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森斯坦與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論及其文化意義的比較研究
本文選題:蘇聯(lián)蒙太奇電影理論 + 愛森斯坦“理性蒙太奇”; 參考:《上海戲劇學院》2013年碩士論文
【摘要】:以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為標識的蘇聯(lián)蒙太奇理論體系的形成、發(fā)展與成熟,對全世界的電影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蒙太奇理論已然成為經(jīng)典理論。自從由巴贊引發(fā)的以長鏡頭理論為表征的紀實理論對其構(gòu)成批判,則歷史地深化了人們對蘇聯(lián)蒙太奇理論的認識。然而,上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現(xiàn)代電影理論的發(fā)展,作為經(jīng)典的蘇聯(lián)蒙太奇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從電影理論家的學術(shù)視野逐漸淡出。本文通過對蒙太奇理論進行溯源考辨,,力圖厘清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理論各自在蘇聯(lián)蒙太奇理論體系中的美學流脈,以確認其各自本原性的審美位置,進而比較研究兩者的理論異同,探知蒙太奇理論的“兩生花”——愛森斯坦理性蒙太奇與普多夫金敘事蒙太奇的藝術(shù)精神內(nèi)涵,及其在現(xiàn)代電影理論與當下電影文化語境中的文化意義。
[Abstract]: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the montage theory system in the Soviet Union, marked by Eisenstein and Pudovkin,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film cre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nd montage theory has become a classical theory. Since Bazan's documentary theor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ng lens theory, has been criticized, it has historically deepen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Soviet montage theory. However, since the 1960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lm theory, the Soviet montage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t, began to fade out of the academic field of film theorists. 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aesthetic veins of Eisenstein and Pudovkin's theory in the montage theory system of the Soviet Union, in order to confirm their original aesthetic position. Then it compares and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ories, and explores the artistic spirit connotation of Eisenstein rational montage and Pudovkin narrative montage.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film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film culture.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戲劇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J932;J9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星亮;巴贊電影理論二題議[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2 伍永忠;;朱光潛的美學與人生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單傳友;;時間間距:意義的創(chuàng)生之渠——兼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4 谷宗州;;論電影拍攝剪輯技術(shù)對動畫鏡頭語言的影響[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6期
5 楊元;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看文學與歷史的關(guān)系[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楊珊;;評《河灣》的敘事藝術(shù)[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7 李筱然;;當庫布里克遭遇達利——淺析《發(fā)條橘子》與達利繪畫的契合[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8 郭楠;;公益廣告中的蒙太奇語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9 韓丙銳;;電影《讓子彈飛》與小說《盜官記》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曹亞峰;論電影欣賞中的視覺注意[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婷;;論數(shù)字時代電影版權(quán)侵犯的內(nèi)生救濟——〈阿凡達〉帶給電影產(chǎn)業(yè)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釋理論批判——兼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決定論的新形式[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金瑤梅;;試論阿爾都塞后期自我反思的三大緣起[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5 周詩巖;;都市構(gòu)形的可通約性:形象、想象與共同在場[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6 李龍;;文學理論的“問題性”:語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7 陳粵;;略論馬克思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的理論語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8 張振華;;回望20世紀末期中國電影美學[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9 韓莓;;論國產(chǎn)電視劇的民族敘事策略[A];中國傳播論壇(2002)——中國電視劇傳播[C];2002年
10 張鳳鑄;;走自己的路 揚自家特色——為中國電視劇誕生50周年而作[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gòu):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guān)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陳紅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xiàn)路徑[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陳愛萍;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5 史清竹;馬克思貨幣哲學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徐奉臻;從“隱性自在”到“顯性自為”[D];吉林大學;2011年
7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guān)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董震;尋找屬人的希望[D];吉林大學;2011年
9 賀慶國;在歷史和歷史性之間[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孔揚;《資本論》研究方法的世界觀基礎(chǔ)[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茲電影事件美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杜媛;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體育紀錄電影的發(fā)展與特點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潘瀟霞;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商業(yè)性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鄭艷艷;社會進步標準的當代闡釋[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白玲;論四十年代小說的想象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翟競強;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yǎng)的探討[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媛;凌叔華小說創(chuàng)作與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余國靜;從盧廣作品看紀實影像特性[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9 董文靜;論影像闡釋對小說的提升[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何承超;論視覺文化語境下的景觀電影[D];湘潭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055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80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