創(chuàng)作者基于某種欲望的銀幕表達,是基于某種視角對于自我、他人及社會的認知分享、傳播與交流。而從受眾接受的層面而言,電影成為了某種合乎文明規(guī)范的替代性的“宣泄”與“移置”的途徑。在當代電影研究中,“電影研究的重點明顯地從電影文本轉(zhuǎn)向電影與觀眾的關系研究,轉(zhuǎn)向觀眾本身”~((2))。從受眾接受心理的角度,觀眾作為研究的主體,受眾在觀影體驗過程中的觀影心理,一方面,涉及電影文本與社會泛文本之間互為建構的關系,電影對特定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達成了某種銀幕關照;另一方面,基于社會、文化因素介入的受眾觀影心理研究,對于同時期電影的生產(chǎn)與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當下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變革進程之中。一方面,個體日益增長的欲望訴求與各類社會問題之間,產(chǎn)生了無法回避的社會矛盾與沖突。另一方面,基于匱乏的現(xiàn)實困境,致使人們轉(zhuǎn)而尋求其他路徑的“替代性滿足”,F(xiàn)實生活中的個體,不僅要承受本能欲望被壓抑的緊張與痛苦,還需要面對“現(xiàn)實之中令人難以忍受的某個方面”;凇疤娲詽M足”的觀影心理,銀幕人物實施的戲劇性行為,讓受困于現(xiàn)實之中的人們,獲得行之有效的替代性宣泄、補償與滿足。其中,近年來備受觀眾熱議的犯罪類題材影片,不僅將暴力、性以及其它人類本能欲望置于銀幕,同時,電影文本也與受眾之間,達成一種對于人性,社會以及關乎社會公平正義的對話關系。因此,本文以闡述“替代性滿足”的心理運作機制為前提,從“宣泄”、“補償”、“升華”三個角度,對于犯罪類題材影片的受眾在觀影心理層面進行研究,為此類國產(chǎn)影片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參照。
【圖文】:
圖 1. 《英雄本色》劇照是基于此,儀式化的美學表達削弱了暴力本身的殘酷性,同樣也引發(fā)了罪行為的多重思考。在犯罪類題材影片的影像敘事表達中,基于“暴風格的人物行為表現(xiàn)及其情節(jié)設置,借助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精心編碼,構建式化的基于本能欲望的銀幕暴力演出。而其背后,隱含則是受眾借此宣泄等情感體驗的觀影期待。作為一種儀式化的話語形式,電影中暴是在特定時空情境下人物與人物之間沖突與博弈的行為表現(xiàn)。在敘事
圖 2. 《動物世界》劇照眾觀影體驗過程中,“想象與真實之間的模糊界限是電影體驗的核心。容是作為感知信息被體驗的”①。其中,銀幕中的角色及其行為是受眾中的主要對象,,同時,電影敘事在攜帶創(chuàng)作者基于某種社會認知觀念,在文本中形成了某種與現(xiàn)實生活對照的“社會推理模式”,又映射著我存在,博取他們的理解和認同。在大部分犯罪類題材影片當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慣例以及思維觀念的影響,敘事文本往往呈現(xiàn)為“抑惡揚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J943.13
本文編號:2675730
【圖文】:
圖 1. 《英雄本色》劇照是基于此,儀式化的美學表達削弱了暴力本身的殘酷性,同樣也引發(fā)了罪行為的多重思考。在犯罪類題材影片的影像敘事表達中,基于“暴風格的人物行為表現(xiàn)及其情節(jié)設置,借助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精心編碼,構建式化的基于本能欲望的銀幕暴力演出。而其背后,隱含則是受眾借此宣泄等情感體驗的觀影期待。作為一種儀式化的話語形式,電影中暴是在特定時空情境下人物與人物之間沖突與博弈的行為表現(xiàn)。在敘事
圖 2. 《動物世界》劇照眾觀影體驗過程中,“想象與真實之間的模糊界限是電影體驗的核心。容是作為感知信息被體驗的”①。其中,銀幕中的角色及其行為是受眾中的主要對象,,同時,電影敘事在攜帶創(chuàng)作者基于某種社會認知觀念,在文本中形成了某種與現(xiàn)實生活對照的“社會推理模式”,又映射著我存在,博取他們的理解和認同。在大部分犯罪類題材影片當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慣例以及思維觀念的影響,敘事文本往往呈現(xiàn)為“抑惡揚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J943.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花花;;荒唐夫妻事[J];伴侶(B版);2007年12期
2 徐建融;;人性滿足和人格考量——《學書札記》之三十五[J];書法;2019年11期
3 張元;對“性”少一份主觀神化[J];健康;1994年02期
4 王懷春;;從“替代性滿足”看個體對大眾傳媒的精神性依賴[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年04期
5 楊榮譽;;電視劇,不應止于“替代性滿足”[J];當代電視;2015年01期
6 陳宗倫;;什么才是性滿足[J];家庭之友(愛侶);2014年03期
7 胡旭呈;為顧客提供整體性滿足[J];企業(yè)管理;1993年03期
8 彭漢光;殘疾男子能不能有性滿足[J];中國保健營養(yǎng);1996年08期
9 馬曉年;;正確認識女性性滿足[J];科學養(yǎng)生;2014年11期
10 孫蘭鵑;;論音樂起源于代償性滿足的心理需求[J];民族音樂;2010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楊相國;夫妻性滿足能長壽[N];保健時報;2004年
2 副主任醫(yī)師 立東;影響夫妻間性滿足的心理條件[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熊英杰;“替代性滿足”與當下犯罪類題材電影的觀影心理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9年
本文編號:26757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67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