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北上”策略選擇
本文選題:北上 + 文化 ; 參考:《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2003年,CEPA簽訂促使香港電影人“北上”,此次“北上”涉及電影產業(yè)鏈的各個方面,既有香港明星、導演的“北上”、又有電影公司的“北上”。盡管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本是同根生”,但由于不同的歷史社會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美學特色。“北上”之初,香港電影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文化的轉向,文化身份上從“香港人”到“中國人”轉變,電影功能也從“娛樂至上”到“寓教于樂”轉向;不同于香港,內地采用電影審查制度代替分級制度,香港電影在不斷調整自己以適應內地的政策、文化環(huán)境。以奪取票房為目的的香港電影在“北上”之后對題材的選擇主要分為西類,大部分電影選擇古裝歷史題材,中小成本電影則聚焦在現(xiàn)實題材。香港電影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有豐富的類型種類,“北上”后也不乏一些新類型的創(chuàng)新,但多數(shù)導演采用將其擅長的功夫、喜劇、警匪片進行復制與移植,影片的“翻拍”與“續(xù)集”現(xiàn)象普遍。為了更深入的融入內地電影市場,香港電影人在電影敘事上作了多方面的調整,這種調整主要表現(xiàn)為對敘事的文學性、空間性與倫理性的調整。
[Abstract]:The signing of CEPA in 2003 prompted Hong Kong filmmakers to "go north". This time "going northward" involves all aspects of the film industry chain, including Hong Kong stars, directors'"going north" and film companies'"going north". Although the Hong Kong film and the mainland film "originally are the same root",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Hong Kong film and the mainland film have formed the distinct 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At the beginning of "going northward", the first thing Hong Kong filmmakers had to face was the cultural turn. The cultural identity changed from "Hong Kong people" to "Chinese", and the film function changed from "entertainment first" to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it was different from Hong Kong. In the mainland, film censorship system is used instead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Hong Kong films are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the mainland's policy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Hong Kong films with the goal of taking the box office are divided into western category after "going north". Most of the films choose the historical theme of antiquated clothes, while the medium and small cost films focus on the realistic theme.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Hong Kong films is that they have a rich variety of types. After "going northward," there are also some new types of innovation. But most directors use the kung fu, comedy, police and bandit films that they are good at to replicate and transplant. The phenomenon of "remake" and "sequel" is common in films. In order to integrate more deeply into the mainland film market, Hong Kong filmmakers have made many adjustments in the film narrative,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literary, spatial and ethical adjustments of narrative.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9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衛(wèi)防;香港影業(yè)巡禮[J];電影;1997年04期
2 夏春平;亞洲的好萊塢 弛名的夢工場(續(xù))——成長時期的香港電影[J];當代電視;1997年02期
3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覽(一)[J];實用影音技術;2000年09期
4 Jason Kent;香港電影金像獎是怎樣制造的?[J];電影評介;2000年04期
5 郭寧;香港電影新人類新臉譜[J];大眾電影;2001年11期
6 李劍敏;港片跨上內地直通車[J];新聞周刊;2003年26期
7 ;大圈仔追問[J];電影評介;2005年07期
8 趙衛(wèi)防;向香港電影學什么?[J];社會觀察;2005年10期
9 李紅;;香港電影之鉆石女配角[J];電影;2006年04期
10 張燕;薛倩;;香港電影:20世紀50年代“家”的書寫[J];電影新作;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祁林;;電光碎影的鄉(xiāng)愁——論香港電影的懷舊意蘊[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第十屆“特別貢獻獎”獲獎演員名單及主要電影作品[A];銀幕形象塑造——第十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2005年
3 厲震林;朱卉;;論香港電影明星的性別表演[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4 成龍;;成龍訪談[A];銀幕形象塑造——第十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2005年
5 黃式憲;;與世界對話:華語電影跨界的歷史性榮耀與當下生存焦慮[A];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1年
6 張麗;;20世紀上半期香港文化發(fā)展簡論[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7 李苒苒;;淺談內地與香港的影視表演[A];銀幕形象塑造——第十屆“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文集[C];2005年
8 馬凌珊;;中文影視標題的英譯策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王瑾;;當前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中的問題——“2005·學術前沿論壇”北京市文藝學會專場綜述[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5年
10 李春青;;談談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中的真實性問題[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雪明;說的是港片 憶的是青春[N];烏魯木齊晚報;2010年
2 陳鵬邋李倩;香港電影:十年走出冰河期[N];經濟參考報;2007年
3 ;香港電影月 功夫花招多[N];亞太經濟時報;2005年
4 甘文瑾;香港電影展《畫皮》搶盡風頭[N];中國電影報;2008年
5 夏繼鋒;武漢打響“商業(yè)賽馬第一槍”[N];西部時報;2008年
6 劉逸;臥虎藏龍的江湖[N];中國郵政報;2003年
7 高飛;關注·開放·溫情[N];吉林日報;2004年
8 袁蕾邋風端;香港,只是中國一個票房比較好的城市[N];南方周末;2008年
9 何美;藍色陷落與紅色突圍[N];中國電影報;2005年
10 吳月玲;在融合與發(fā)展中前行的香港電影[N];中國藝術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青林;歷史話語世界的精魂[D];浙江大學;2006年
2 徐漣;藝術,,建構歷史與人自身[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3 哈申高娃;蒙古族歷史題材長篇小說與蒙古人的歷史意識[D];內蒙古大學;2010年
4 李興亮;世紀之交的清朝題材電視劇現(xiàn)象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曾傳芳;敘事策略與歷史重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王笑菁;王者歸來之現(xiàn)代魅影[D];蘇州大學;2007年
7 董雷;綿延與蛻變[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年
8 溫潘亞;泛政治化語境中的歷史敘事[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徐英春;一種故事 兩種說法[D];吉林大學;2005年
10 陳彩玲;現(xiàn)代語境中的歷史劇創(chuàng)作[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學妮;香港電影“北上”策略選擇[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2 牟偉;1997年之后的香港電影空間建構[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池亞卿;九七后香港電影轉型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趙慧;近三十年香港電影塑造大陸人形象的文化流變(1980-2011)[D];渤海大學;2012年
5 張婕;對香港電影本土意識回歸與懷舊情緒復蘇現(xiàn)象的探討[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趙欣;“九七”后香港電影中內地人形象的轉變[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7 陳怡君;“97”回歸后香港電影的文化認同[D];浙江大學;2011年
8 曹榛;香港電影中的西部影像元素分析[D];西北大學;2010年
9 黃維婭;香港電影清潔運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10 史苑;文化視閾中的“潛意識”:香港電影之老上海情結探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631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863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