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集
本文關(guān)鍵詞:汪曾祺散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汪曾祺簡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dāng)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歷任中學(xué)教師、北京市文聯(lián)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散文:
1、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qiáng)。過去拉洋車的,逢轉(zhuǎn)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biāo)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語,據(jù)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shù)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這條胡同里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過一個啞吧。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有的是某種行業(yè)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dāng)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則不知道何所取義,如大綠紗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這些胡同兩邊大都是“宅門”,到現(xiàn)在房屋都還挺整齊。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shù)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wǎng)絡(luò)。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yuǎn)。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dāng)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算命的盲人(現(xiàn)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胡同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tài)。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們舍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四合院是一個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yuǎn)親不如近鄰”,“街坊里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不這樣就不合“禮數(shù)”。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殺”一盤;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過去山西人開的酒鋪,都沒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塊規(guī)成圓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兩“個”(大酒缸二兩一杯,叫做“一個”);或是鳥友,不約而同,各晃著鳥籠,到天壇城根、玉淵潭去“會鳥”(會鳥是把鳥籠掛在一處,既可讓鳥互相學(xué)叫,也互相比賽),此外,“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zhì)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rèn)識一個在國子監(jiān)當(dāng)過差,伺候過陸潤庫、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xué)生運動。北京人管學(xué)生運動叫做“鬧學(xué)生”。學(xué)生示威游行,叫做“過學(xué)生”。與他們無關(guān)。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fā)說“我當(dāng)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tài)。
我的小說《八月驕陽》里寫到“文化大革命”,有這樣一段對話:
“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dāng)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面?”
“賣!”
“還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們樓里有個小伙子,為一點事,打了開電梯的小姑娘一個嘴巴。我們都很生氣,怎么可以打一個女孩子呢!我跟兩個上了歲數(shù)的老北京(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胡同里的)說,大家應(yīng)該主持正義,讓小伙子當(dāng)眾向小姑娘認(rèn)錯,這二位同志說:“叫他認(rèn)錯?門兒也沒有!忍著吧!——‘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睡不著瞇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除了少數(shù)“宅門”還在那里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jīng)很殘破,有的地基柱礎(chǔ)甚至已經(jīng)下沉,只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棱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吊。西風(fēng)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chǎn)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經(jīng)濟(jì)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再見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
2、《花園》茱萸小集二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園是我們家最亮的地方。雖然它的動人處不是,至少不僅在于這點。
每當(dāng)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輕時建造的幾進(jìn),是灰青色與褐色的。我自小養(yǎng)育于這種安定與寂寞里。報春花開放在這種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曬得那么多粉。固然報春花在我們那兒很少見,也許沒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則幾乎是黑色的,一種類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說它是青的)里面充滿了影子。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龕前的花消失。晚間點上燈,我們常覺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無窮高處。神堂屋里總掛一只鳥籠,我相信即是現(xiàn)在也掛一只的。那只青襠子永遠(yuǎn)
瞇著眼假寐(我想它做個哲學(xué)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時將盡,它唱一會,洗個澡,抖下一團(tuán)小霧在伸展到廊內(nèi)片刻的夕陽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顏色都郁起來,屋頂,墻,壁上花紙的圖案,甚至鴿子:鐵青子,瓦灰,點子,霞白。寶石眼的好處這時才顯出來。于是我們,等斑鳩叫單聲,在我們那個園里叫。等著一棵榆梅稍經(jīng)一觸,落下碎碎的瓣子,等著重新著色后的草。
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
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們的園里可沒有菖蒲呵?它是哪兒來的,是哪些草?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我此刻把它們沒有理由的糾在一起。
“巴根草,綠茵茵,唱個唱,把狗聽。”每個小孩子都這么唱過吧。有時甚么也不做,我躺著,用手指繞住它的根,用一種不露鋒芒的力量拉,聽頑強(qiáng)的根胡一處一處斷。這種聲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聽得。當(dāng)然我嘴里是含著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無的
水紅色是一種自然的巧合。
草被壓倒了。有時我的頭動一動,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來。我靜靜的注視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里叫一聲“嗯”!有時,不在意,憐惜它的苦心,就算了。這種性格呀!那些草有時會嚇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來了,當(dāng)我看天
上的云。
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發(fā)了光。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難聞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這種籽兒有帶鉤兒的毛,討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記它:因為我急于要捉住那個“都溜”(一種蟬,叫的最好聽),我舉著我的網(wǎng),躡手躡腳,抄近路過去,循它的聲音找著時,拍,得了。
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種臭玩意。想想我捉過多少“都溜”!
