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吸引力與早期中國電影的情感表達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the 1920s and the middle of the 1930s, it was the golden ten years of the early Chinese film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il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s frequ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aesthetic practice provided new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ttrac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raction of the film techn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show in the middle and late of the 1920 '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left-wing film wave were studied.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電影電視系;
【分類號】:J90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曉云;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左翼電影[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2 袁慶豐;;1936年:有聲片《新舊上海》讀解——中國左翼電影轉(zhuǎn)型、分流后現(xiàn)存唯一的新市民電影[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張茜;鮑燕蓉;;左翼電影的市場化取向[J];東南傳播;2009年01期
4 楊菊;;左翼電影與它的話語權[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5 楊菊;;政治文化視閾下的左翼電影意識論[J];四川戲劇;2009年02期
6 韓琛;馬春花;;新女性、左翼電影與歷史的幽靈[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王洪泉;歐孟宏;;論左翼電影對上海都市的批判[J];電影文學;2011年13期
8 房默;;民粹主義與左翼電影的文化策略[J];文藝爭鳴;2012年11期
9 佳明;;奮斬荊棘 勇涉泥濘的戰(zhàn)士——記左翼電影評論家王塵無[J];電影藝術;1984年01期
10 徐江;新左翼電影[J];開放潮;2002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茜;;左翼電影的市場化取向(摘要)[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本報記者 徐馨;回溯左翼電影的財富[N];人民日報;2005年
2 演講人 袁慶豐;寓小我于大我之中[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3 陳播;左翼電影是如何重視進入電影市場的[N];文藝報;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琛;賀綠汀左翼電影音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5年
2 陳嬌;意義生成與傳播策略—1930年代中國左翼電影歌詞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3 宋小婉;中國左翼電影歌曲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6年
4 李維;藝術社會學視角下的左翼電影及其音樂探析[D];西安音樂學院;2017年
5 梁慶;左翼電影:意識形態(tài)與商業(yè)策略的雙重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峰;左翼電影:革命文藝在商業(yè)文化中的實現(xiàn)[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謝群;左翼電影歌曲的美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8 劉麗麗;1930年代左翼電影文學女性形象研究[D];河北大學;2012年
9 袁雪美;試論左翼電影中的知識分子形象[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10 陸怡洲;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左翼電影的美學特征[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117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51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