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影視聲音造型的紀實化美學建構的思考
本文關鍵詞:影視聲音造型的紀實化美學建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關于影視聲音造型的紀實化美學建構的思考
作者:admin
2012-12-27 23:03 字體:
摘 要:【摘要】影視美學的闡釋無非就是把美學的精神應用到影視中進行討論,所以首先我們要解決的是美學精神的定義。解決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探索人類生活的意義,這才是美學精神。 【關鍵詞】 本文出自: 影視;美學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
關鍵詞:關于,影視,聲音,造型,紀實,美學,建構,思考,摘要,影視,
【摘要】影視美學的闡釋無非就是把美學的精神應用到影視中進行討論,所以首先我們要解決的是美學精神的定義。解決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探索人類生活的意義,這才是美學精神。
【關鍵詞】
本文出自:
影視;美學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6-0045-2
一、影視美學
美學原則。無論是柏拉圖、席勒,還是近代德國的浪漫派,都把藝術與審美作為人性完整,人生意義的實現(xiàn)。那么,理想與藝術的相通之處又是什么呢?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就是對符合人性的生活的肯定,對現(xiàn)實的超越和否定;理想之境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范疇;理想的前提是肯定個人的獨特性;理想從本質(zhì)講,只是存在意識領域,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是人類生存按照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發(fā)展是有限的,但是在理想世界中人的自由發(fā)展是無止境的。理想和審美及藝術之間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藝術就成為了理想可以展示自身和實現(xiàn)自身最好的空間。既然將影視建立在美學精神上分析,那么就一定是剖析下人類的理想與生存的意義是否體現(xiàn)在電影電視中,是否在作品中得到了表現(xiàn)。
影視學原則。目前影視美學、影視藝術學及影視理論往往都被混淆,沒有清晰的界限。國內(nèi)外許多著作中在描述影視美學的時候都夾雜著影視藝術和影視理論的概念。
影視美學與影視藝術學。影視美學與影視藝術學在深廣度上存在極大的不同,前者有更高的理論層次和更抽象、更深的內(nèi)涵挖掘;后者則有著更為廣泛和復雜的研究領域,沒有前者理論性強。但是他們之間有著互相促進的作用,又各自確定的研究領域。
影視美學與影視理論。影視美學和影視理論無論從研究對象、理論層次都有著區(qū)別。影視美學具有哲學意味,它是從必然與自由、理想與現(xiàn)實的視角進行問題的思考;影視理論則更多的是研究影視藝術本身的特殊性,例如作品創(chuàng)作、作品的欣賞規(guī)律、影視作家的藝術修養(yǎng)等等,這些都說明影視理論對作品的指導意義,所以影視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更強。
紀實化美學理論在影視中的應用。情景原生態(tài)化,紀實化美學要求作品無限貼近生活,逼真與真實的生活的條件之一就是要給觀眾一個靠近原生態(tài)的生活情景或是自然環(huán)境。影視作品要想具有真實性和紀實感,首先要在影視畫面的外部環(huán)境、背景上給予觀眾真實感。
在紀實化美學的指導下,影視作品都力求在拍攝地點、時間、空間上還原所表現(xiàn)的時代的特征,這種貼近原生態(tài)的手法正是紀實化影視中體現(xiàn)美感的重要表現(xiàn)。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打群架一場戲,盧溝橋下寬敞的平底襯托出了人數(shù)的眾多,這個大的場面為馬小軍的恐懼心理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理由,同時低矮陰暗的橋洞給觀眾展現(xiàn)了緊張壓抑的情緒。在《趙氏孤兒》中,為了追求紀實化美學貼近原生態(tài)情景的感覺效果,更不惜支付巨資搭建外景建筑物。這些都足以上我們感受到原生態(tài)紀實化之美。