我覺得虎耳草有一種腥味。
紫蘇的葉子上的紅色呵,暑假快過去了。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時一個、兩個的時候更多。它們總像有一樁事情要做,六只腳不停的運動,有時停下來,那動著的便是兩根有節(jié)的觸須了。我們以為天牛觸須有一節(jié)它就有一歲。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難工作,即使它在樹枝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你等一個合適地
點動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時候很少。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個有教養(yǎng)惜身份的紳士,行動從容不迫,雖有翅膀可從不想到飛;即是飛,也不遠(yuǎn)。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的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為依然是溫文爾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極瑰麗顏色的。有
一種還似乎帶點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線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說也好。
蟋蟀已經(jīng)變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興趣在斗,而我們對于捉蟋蟀的興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過一本秋蟲譜,上面除了蘇東坡米南宮,還有許多濟(jì)顛和尚說的話,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個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頸子上的細(xì)毛是瓦青還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還是
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歡喜。聽,,哪里?這兒是的,這兒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來了。顧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撲,追著撲。有時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還沒喂吶,于是趕緊回家。我每吃一個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給它一點。正吃著晚飯,我的蟋蟀叫了。我會舉著筷子聽半天,聽完了對父親笑笑,得意極了。一捉蟋蟀,那就整個園子都得翻個身。我最怕翻出那種軟軟的鼻涕蟲?墒翘玫苡械氖寝k法,撒一點鹽,立刻它就化成一攤水了。
有的蟬不會叫,我們稱之為啞巴。捉到啞巴比捉到“紅娘”更壞。但啞巴也有一種玩法。用兩個馬齒莧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剛剛合適的,仿佛馬齒莧的瓣子天生就為了這種用處才長成那么個小口袋樣子,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向上飛,決不偏斜轉(zhuǎn)彎。
蜻蜓一個個選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種通身鐵色的蜻蜓,翅膀較窄,稱“鬼蜻蜓”。看它款款的飛在墻角花陰,不知甚么道理,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dāng)作窠的?此鼜亩蠢锇褌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
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jìn)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蛘,干脆看它進(jìn)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
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fēng)。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祖母叫我們不要玩螳螂,說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腦子,肚里會生出一種鐵線蛇,纏到馬腳腳就斷,甚么東西一穿就過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辦?
它的眼睛如金甲蟲,飛在花叢里五月的夜。
故鄉(xiāng)的鳥呵。
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有時一只鳥冒冒失失飛進(jìn)那個花廳里,于是大家趕緊關(guān)門,關(guān)窗子,吆喝,拍手,用書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蓱z的東西這一來完全沒了主意,只是橫沖直撞的亂飛,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網(wǎng),最后大概都是從兩椽之間空隙脫走。
園子里時時曬米粉,曬灶飯,曬碗兒糕。怕鳥來吃,都放一片紅紙。為了這個警告,鳥兒照例就不來,我有時把紅紙拿掉讓它們大吃一陣,到覺得它們太不知足時,便大喝一聲趕去。
我為一只鳥哭過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癩花。也不知從甚么人處得來的,歡喜的了不得,把父親不用的細(xì)篾籠子挑出一個最好的來給它住,配一個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個荸薺,安了兩根風(fēng)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掛在紫藤架下。正是花開的
時候,我想是那全園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當(dāng)當(dāng)后,獨自還欣賞了好半天,我上學(xué)去了。一放學(xué),急急回來,帶著書便去看我的鳥;\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還有半碗水,“我的鳥,我的鳥吶!”父親正在給碧桃花接枝,聽見我的聲音,忙走過來,把籠子拿起來看看,說“你掛得太低了,鳥在大伯的玳瑁貓肚子里了”。哇的一聲,我哭了。父親推著我的頭回去,一面說“不害羞,這么大人了”。
有一年,園里忽然來了許多夜哇子。這是一種鷺鶩屬的鳥,灰白色,據(jù)說它們頭上那根毛能破天風(fēng)。所以有那么一種名,大概是因為它的叫聲如此吧。故鄉(xiāng)古話說這種鳥常帶來幸運。我見它們吃吃喳喳做窠了,我去告訴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沒有說什么話。我想起它們來了,也有一天會像來了一樣又去了的。我盡想,從來處來,從去處去,一路走,一路望著祖母的臉。
