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跨文化視野下的文化中國形象呈現
本文選題:當代中國 切入點:紀錄片 出處:《藝術百家》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形象詩學的視角研究跨文化背景下中國形象的構建和傳播,應當成為當下藝術學研究的一個具有實踐性的問題域。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通過講述和對比兩館的館藏文物藝術品,在跨文化交流的視野中生動呈現文化中國形象,是研究中國形象域外傳播的新樣本。該片構建的文化中國形象突出了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相融合的特點,同時運用了具象與抽象、生活與藝術相結合的構建方式,在縱向與橫向的雙重維度上向我們呈現了底蘊深厚又充滿活力的文化中國形象。該片在構建文化中國形象時運用了語言與圖像相結合的戲劇表現手法,在世界文明整體發(fā)展的大視野中觀察中華文明的進程和特性,所構建的文化中國形象是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超越真實的顯現,自我與他者的主體間性更體現了構建文化中國形象過程中的審美規(guī)律。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poe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ross cultural China image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become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art has practical problem domain. The documentary "when Le Louvre Museum meets the Forbidden City Museum > through the narration and comparison of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 of ar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s vividly China image. The new study Chinese image dissemination abroa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 of prominent Chinese pieces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sion,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while the use of a concrete and abstract way,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life and art, in the dual dimension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n the presents to us Chinese profound cultural image it is full of vigor and vitality. The film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imag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drama language and image expression, in view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world civilization To observe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cultural image of China is a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the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ego and others reflects the aesthetic ru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cultural image of China.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當代文藝實踐中的國家形象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2AZW003)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J9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雅琴;;視覺文化語境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以武俠影片為例[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2 劉宇鯤;對紀錄片本質的再認識──兼議紀錄片若干認識誤區(qū)[J];電視研究;2000年08期
3 李鍵;從《人與熊》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理念的變化[J];電視研究;2000年10期
4 孫曾田;紀錄片的價值與創(chuàng)作[J];電視研究;2000年12期
5 劉波;紀錄片創(chuàng)作方法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1期
6 劉頤靜;紀實與藝術表現──紀錄片的兩翼[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3期
7 王國平;人物紀錄片表現什么[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6期
8 劉通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幾點感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08期
9 王慶文;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年S1期
10 張紅軍,朱梅;“真”的美化與“美”的真化——從美學角度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合法手段”[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谷勁松;;跨文化視角下中西女性價值觀在影視作品中的體現[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四輯)[C];2014年
2 董小玉;;紀錄片“真實”性的再解讀[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3 趙劍;;試論紀錄片的關系真實[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4 譚俐莎;;底層紀錄與時代見證(摘要)——中國獨立紀錄片掠影[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5 邢虹文;;紀錄片編導人才素質與培養(yǎng)方式的創(chuàng)新(摘要)——以紀錄片的制作過程為視角[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6 孫紅云;;中國第一人稱紀錄片的發(fā)展及其特征[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石屹;;白玉蘭國際紀錄片評獎活動的發(fā)展格局與趨勢[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吳國慶;;借鑒國際紀錄片風尚 打造傳播精品[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何蘇六;;加快紀錄片改革發(fā)展,凝練和提升文化氣質[A];北京精神:構建精神家園 提升文化軟實力——第五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何白;;基于“鉆石體系”的我國紀錄片產業(yè)競爭力研究[A];2013福建省傳播學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海貝;紀錄片:如何完成“紀錄”的使命[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黃海貝;紀錄片:如何完成紀錄使命[N];今日信息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李舫;人文紀錄片:尋找失落的文化精神[N];人民日報;2006年
4 曾林;思維的品格:關于紀錄片的思考[N];中華新聞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王臻青;紀錄片為啥沒有院線觀眾?[N];遼寧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英子;青海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高地[N];青海日報;2010年
7 深圳商報記者 劉瑜;紀錄片,賠本賺吆喝?[N];深圳商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陳原;電影紀錄片,期待喝彩[N];人民日報;2011年
9 喻德術;國產紀錄片現狀艱難出路何方?[N];中國文化報;2011年
10 實習生 毛君 本報記者 張樹偉;推動紀錄片人才自覺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陸敏;紀錄片藝術傳播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2 劉伽茵;敘事鏈思維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D];北京電影學院;2017年
3 趙曦;紀錄片邊界問題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4 余權;宣傳性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黃瑛;“狂喜的真實”:沃納·赫爾佐格的紀錄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盤旋;人類學視閾下的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舒;“中產趣味”下國產影視劇模式探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2 謝杰;中國獨立紀錄片生存與發(fā)展初探[D];中南大學;2008年
3 羅娟;海外華人題材紀錄片的文化價值[D];暨南大學;2008年
4 石琳;紀錄片市場營銷為王[D];復旦大學;2008年
5 師歡歡;我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傳播方式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張苗苗;試論紀錄片中商業(yè)利益和人文價值的統一對立[D];廈門大學;2009年
7 安麗平;中國獨立紀錄片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8 王增偉;新紀實主義紀錄片[D];重慶大學;2009年
9 周菲菲;新虛構紀錄片的美學特質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10 王潤田;論大型歷史考古紀錄片《巴人之謎》與《遠祖之謎》對“渝派紀錄片”的建構作用[D];西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074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60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