淡化情節(jié)結構與沖突模式。其實在戲劇中慣用的情節(jié)沖突在我們生活中并不是非常普遍,只不過在作品中我們習慣了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局的敘事模式,所以總認為這是必不可少的。紀實化影視美學與我們期待的沖突點大相徑庭,它趨向于淡化固有故事情節(jié)的結構和沖突。紀實化影視美學傾向于逼真的反應生活、表現(xiàn)生活,所以真實的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包括矛盾沖突都要求我們自然的,生活的,不夸張的,不應用固有模式來展現(xiàn)。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咱家那些事》,就是向觀眾展現(xiàn)了百姓市井生活的一面。多數(shù)老百姓對生活的認識就是再艱苦的生活他們也會挺過去,再痛苦的日子也要擁有歡笑。劇中平淡的敘事中又讓觀眾真切的感受到自身生活中的真實體會,喜怒哀樂后的思考又特別貼近生活。但是紀實化影視審美情節(jié)淡化的傾向不是為了單一的減少夸張,而是為了更逼真的展現(xiàn)而達到深化美的意義。
細節(jié)的自然生活化。除了敘事結構紀實化外,還應全面的研究攝像、美工、照明、聲音等各個工種,這對紀實化美學研究就有重要意義。例如許多紀實性的作品不再追求細膩的畫面,或是完整的構圖,相反像我們看到了破案類型的作品你有許多晃動劇烈的鏡頭被編排在了作品中的目的,即這種追捕過程的展現(xiàn)就是最為真實的表現(xiàn);許多帶有舞臺效果的燈光音響被自然光、同期聲所代替。
賈樟柯就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導演,他的作品《三峽好人》中男主角的扮演者韓三明也出演過賈樟柯的其他作品中的煤礦工人、北京老公。就是這種質(zhì)樸的氣息演繹著小人物,沒有太多的做作的表演,表情的變化,但是卻展現(xiàn)了一部令人深思的故事,就是這種自然的表演方式使片中的紀實美得到了升華。
二、影視聲音及其紀實化審美
電影的影響先于聲音的出現(xiàn),所以對于影視的音響音效的研究至今都屬于滯后于影響研究的階段。這種特殊的語言是視聽藝術賴以存在的元素,可以表現(xiàn)思想與情感,是具有藝術生命力與感染力的媒介。
影視聲音的闡釋。在影視作品中,主要分為兩種:其一,主觀性聲音。它是畫面里沒有提供聲源的聲音,例如,解說詞、主觀音響和主觀性音樂。其二,客觀性聲音。它是畫面里提供生源的聲音,例如,對白、環(huán)境音響、背景人聲及客觀性音樂。前者是表達創(chuàng)作者情緒、觀點、敘事風格的重要手段,是編劇和導演根據(jù)主題、人物等等添加上去的;后者則是為了加強畫面真實感,渲染畫面的氣氛而真實存在的聲音,它在影視作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本文想討論的一部分。
影視聲音造型的紀實化審美。寫實音響:增加信息量。在影視作品中聲音可以增加信息量,此外畫外音響可以起到擴張時空的作用。蟬鳴代表“春天”的到來,雷聲預示著“風雨”的襲擊等等。這些聲音不受屏幕畫框的限制,輔助觀眾打破視覺局限。
增加現(xiàn)場感。聲音的逼真性是最佳的表達工具,尤其是同期音響是最有現(xiàn)場感的聲音。這種環(huán)境音響的存在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生活的真實,除對白之外的聲音,如背景人聲,觀眾會認為他看到的東西是真實的。在專題片和紀錄片中,寫實音響的使用可以讓作品更加繪聲繪色。
增加歷史時代感。與前面提到的聲音不同,自然的聲音可以不變,但是有些想體現(xiàn)時代的作品就必須不斷更新音效,因為社會的發(fā)展是日新月異的。當我們聽到“吱呦、吱呦”的聲音,我們可以判斷這是要表達歷史感的音效,這聲音的主人就是老牛車在行走過程中發(fā)出的聲音,都是歷史的象征。我們還記得曾經(jīng)在觀看八、九十年代描寫北京生活的作品中,,外景部分經(jīng)常有鴿子飛過的聲音,但是現(xiàn)在的影視作品中如果想表達現(xiàn)代氣息就不會出現(xiàn)這一音效。在電視劇《新聞啟示錄》中,我們看到的是片頭用電腦打字屏幕顯示劇情,伴隨著敲擊鍵盤的聲音,這些都在像觀眾傳達著,改革開放時代、信息社會的節(jié)拍,具有時代氣息。
增加時間感。時間雖然抽象,但是借著音響的力量就能感受到時間的存在,例如雄雞報曉、小學生的晨讀、包括《新聞聯(lián)播》的片頭音樂響起時我們就知道是晚上七點了。
增加空間感、方位感、距離感。音響可以制造“景別”,如方位感:上、下、左、右、前、后,距離感:遠、近、深、淺、虛、實等等。由于聲音在空氣這一媒介中傳播,所以許多聲音在不同情況下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熟知的廣播劇中,為了模擬聲音,在操場上說話和在教室說話肯定不一樣,火車由遠而近的行使的聲音也完全不一樣,這時候就需要技術的手段使觀眾確信這一場景的真實性。