園里什么花開了,常常是我第一個發(fā)現(xiàn)。祖母的佛堂里那個銅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換新。對于這個孝心的報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時總讓我去,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jìn)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yuǎn)的想著甚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xué)。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
我們那里有這么個風(fēng)俗,誰拿著掐來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搶的,表姐姐們每帶了花回去,必是坐車。她們一來,都得上園里看看,有甚么花開的正好,有時竟是特地為花來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樂于干這項差事。爬在海棠樹上,梅樹上,碧桃樹上,丁香樹上,聽她們在下面說“這枝,唉,這枝這枝,再過來一點,彎過去的,喏,唉,對了對了!”冒一點險,用一點力,總給辦到。有時我也貢獻(xiàn)一點意見,以為某枝已經(jīng)盛開,不兩天就全落在臺布上了,某枝花雖不多,樣子卻好。有時我陪花跟她們一道回去,路上看見有人看過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興。碰到熟人同學(xué),路上也會分一點給她們。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那時候我們在一處玩,從來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時寫字條時如此稱呼,而且寫到這兩個字時心里頗有種近于滑稽的感覺。我輕輕揭開門簾,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這兩樣?xùn)|西了。太陽照進(jìn)來,令人明白感覺到花在吸著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樂。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隨便找一本書看看,找一張紙寫點甚么,或有心無意的畫一個枕頭花樣,把一切再恢復(fù)原來樣子不留甚么痕跡,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發(fā)覺誰來過了。到第二天碰到,必指著手說“還當(dāng)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繃子上戳了兩針,我要拆下重來了!”那自然是嚇人
的話。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繡球花可由人工著色。在瓶里加一點顏色,它便會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紅的之外,別種顏色看上去都極自然。我們常以騙人說是新得的異種。這只是一種游戲,姑姑房里常供的仍是白的。為甚么我把花跟拖鞋畫在一起呢?真不可解。——姑姑已經(jīng)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
花園里舊有一間花房,由一個花匠管理。那個花匠仿佛姓夏。關(guān)于他的機(jī)伶促狹,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為舊日傭仆談起,但我只看到他常來要錢,樣子十分狼狽,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說他的故事的人的;ń畴x去后,花房也跟著改造園內(nèi)房屋而拆掉了。那時我認(rèn)識花名極少,只記得黃昏時,夾竹桃特別紅,我忽然又害怕起來,急急走回去。
我愛逗弄含羞草。觸遍所有葉子,看都合起來了,我自低頭看我的書,偷眼瞧它一片片的開張了,再猝然又來一下。他們都說這是不好的,有甚么不好呢。
荷花像是清明栽種。我們吃吃螺螄,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戶把馬糞倒在幾口大缸里盤上藕秧,再蓋上河泥。我們在泥里找蜆子,小蝦,覺得這些東西搬了這么一次家,是非常奇怪有趣的事。缸里泥曬干了,便加點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紅色的小觜子冒出來了水面,夏天就來了。贊美第一朵花。荷葉上花拉花響了,母親便把雨傘尋出來,小蓮
子會給我送去。
大雨忽然來了。一個青色的閃照在槐樹上,我趕緊跑到柴草房里去。那是距我所在處最近的房屋。我爬上堆近屋頂?shù)奶J柴上,聽水從高處流下來,響極了,訇——,空心的老桑樹倒了,葡萄架塌了,我的四近越來越黑了,雨點在我頭上亂跳。忽然一轉(zhuǎn)身,墻角兩個碧綠的東西在發(fā)光!哦,那是我?匆姷睦县垺@县堄稚艘蝗盒∝埩。原來它每次生養(yǎng)都在這里。我看它們攢著吃奶,聽著雨,雨慢慢小了。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處,知道哪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云從樹葉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么黑。蜘蛛網(wǎng)上一只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么嫩。金雀花那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nèi)平痿~蟲。香櫞花蒂的黃色仿
佛有點憂郁,別的花是飄下,香櫞花是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大伯母掐了枝珠蘭戴上,回去了。大伯母的女兒,堂姐姐看金魚,看見了自己。石榴花開,玉蘭花開,祖母來了,“莫掐了,回去看看,瓶里是甚么?”“我下來了,下來扶您。”
槐樹種在土山上,坐在樹上可看見隔壁佛院。看不見房子,看到的是關(guān)著的那兩扇門,關(guān)在門外的一片田園。門里是甚么歲月呢?鐘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單調(diào),門開時,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打兩桶水,,隨即又關(guān)上了。水東東的滴回井里。那邊有人看我,我忙把書放在眼前。
家里宴客,晚上小方廳和花廳有人吃酒打牌(我記得有個人吹得極好的笛子)。燈光照到花上,樹上,令人極歡喜也十分憂郁。點一個紗燈,從家里到園里,又從園里到家里,我一晚上總不知走了無數(shù)趟。有親戚來去,多是我照路,說哪里高,哪里低,哪里上階,哪里下坎。若是姑媽舅母,則多是扶著我肩膀走。人影人聲都如在夢中。但這樣的時候并不多。
平日夜晚園子是鎖上的。
小時候膽小害怕,黑的,樹影風(fēng)聲,令人卻步。而且相信園里有個“白胡子老頭子”,一個土地花神,晚上會出來,在那個土山后面,花樹下,冉冉的轉(zhuǎn)圈子,見人也不避讓。
有一年夏天,我已經(jīng)像個大人了,天氣郁悶,心上另外又有一點小事使我睡不著,半夜到園里去。一進(jìn)門,我就停住了。我看見一個火星?人砸宦,招我前去,原來是我的父親。他也正因為睡不著覺在園中徘徊。他讓我抽一支煙(我剛會抽煙),我搬了一張?zhí)僖巫拢覀円恢睕]有說話。那一次,我感覺我跟父親靠得近極了。
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
3、葡萄月令
一月,下大雪。
雪靜靜地下著。果園一片白。聽不到一點聲音。
