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童電影藝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9-06 21:17
【摘要】:1982年,臺灣新電影運動興起。這一時期,一批優(yōu)秀的導演拍攝了許多代表作品。相比60年代興起的“健康寫實主義”電影,臺灣新電影在寫實主義的美學追問上有了更大的進步。但事實上,直到后新電影時代,這種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美學精神才得以更徹底地實現(xiàn)。臺灣新電影運動中的這種進步不僅表現(xiàn)為創(chuàng)作主體自身的主體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批新電影中體現(xiàn)了鄉(xiāng)土、庶民的情結,喚醒了本土意識,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臺灣的歷史。 王童是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干將之一。王童大多數(shù)電影都關注小人物的命運,用小人物凸顯大歷史,呈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藝術時空。王童的電影的內(nèi)容大多具有濃厚的悲劇意識,藝術形式荒誕不經(jīng),,再用諷刺、隱喻、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將其呈現(xiàn)出來。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王童的電影做較為全面的分析:第一部分先介紹臺灣新電影運動大致的發(fā)展狀況,然后再以時間為線索,介紹王童導演的成長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軌跡。期望通過這部分讀者對王童和他的作品內(nèi)容有一個詳細的了解,為下面章節(jié)論述其作品的主題等做鋪墊;第二部分根據(jù)王童導演的影像文本來探討其文本的劇作特征:主題、人物性格和敘事結構。在這一部分,重點分析他具有史詩風格的作品《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最后總結出王童所有影像作品的共同點:致力于刻畫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命運,表達了導演對他們深厚的悲憫、同情和人道主義關懷;第三部分對王童影片的風格進行探析。這部分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nèi)容:樸實無華的視聽語言、王童式的黑色幽默、精湛的藝術技巧;在結語部分總結撰文的初衷與思路。本文不僅分析了王童導演的思想形成的幾個階段,更思考了導演的思想和風格并概括了這種風格在他的每一部影片中的實際內(nèi)涵。這些工作只是希望對王童導演有一個全面具體的研究,從而達到拋磚引玉的結果。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905
本文編號:2532837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9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邵瀅;聲音的意義:從方言電影說起[J];當代文壇;2005年06期
2 岳淼 ,陳飛寶;臺灣新生代電影導演[J];電影藝術;2004年04期
3 南帆;;曲折的突圍——關于底層經(jīng)驗的表述[J];文學評論;2006年04期
4 徐貴權;當代大學生精英意識式微透視[J];中國青年研究;2004年07期
本文編號:25328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532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