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視角下的中國新紀錄運動
發(fā)布時間:2019-03-05 09:13
【摘要】:“新紀錄運動”是我國學術界對出現(xiàn)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充斥在我國紀錄片領域,全新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作品的一個稱謂。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啟蒙、思辨、爭論、反叛等多元共構的社會文化語境下,新紀錄運動以一種叛逆的姿態(tài)在我國社會轉型期中屹然崛起。其中,吳文光的《流浪北京》和劉效禮的《望長城》也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標志性作品。新紀錄運動的創(chuàng)作者們以獨特的視角、紀實的表現(xiàn)手法、樸素的審美旨趣與真摯的人文情感,表現(xiàn)了他們的藝術追求。與以前的紀錄片相較而言,這些電影不再采取宏大敘事的視角,去關注祖國、偉人和典范,而是關注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個體,進而帶給人們一種全新的視覺和心理體驗。 解構主義是西方后現(xiàn)代哲學中一個的重要思潮,它是對結構主義哲學的反動和瓦解而形成的。作為引發(fā)后現(xiàn)代主義的重要源頭之一,它也是后結構主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各代表人物的研究領域和學術觀點來看,他們雖然秉持不盡相同的觀點,但是這些人都一直反對“邏各斯中心主義”,反對“在場”、“語音”是中心這一觀點,并強調(diào)差異和邊緣。 就如部分哲學家一致認為的那樣:解構主義與其說是一種哲學,不如說是一種給哲學和文化提供全新視角的方法。不管從任何一種角度分析,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解構主義哲學的觀點及方法和我國新紀錄運動的形成有著極為微妙地聯(lián)系。于此,筆者決定以解構主義的視角去觀摩中國的新紀錄運動,并從解構主義哲學的視角反思新紀錄運動。 仔細窺探新紀錄運動的發(fā)生、崛起和發(fā)展,宏大敘事的消除(權威話語的消解)、拍攝角度的轉變、主題的更變和美學形態(tài)的演變等多方面,都足以證明解構主義的確影響了“新紀錄運動”。從學術角度出發(fā),用解構主義的視角看待中國的新紀錄運動,一方面可以總結中國新紀錄運動的特點和方法;另一方面,通過解析主義這一理論,從文藝思潮角度對新紀錄運動進行論述和反思,也有助于探尋社會思潮與影視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故而,本論文的研究不僅具有極高的可行性,而且對我國記錄片乃至整個影視藝術的壯大發(fā)展,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部分。首先,第一部分為緒論部分,主要就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及研究方法和內(nèi)容進行了詳細地介紹。第二部分為“解構主義和新紀錄運動”。本章節(jié)通過文獻綜述法、比較分析法等論述方法,對解構主義和新紀錄運動的概念、特點和內(nèi)涵進行了系統(tǒng)地分析。 我們知道,解構主義的由來是其創(chuàng)世人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反對傳統(tǒng)哲學而得來的。因此,如若想透徹地分析解構主義對新紀錄運動的具體影響,首先就應該弄清“解構主義”的由來。因此,在第三章節(jié)“德里達拒斥邏各斯中心主義”中,著重對德里達拒斥傳統(tǒng)哲學的緣由和方法進行了詳細地剖析。同時,德里達在“解構”傳統(tǒng)哲學的過程中,涉及到了差異、分延和蹤跡等術語,這些術語也是文學、設計、影視等藝術應用解構主義的“渠道”,因此,本章節(jié)也著重對這些術語的概念進行了深入地闡析。 論文的第四部分,即:第三章“解構主義對新紀錄運動的影響”是本論文的重點。為了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且詳盡地分析,筆者從解構主義的特點和“差異與分延”、“蹤跡”等術語著手,主要從消除宏大敘事、個性化創(chuàng)作和影像多元化三個方面,對解構主義對中國紀錄片記錄方式的具體影響做出了深刻的論述。 到了文章的最后部分,即:第四章“解構主義對新紀錄運動的利弊分析”,,筆者從辯證解讀角度出發(fā),對解構主義對新紀錄運動的益處和壞處給出了個人見識性地分析。并最終得出解構主義對新紀錄運動具體影響的結論,即:“正如解構主義打破結構主義一樣,解構主義背景下的新紀錄運動,無非就是要我國的紀錄片走入新的創(chuàng)新型環(huán)境之中”。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952
本文編號:2434751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9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曉瓊;;從延異與蹤跡再談解構主義與翻譯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2 呂新雨;梅冰;;什么是新紀錄運動——呂新雨訪談[J];山花;2005年0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袁先來;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孫濤;德里達解構主義文學觀[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34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43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