葡萄睡在鋪著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風(fēng)。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擺條風(fēng)”。風(fēng)擺動樹的枝條,樹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樹枝軟了。樹綠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長出了茵陳蒿。碧綠。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鍬一鍬挖開。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來了,烏黑的。有的梢頭已經(jīng)綻開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蒼白的小葉。它已經(jīng)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來,放在松松的濕土上。
不大一會,小葉就變了顏色,葉邊發(fā)紅;--又不大一會,綠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備料。把立柱、橫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楊木的、樺木的,按照樹棵大小,分別堆放在旁邊。立柱有湯碗口粗的、飯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豎柱。然后搭橫梁。用粗鐵絲?緊。然后搭小棍,用細(xì)鐵絲縛住。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溝,把大糞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糞,不用稀釋,就這樣把原汁大糞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夠了。
四月,澆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壟,就成一個池子。池里放滿了水。葡萄園里水氣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來是驚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組織跟別的果樹不一樣,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細(xì)小的導(dǎo)管。這一點,中國的古人早就發(fā)現(xiàn)了!秷D經(jīng)》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將貨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對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澆水了。再澆,果粒就會漲破。“中空相通”卻是很準(zhǔn)確的。澆了水,不大一會,它就從根直吸到梢,簡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澆過了水,你再回來看看吧:梢頭切斷過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種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澆了水,葡萄就使勁抽條、長葉子。真快!原來是幾根根枯藤,幾天工夫,就變成青枝綠葉的一大片。
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別的果樹都不這樣。別的果樹都是刨一個“樹碗”,往里澆幾擔(dān)水就得了,沒有像它這樣的:“漫灌”,整池子的喝。
噴波爾多液。從抽條長葉,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噴多少次。噴了波爾多液,太陽一曬,葡萄葉子就都變成藍(lán)的了。
葡萄抽條,絲毫不知節(jié)制,它簡直是瞎長!幾天工夫,就抽出好長的一截的新條。這樣長法還行呀,還結(jié)不結(jié)果呀?因此,過幾天就得給它打一次條。葡萄打條,也用不著什么技巧,是個人就能干,拿起樹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來的一截都給它鉸了就得了。一鉸,一地的長著新葉的條。
葡萄的卷須,在它還是野生的時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別的什么樹木上,F(xiàn)在,已經(jīng)有人給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點用也沒有了。卷須這東西最耗養(yǎng)分,??凡是作物,都是優(yōu)先把養(yǎng)分輸送到頂端,因此,長出來就給它掐了,長出來就給它掐了。
葡萄的卷須有一點淡淡的甜味。這東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難吃。
五月中下旬,果樹開花了。果園,美極了。梨樹開花了,蘋果樹開花了,葡萄也開花了。
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說葡萄不開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顏色淡黃微綠,不鉆進(jìn)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開花期很短。很快,就結(jié)出了綠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澆水、噴藥、打條、掐須。
葡萄粒長了一點了,一顆一顆,像綠玻璃料做的紐子。硬的。
葡萄不招蟲。葡萄會生病,所以要經(jīng)常噴波爾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蟲;梨,梨有梨食心蟲。葡萄不用疏蟲果。??果園每年疏蟲果是要費很多工的。蟲果沒有用,黑黑的一個半干的球,可是它耗養(yǎng)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須、打條、噴藥,大大地澆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銨。在原來施糞肥的溝里撒上硫銨。然后,就把溝填平了,把硫銨封在里面。
漢朝是不會有追這次肥的,漢朝沒有硫銨。
八月,葡萄“著色”。
別以為我這里是把畫家的術(shù)語借用來了。不是的。這是果農(nóng)的語言,他們就叫“著色”。
下過大雨,你來看看葡萄園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瑪瑙,紅的像紅寶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飽滿、磁棒、挺括,璀璨琳瑯。你就把《說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來吧,那也不夠用呀!
可是你得快來!明天,對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們要噴波爾多液了。一噴波爾多液,它們的晶瑩鮮艷全都沒有了,它們蒙上一層藍(lán)兮兮、白糊糊的東西,成了磨砂玻璃。我們不得不這樣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們得保護(hù)它。
過不兩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來,把病果、癟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滿了,蓋上蓋,要一個棒小伙子跳上去蹦兩下,用麻筋縫的筐蓋。??新下的果子,不怕壓,它很結(jié)實,壓不壞。倒怕是裝不緊,逛里逛當(dāng)?shù)摹D,來回一晃悠,全得爛!
葡萄裝上車,走了。
去吧,葡萄,讓人們吃去吧!