人聲造型的紀實化審美。人聲是影視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紀實化元素,包括情緒抒發(fā)的聲音,如呼喊、唱歌、哭、笑等等,可以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故事發(fā)展。在影視作品中,人聲的制作方法主要是同期聲和后期配音。同期聲大量應用在紀錄片和新聞片中,現(xiàn)在很多電影電視劇也采取錄制畫面的同時一次性收取現(xiàn)場聲音,這樣的作品客觀性提高很多,同時也節(jié)約了后期的時間和成本。后期配音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在一些作品中無法進行同期聲的錄制時,根據(jù)動作、形態(tài)等內(nèi)容進行錄制,比如解說性話語、內(nèi)心獨白等都可以代替同期聲。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下話筒設備的故障導致錄音不能正常進行,則可采取后期配音的方式進行補錄。
人聲造型元素的紀實化審美傾向于同期聲的使用,由于錄音技術的發(fā)達,制作高品質(zhì)保真的同期聲是能夠實現(xiàn)的。同期聲是客觀性非常強的聲音,輔助了畫面還原真實性,使觀眾感受到了生活化的藝術美,增強了對影片的可信度。在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演員都是沒經(jīng)過表演訓練的,他們講話時的濃重方言使片子在人物語言上有很強的原生態(tài)感覺。因為是同期聲錄制,魏敏芝的臺詞很多都是即興發(fā)揮出來的,語速又非常的快,這種真實的感覺是別的影片所無法比擬的。
背景音樂:音樂紀實化元素。影視音樂是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區(qū)別于普通的音樂。與影像相結合,融于影響造型設計之中,極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又符合畫面的視覺性。音樂的元素從創(chuàng)作上講分為配樂和歌曲,從形式分析分為有聲源音樂和無聲源音樂。有聲源音樂是指畫內(nèi)音樂、客觀性的音樂,是可以在鏡頭畫面中找到聲源的音樂。例如,日劇《交響情人夢》中,男主角聽到田野妹的鋼琴彈奏進行內(nèi)心獨白的時候,鋼琴聲和獨白聲音并行,并沒有為了突出表現(xiàn)獨白部分而去掉彈奏鋼琴的聲音,而是隱隱約約的不絕于耳。這種音樂就增強了這一場景的現(xiàn)場感。
音樂紀實化元素的美學意義。音樂元素分為“再現(xiàn)式”和“參與式”在影視作品中表現(xiàn)。在音樂的紀實化研究中我們更傾向與對“參與式”音樂的思考,它在影視作品中用主題音樂、背景音樂、畫內(nèi)音樂為傳播途徑,像觀眾傳達更為復雜的審美意義。它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于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展現(xiàn)真實的美感最后升華作品的美感體驗。此時的音樂不能喧賓奪主的和故事情節(jié)爭奪觀眾的注意力,它需要配合、完美演繹作品,潛移默化的深入到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
就像在《亂世佳人》中,斯嘉莉在描寫上下樓梯、突發(fā)動作等場景時運用的音樂方式那樣,必須與畫面所規(guī)定的背景環(huán)境、場景空間、甚至是時代特征與情景必須完美的吻合。
音樂造型環(huán)節(jié)。音樂的本身就是表現(xiàn)情緒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就導致了音樂的不確定性。隨著人們心理情感的波動,音樂可以模擬這種情緒符合的旋律。這就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刺激觀眾的情感波動點,尋找契機拉近審美趣味點最后達成共鳴。如今的影視藝術中的音樂不再是默片中可有可無的伴奏了,它成為了影視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直接參與增強了影視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強化了觀眾對紀實化美感的體驗。
在電影中影像誕生比聲音早,但是并不能忽略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如今的影視聲音數(shù)字化技術非常發(fā)達,從紀實化美學的語境中研究影視聲音造型的魅力,有助于我們在創(chuàng)作中駕馭科技的力量,用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反映生活、改善生活。
【作者簡介】許地(1988- ):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shù)字媒體藝術。
本文關鍵詞:影視聲音造型的紀實化美學建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17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201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