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敘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19 04:26
本文關鍵詞:電視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敘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紀錄片 敘事結構 敘事價值 我的抗戰(zhàn)
【摘要】:電視歷史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一經播出,一改往常歷史留給人們的教科書般枯燥的印象,將32個歷史故事通過400多名戰(zhàn)時親歷者生動的講述,引起了觀眾的廣泛關注。文章試圖將敘事學理論應用到電視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中,探析紀錄片中敘事元素。根據敘事元素的劃分,從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敘事語言以及敘事價值四個方面進行研究。文章正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的敘事視角。文章根據敘事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熱奈特對敘事視角界定,劃分為親歷者“個人記憶”的內視角、第三者“中立方”的外視角以及懸念謎團營造的限知視角。既能夠宏觀的表現在歷史大背景下的戰(zhàn)爭人物充盈飽滿,戰(zhàn)爭情節(jié)的動人真實,又能夠微觀的為觀眾提供心理層面的真實體驗。第二部分研究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的敘事結構。敘事結構是一個故事的框架,它決定著故事敘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更好的將片段化的歷史素材有機整合,符合觀眾的審美要求。文章主要從圍繞戰(zhàn)爭親歷者、經典戰(zhàn)役和重建故事時序三個方面分析敘事結構特征。第三部分主要研究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的敘事語言技巧。主要從三個角度入手,一是通過鏡頭畫面中版畫風格動畫來增強紀錄片的觀賞性。二是運用動感配樂引發(fā)情感共鳴,渲染主題氣氛。三是根據不同親歷者多樣的個性語言化口述,拉近說者與聽者的距離,營造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第四部分是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敘事價值研究。這一部分是針對抗戰(zhàn)題材歷史紀錄片敘事學框架衍生的愛國主義、民族使命感的延伸總結。重新發(fā)現與探索歷史過程、吸引新生年輕一代的關注、挽救瀕危消失的民族記憶、影響外交政策與國際關系、反思戰(zhàn)爭促進理性正義感,成為電視紀錄片《我的抗戰(zhàn)》傳播價值的充分體現。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9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畢耕;戰(zhàn)爭歷史的追憶與反思——論好萊塢的“兩戰(zhàn)片”[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2 韓君倩;紀錄 敘事 表述——紀錄片《鋼琴夢》創(chuàng)作札記[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劉曄原;以影視反思二戰(zhàn) 以影像促進理性——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題材影視藝術作品國際論壇綜述[J];當代電視;2005年10期
4 朱怡淼;;關于《電影傳奇》欄目形態(tài)的一點反思[J];電影文學;2010年08期
5 竇寧雨;;革命歷史的影像再現新探——評數字紀錄片《決戰(zhàn)黃橋》[J];當代電視;2012年06期
6 薛琰;;淺談空鏡頭在歷史人物紀錄片中的運用[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年02期
7 魏少華;;“口述歷史”與《我的抗戰(zhàn)》采訪呈現的得失[J];新聞界;2013年17期
8 陳芳;;尋求“雙向認同”的“真實敘事”——讓·魯什《夏日紀事》敘事策略分析[J];思想戰(zhàn)線;2011年01期
9 劉燁;;微紀錄片的特征與敘事策略——以《故宮100》為例[J];新聞世界;2013年07期
,本文編號:12023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dianyingdianshilunwen/120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