九月的果園像一個生過孩子的少婦,寧靜、幸福,而慵懶。
我們還給葡萄噴一次波爾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總不能這樣無情無義吧。
十月,我們有別的農(nóng)活。我們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長,就怎么長著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來。檢查一下,還能再用的,擱在一邊。糟朽了的,只好燒火。立柱、橫梁、小棍,分別堆垛起來。
剪葡葡條。干脆得很,除了老條,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個禿子。
剪下的葡萄條,挑有三個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長的一截,捆起來,放在屋里,準(zhǔn)備明春插條。
其余的,連枝帶葉,都用竹笤帚掃成一堆,裝走了。
葡萄園光禿禿。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這是個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來。要埋得很厚實。外面要用鐵鍬拍平。這個活不能馬虎。都要經(jīng)過驗收,才給記工。
葡萄窖,一個一個長方形的土墩墩。一行一行,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風(fēng)一吹,土色發(fā)了白。
這真是一年的冬景了。熱熱鬧鬧的果園,現(xiàn)在什么顏色都沒有了。眼界空闊,一覽無余,只剩下發(fā)白的黃土。
下雪了。我們踏著碎玻璃碴似的雪,檢查葡萄窖,扛著鐵鍬。
一到冬天,要檢查幾次。不是怕別的,怕老鼠打了洞。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愛往這里面鉆。它倒是暖和了,咱們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4、冬天
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里放著。現(xiàn)在,搬出來,刷洗干凈了,換了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上了槅子,顯得嚴(yán)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層保護(hù)。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床上拆了帳子,鋪了稻草。洗帳子要挑一個晴明的好天,當(dāng)天就曬干。夏布的帳子,晾在院子里,夏天離得遠(yuǎn)了。稻草裝在一個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鋪了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jìn)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jìn)去真是舒服。
我們那里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里面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我們那里燒蘆葦,叫做“蘆柴”)的紅灰蓋在上面。粗糠引著了,冒一陣煙,不一會兒,煙盡了,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慢慢延燒,可以經(jīng)很久。老太太們離不開它。閑來無事,打打紙牌,每個老太太腳下都有一個腳爐。腳爐里粗糠太實了,空氣不夠,火力漸微,就要用“撥火板”沿爐邊挖兩下,把粗糠撥松,火就旺了。腳爐暖人。腳不冷則周身不冷。焦糠的氣味也很好聞。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詩:“冬天,腳爐焦糠的香。”手爐較腳爐小,大都是白銅的,講究的是銀質(zhì)的。爐蓋不是一個一個圓窟窿,大都是鏤空的松竹梅花圖案。手爐有極小的,中置炭墼(用炭末做成的塊狀燃料,多呈圓柱形),以紙媒頭引著。一個炭墼能經(jīng)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烏青菜、凍豆腐。烏青菜塌棵,平貼地面,江南謂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園辟一小片地,種烏青菜,經(jīng)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豬油“煉”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凍,久貯不壞,可吃一冬。豆腐凍后,不知道為什么是蜂窩狀;_,切小塊,與鮮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無不佳。凍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們那里過去沒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從山東運來的,美其名曰“黃芽菜”,很貴。“青菜”似油菜而大,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陰天下雪,喝咸菜湯。
冬天的游戲:踢毽子,抓子兒,下“逍遙”。“逍遙”是在一張正方形的白紙上,木版印出螺旋的雙道,兩道之間印出八仙、馬、兔子、鯉魚、蝦……每樣都是兩個,錯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時候各執(zhí)銅錢或象棋子為子兒,擲骰子,如果骰子是五點,自“起馬”處數(shù)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則可向內(nèi)圈尋找另一只兔子,以子兒押在上面。下一輪開始,自里圈兔子處數(shù)起,如是六點,進(jìn)六步,也許是鐵拐李,就尋另一個鐵拐李,把子兒押在那個鐵拐李上。如果數(shù)至里圈的什么圖上,則到外圈去找,退回來。點數(shù)夠了,子兒能進(jìn)終點(終點是一座宮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宮還是龍門),就算贏了。次后進(jìn)入的為“二家”“三家”。“逍遙”兩個人玩也可以,三四個人玩也可以。不知道為什么叫做“逍遙”。
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機(jī)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jīng)半個月。
舂粉子。有位鄰居,有一架碓。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輪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篩子、籮。踩碓很好玩,用腳一踏,吱扭一聲,碓嘴揚了起來,嘭的一聲,落在碓窩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粉、做“年燒餅”(糯米粉為蒂,包豆沙白糖,作為餅,在鍋里烙熟)、搓圓子(即湯團(tuán))。舂粉子,就快過年了。
5、草木春秋
木芙蓉
浙江永嘉多木芙蓉。市內(nèi)一條街邊有-棵,干粗如電線桿,高近二層樓,花多而大,他處少見。楠溪江邊的村落,村外、路邊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處可以看見芙蓉。芙蓉有一特別處,紅白相間。初開白色,漸漸一邊變紅,終至整個的花都是桃紅的;ㄆ陂L,掩映于手掌大的濃綠的葉叢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領(lǐng)導(dǎo)建議,以芙蓉為永嘉市花,市領(lǐng)導(dǎo)說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后來聽說溫州選定茶花為溫州市花,那么永嘉恐怕得讓一讓。永嘉讓出茶花,永嘉市花當(dāng)另選。那么,芙蓉被選中,還是有可能的。
永嘉為什么種那么多木芙蓉呢?問人,說是為了打草鞋。芙蓉的樹皮很柔韌結(jié)實,剝下來撕成細(xì)條,打成草鞋,穿起來很舒服,且耐走長路,不易磨通。
現(xiàn)在穿樹皮編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涼鞋、旅游鞋。但是到處都還在種木芙蓉,這是-種習(xí)慣。于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鄉(xiāng)一景。
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
在云南騰沖吃了一道很特別的菜。說豆腐腦不是豆腐腦,說雞蛋羹不是雞蛋羹;、嫩、鮮,色白而微微帶點淺綠,入口清香。這是豆腐嗎?是的,但是用鮮南瓜子去殼磨細(xì)"點"出來的。很好吃。中國人吃菜真能別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么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來的!
