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現(xiàn)代:轉型中國的現(xiàn)代影像與尊嚴堅守——以賈樟柯電影為例
本文選題:別現(xiàn)代 + 賈樟柯; 參考:《當代文壇》2017年01期
【摘要】:以別現(xiàn)代視角來看,轉型中國的現(xiàn)代影像與尊嚴堅守,構成了賈樟柯影像世界的內在張力,此張力可從三方面來看:一是就物質現(xiàn)代而言,轉型之初人們的物質缺失及對底層尊嚴的堅守,構成了賈樟柯影像世界中關于現(xiàn)代化的初始面貌;二是就體制現(xiàn)代而言,隨著現(xiàn)代影響的深入,基于體制應對的不同方式及人物不同的命運,賈樟柯所推崇的兼顧現(xiàn)代物質與傳統(tǒng)情義的時代新人開始出現(xiàn);三是就文化現(xiàn)代而言,在社會不公平、不近情理等精神缺失之際,賈樟柯倡導情義傳統(tǒng)的解決方案,顯示著其基于民間經(jīng)驗的底層尊嚴。賈樟柯以新現(xiàn)實主義及后現(xiàn)代藝術技巧,揭示出轉型中國的現(xiàn)代化步履,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多元并存而又對抗融合的別現(xiàn)代社會形態(tài),以及在此歷程中諸多人物身上折射出的傳統(tǒng)情義與人性尊嚴。
[Abstract]:From a different modern perspective, the modern image and dignity of the transitional China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tension of Jia Zhangke's image world. This tension can be seen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as far as material modern is concer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ransition, people's lack of material and their adherence to the dignity of the bottom layer constituted the initial appearance of modernization in Jia Zhangke's image world; second, as far as the modern system was concerned,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modern influenc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 system and the different fates of the characters, Jia Zhangke advocated the new era, 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both the modern material and the traditional sense. Thirdly, as far as the cultural and modern aspects are concerned, when the society is not fair and the spirit is not close to reason, so is the lack of spirit. Jia Zhangke advocates the traditional solution of love and justice, which shows his basic dignity based on folk experience. Jia Zhangke, with his neo-realism and post-modern art skills, reveals the modern steps in China's transformation. The pre-modern, the pluralistic and the post-modern co-exist and confront the fusion of different modern social forms. And in the course of many characters reflected in the traditional feelings and human dignity.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平頂山學院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別現(xiàn)代語境中的英雄空間解構與建構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BZW025
【分類號】:J9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LOST;賈樟柯:戛納歸來談獨立——電影不應該只是一種傳聞[J];電影評介;2002年09期
2 芮欣;從地下走出來的導演——講解賈樟柯[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王艷云;李菲;;灰色體驗與辯證訴求——論賈樟柯小城電影的價值追尋[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張會軍;馬玉峰;;擁擠的世界 變化的中國 思考的賈樟柯 賈樟柯談電影《世界》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行[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陸紹陽;迷失在“世界”中——看賈樟柯的《世界》[J];當代電影;2005年03期
6 賈樟柯;勾伊娜;;賈樟柯:用主流的方式表達自己[J];當代電影;2006年05期
7 張相寬;;作為記憶的青春物語——淺析賈樟柯的《故鄉(xiāng)三部曲》[J];電影評介;2007年15期
8 劉世鐘;;從“未莊”到“汾陽”——論賈樟柯的“故鄉(xiāng)三部曲”[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陳又;;山西好人賈樟柯 用膠片撫摩靈魂[J];西部廣播電視;2007年06期
10 孫鵬程;;賈樟柯《世界》的“世界”及其文化意蘊——對《世界》中的“影視時空”的一種修辭學解讀[J];電影評介;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莉;;城市轉型中的異質空間:賈樟柯電影的空間解讀[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2)——可溝通城市:理論建構與中國實踐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妍;賈樟柯轉型為投資人[N];中國電影報;2007年
2 何茜;賈樟柯新片鎖定成都老廠[N];四川日報;2007年
3 文字整理 本報記者 何小詩;賈樟柯《二十四城記》籌款七萬幫災區(qū)[N];中國電影報;2008年
4 王寅;賈樟柯:傳統(tǒng)跟我太有關系了[N];南方周末;2004年
5 記者 施晨露;賈樟柯:自強方能贏空間[N];解放日報;2012年
6 本報記者 吳小曼;賈樟柯:用電影追隨中國變化[N];華夏時報;2013年
7 陳帆;閱讀賈樟柯[N];北京日報;2004年
8 劉兵;賈樟柯的成功模式[N];財經(jīng)時報;2006年
9 高波;賈樟柯的意義[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劉溜;賈樟柯:我是弱者,,我也知道[N];經(jīng)濟觀察報;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帥;記錄與悲憫—賈樟柯電影紀實風格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劉佳佳;中國當代電影中的方言元素[D];河南大學;2015年
3 李茜;邊緣人物的生存鏡像[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張文心;中國新生代導演鏡頭下的“縣城”[D];西南大學;2016年
5 俞歡;賈樟柯電影的“反敘事”策略[D];蘇州大學;2016年
6 王曄昀;紀實美學的影像表達[D];長安大學;2016年
7 司若;華語游民電影的文學敘事研究——以賈樟柯“故鄉(xiāng)三部曲”為例[D];清華大學;2004年
8 張春曉;用聲音建構時代[D];云南大學;2011年
9 楊昆;從“地下”到“地上”[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10 林小彬;小城鎮(zhèn)影像與個人化歷史記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652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86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