席間還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皂角,我的家鄉(xiāng)頗多。一般都用來泡水,洗臉洗頭,代替肥皂。皂角仁蒸熟,婦女繡花,把絨在皂仁上"光"一下,絨不散,且光滑,便于入針。沒有吃它的。到了昆明,才知道這東西可以吃。昆明過去有專賣蒸菜的飯館,蒸雞、蒸排骨,都放小籠里蒸,小籠墊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瑩透亮,嚼起來有韌勁,好吃。比用紅薯、土豆襯底更有風(fēng)味。但知道可以做甜菜,卻是在騰沖。這東西很滑,進(jìn)口略不停留,即入腸胃。我知道皂角仁的"物性",警告大家不可多吃。-位老兄吃得口爽,弄了一飯碗,幾口就喝了。未及終席,他就奔赴廁所,飛流直下起來。
皂角仁賣得很貴,比蓮子、桂圓、西米都貴,只有賣干果、山珍的大食品店才有的賣,普通的副食店里是買不到的。
近幾年時興"皂角洗發(fā)膏",皂角恢復(fù)了原來的功能,這也算是"以故為新"吧。
車前子
車前子的樣子很有趣。葉貼地而長,近卵形,有長柄。在自由伸向四面的葉叢中央抽出細(xì)長的花梗,頂端有穗形花序,直立著。穗不多,少的只有一穗。畫家常畫之為點綴。程十發(fā)即喜畫。動畫片中好像少不了它。不知道為什么,這東西有一種童話情趣。
車前子可利小便,這是很多農(nóng)民都知道的。
張家口的山西梆子劇團(tuán)有一個唱"紅"(老生)的演員,經(jīng)常在幾縣的"堡"(張家口人稱鎮(zhèn)為"堡")演唱,不受歡迎,農(nóng)民給他起了個外號:"車前子"。怎么給他起了這么個外號呢?因為他一出臺,農(nóng)民觀眾即紛紛起身上廁所,這位"紅"利小便。
這位唱"紅"的唱得起勁,觀眾就大聲喊叫:"快去,快,趕緊拿咸菜!"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吃白薯吃得太多了,燒心反胃,嚼一塊咸菜就好了。這位演員的嗓音叫人聽起來燒心。
農(nóng)民有時是很幽默的。
搞藝術(shù)的人千萬不能當(dāng)"車前子",不能叫人燒心反胃。
紫穗槐
在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以后,我曾經(jīng)被發(fā)到西山種樹。在石多土少的山頭用镢頭刨坑。實際上是在石頭上硬鑿出一個一個的樹坑來,再把鑿碎的砂石填入,用九齒耙摟平。山上寸土寸金,樹坑就山勢而鑿,大小形狀不拘。這是個非常重的活。我成了"右派"后所從事的勞動,以修十三陵水庫和這次西山種樹的活最重。那真是玩了命。
一早,就上山,帶兩個干饅頭、一塊大腌蘿卜。頓頓吃大腌蘿卜,這不是個事。已經(jīng)是秋天了,山上的酸棗熟了,我們摘酸棗吃。草里有蟈蟈,燒蟈蟈吃!蟈蟈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一會兒就能捉半土筐。點一把火,把蟈蟈往火里一倒,劈劈剝剝,熟了。咬一口大腌蘿卜,嚼半個燒蟈蟈,就饅頭,香啊。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干嗎呢!
我們刨了坑,放著,當(dāng)時不種,得到明年開了春,再種。據(jù)說要種的是紫穗槐。
紫穗槐我認(rèn)識,枝葉近似槐樹,抽條甚長,初夏開紫花,花似紫藤而顏色較紫藤深,花穗較小,瓣亦稍小。風(fēng)搖紫穗,姍姍可愛。
紫穗槐的枝葉皆可為飼料,牲口愛吃,上膘。條可編筐。
刨了約二十多天樹坑,我就告別西山八大處回原單位等候處理,從此再也沒有上過山。不知道我們刨的那些坑里種上紫穗槐了沒有。再見,紫穗槐!再見,大腌蘿卜!再見,蟈蟈!
阿格頭子灰背青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北齊斛律金這首用鮮卑語唱的歌公認(rèn)是北朝樂府的杰作,寫草原詩的壓卷之作,蒼茫雄渾,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一千多年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南人",都從"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一句詩里感受到草原景色,向往不已。
但是這句詩有夸張成分,是想象之詞。真到草原去,是看不到這樣的景色的。我曾四下內(nèi)蒙,到過呼倫貝爾草原,達(dá)茂旗的草原,伊克昭盟的草原,還到過新疆的唐巴拉牧場,都不曾見過"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張家口壩上沽源的草原的草,倒是比較高,但也藏不住牛羊。論好看,要數(shù)沽源的草原好看。草很整齊,葉細(xì)長,好像梳過一樣,風(fēng)吹過,起伏搖擺如碧浪。這種草是什么草?問之當(dāng)?shù)厝,說是"堿草",我懷疑這可能是"草菅人命"的"菅"。"堿草"的營養(yǎng)價值不是很高。
營養(yǎng)價值高的牧草有阿格頭子、灰背青。
陪同我們的老曹唱他的爬山調(diào):
阿格頭子灰背青,
四十五天到新城。
他說灰背青,葉子青綠而背面是灰色的。"阿格頭子"是蒙古話。他拔起兩把草叫我們看,且問一個牧民:
"這是阿格頭子嗎?"
"阿格!阿格!"
這兩種草都不高,也就三四寸,幾乎是貼地而長。葉片肥厚而多汁。
"阿格頭子灰背青,四十五天到新城。"老曹年輕時拉過駱駝,從呼和浩特馱貨到新疆新城,一趟得走四十五天。那么來回就得三個月。在多見牛羊少見人的大草原上,拉著駱駝一步一步地走,這滋味真難以想象。
老曹是個有趣的人。他的生活知識非常豐富,大青山的藥材、草原上的草,他沒有不認(rèn)識的。他知道很多故事,很會說故事。單是狼,他就能說一整天。都是實在經(jīng)驗過的,并非道聽途說。狼怎樣逗小羊玩,小羊高了興,跳起來,過了圈羊的荊笆,狼一口就把小羊叼走了;狼會出痘,老狼把出痘子的小狼用沙埋起來,只露出幾個小腦袋;有-個小號兵掏了三只小狼羔子,帶著走,母狼每晚上跟著部隊,哭,后來怕暴露部隊目標(biāo),隊長說服小號兵把小狼放了……老曹好說,能吃,善飲,喜交游。他在大青山打過游擊,山里的堡壘戶都跟他很熟,我們的吉普車上下山,他常在路口叫司機(jī)停-下,找熟人聊兩句,幫他們買拖拉機(jī),解決孩子入學(xué)……。我們后來拜訪了布赫同志,提起老曹,布赫同志說:"他是個紅火人。""紅火人"這樣的說法,我在別處沒有聽見過。但是用之于老曹身上,很合適。
老曹后來在呼市負(fù)責(zé)林業(yè)工作。他曾到大興安嶺調(diào)查,購買樹種,吃過犴鼻子(他說犴鼻子黏性極大,吃下一塊,上下牙粘在一起,得使勁張嘴,才能張開。他做了一個當(dāng)時使勁張嘴的樣子,很滑稽)、飛龍。他負(fù)責(zé)林業(yè)時,主要的業(yè)績是在大青山山腳至市中心的大路兩側(cè)種了楊樹,長得很整齊健旺。但是他最喜愛的是紫穗槐,是個紫穗槐迷,到處宣傳紫穗槐的好處。
"文化大革命",內(nèi)蒙大搞"內(nèi)人黨"問題,手段極其野蠻殘酷,是全國少有的重災(zāi)區(qū)。老曹在劫難逃。他被捆押吊打,打斷了踝骨。后經(jīng)打了石膏,幸未致殘,但是走起路來一拐-拐的。他還是那么"紅火",健談豪飲。
老曹從小家貧,"成分"不高。他拉過駱駝,吃過很多苦。他在大青山打過游擊,無歷史問題,為什么要整他,要打斷他的踝骨?為什么?
阿格頭子灰背青,
四十五天到新城。
花和金魚
從東珠市口經(jīng)三里河、河舶廠,過馬路一直往東,是一條橫街。這是北京的一條老街了。也說不上有什么特點,只是有那么一種老北京的味兒。有些店鋪是別的街上沒有的。有一個每天賣豆汁兒的攤子,賣焦圈兒、馬蹄燒餅,水疙瘩絲切得細(xì)得像頭發(fā)。這一帶的居民好像特別愛喝豆汁兒,每天晌午,有一個人推車來賣,車上擱一個可容一擔(dān)水的木桶,木桶里有多半桶豆汁兒。也不吆喝,到時候就來了,老太太們準(zhǔn)備好了壇壇罐罐等著。馬路東有一家賣鞭哨、皮條、綱繩等等騾車馬車上用的各種配件。北京現(xiàn)在大車少了,來買的多是河北人?戳说晏美飹熘耐祥L的白色的皮條、兩股堅挺的竹子擰成的鞭哨,叫人有點說不出來的感動。有一家鋪子在一個高臺階上,門外有一塊小匾,寫著"惜陰齋"。這是賣什么的呢?我特意上了臺階走進(jìn)去看了看:是專賣老式木殼自鳴鐘、懷表的,兼營擦洗鐘表油泥,修配發(fā)條、油絲。"惜陰"用之于鐘表店,挺有意思,不知是哪位一方名士給寫的匾。有一個茶葉店,也有一塊匾:"今雨茶莊"(好幾個人問過我這是什么意思)。其實這是一家夫妻店,什么"茶莊"!
兩口子,有五十好幾了,經(jīng)營了這么個"茶莊"。他們每天的生活極其清簡。大媽早起擻爐子、生火、坐水、出去買菜。老爺子掃地,擦拭柜臺,端正盆花金魚。老兩口都愛養(yǎng)花、養(yǎng)魚。魚是龍睛,兩條大紅的,兩條藍(lán)的(他們不愛什么紅帽子、絨球……)。魚缸不大,飄著笮草;ㄋ募靖鼡Q。夏天,茉莉、珠蘭(熟人來買茶葉,掌柜的會摘幾朵鮮茉莉花或-小串珠蘭和茶葉包在一起);秋天,九花(老北京人管菊花叫"九花");冬天,水仙、天竺果。我買茶葉都到"今雨茶莊"買,近。我住河舶廠,出胡同口就是。我每次買茶葉,總愛跟掌柜的聊聊,看看他的花;ú⒉幻F,但養(yǎng)得很有精神。他說:"我不瞧戲,不看電影,就是這點愛好。"
我打成了"右派",就離開了河舶廠。過了十幾年,偶爾到三里河去,想看"今雨茶莊"還在不在,沒找到。問問老住戶,說:"早沒有了!"--"茶葉店掌柜的呢?"--"死了!叫紅衛(wèi)兵打死了!"--"干嗎打他?"--"說他是小業(yè)主;養(yǎng)花養(yǎng)魚是'四舊'。老伴沒幾天也死了,嚇?biāo)赖?--這他媽的'文化大革命'!這叫什么事兒!"
1996年10月28日
6、翠湖心影
有一個姑娘,牙長得好。有人問她:
"姑娘,你多大了?"
"十七。"
"住在哪里?"
"翠湖西。"
"愛吃什么?"
"辣子雞。"
過了兩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門牙。有人問她:
"姑娘多大了?"
"十五。"
"住在哪里?"
"翠湖。"
"愛吃什么?"
"麻婆豆腐。"
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聽到的一個笑話。當(dāng)時覺得很無聊(是在一個座談會上聽一個本地才子說的),F(xiàn)在想起來覺得很親切。因為它讓我想起翠湖。
昆明和翠湖分不開,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濟(jì)南大明湖、揚州瘦西湖。然而這些湖和城的關(guān)系都還不是那樣密切。似乎把這些湖挪開,城市也還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開。沒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guī)缀蹙桶ぶ兄行。城中有湖,這在中國,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說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這是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說到翠湖,這個比喻還是躲不開。只能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辦法呢,因為它非常貼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時也是一條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礙交通。湖之中,有一條很整齊的貫通南北的大路。從文林街、先生坡、府甬道,到華山南路、正義路,這是一條直達(dá)的捷徑。--否則就要走翠湖東路或翠湖西路,那就繞遠(yuǎn)多了。昆明人特意來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數(shù)人只是從這里穿過。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從喧囂擾攘的鬧市和刻板枯燥的機(jī)關(guān)里,匆匆忙忙地走過來,一進(jìn)了翠湖,即刻就會覺得渾身輕松下來;生活的重壓、柴米油鹽、委屈煩惱,就會沖淡一些。人們不知不覺地放慢了腳步,甚至可以停下來,在路邊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煙,四邊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趕路,人在湖光樹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樣了。翠湖每天每日,給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療養(yǎng)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來的游子,對翠湖充滿感激。
翠湖這個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適。小了,不夠一游;太大了,游起來怪累。湖的周圍和湖中都有堤。堤邊密密地栽著樹。樹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盡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樹好像到了冬天也還是綠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樹真是綠得好像要滴下來。湖水極清。我的印象里翠湖似沒有蚊子。夏天的夜晚,我們在湖中漫步或在堤邊淺草中坐臥,好像都沒有被蚊子咬過。湖水常年盈滿。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沒有看見過翠湖干得見了底。偶爾接連下了幾天大雨,湖水漲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沒,不能通過了。但這樣的時候很少。翠湖的水不深。淺處沒膝,深處也不過齊腰。因此沒有人到這里來自殺。我們有一個廣東籍的同學(xué),因為失戀,曾投過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來了。因為他大概還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種荷花,但是有許多水浮蓮。肥厚碧綠的豬耳狀的葉子,開著一望無際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熱鬧。我是在翠湖才認(rèn)識這種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沒看到過這樣大片大片的水浮蓮。湖中多紅魚,很大,都有一尺多長。這些魚已經(jīng)習(xí)慣于人聲腳步,見人不驚,整天只是安安靜靜地,悠然地浮沉游動著。有時夜晚從湖中大路上過,會忽然撥刺一聲,從湖心躍起一條極大的大魚,嚇你一跳。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來考大學(xué),寄住在青蓮街的同濟(jì)中學(xué)的宿舍里,幾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學(xué)校已經(jīng)發(fā)了榜,還沒有開學(xué),我們除了騎馬到黑龍?zhí)丁⒔鸬,坐船到大觀樓,就是到翠湖圖書館去看書。這是我這一生去過次數(shù)最多的一個圖書館,也是印象極佳的一個圖書館。圖書館不大,形制有一點像一個道觀。非常安靜整潔。有一個側(cè)院,院里種了好多盆白茶花。這些白茶花有時整天沒有一個人來看它,就只是安安靜靜地欣然地開著。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zhǔn)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nèi)サ迷缌,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jìn)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這個圖書館的藏書室在樓上。樓板上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從洞里用繩子吊下一個長方形的木盤。借書人開好借書單,--管理員把借書單叫做"飛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紙片都叫做"飛子",買米的發(fā)票、包裹單、汽車票,都叫"飛子",--這位管理員看一看,放在木盤里,一拽旁邊的鈴鐺,"啷啷",木盤就從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個滑車。不一會,上面拽一下鈴鐺,木盤又系了下來,你要的書來了。這種古老而有趣的借書手續(xù)我以后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小圖書館藏書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們想看的書大都能夠借到。過了兩三個小時,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點像陳老蓮畫出來的古典的圖書管理員站起來,把壁上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十二點:下班!我們對他這種以意為之的計時方法完全沒有意見。因為我們沒有一定要看完的書,到這里來只是享受一點安靜。我們的看書,是沒有目的的,從《南詔國志》到福爾摩斯,逮著什么看什么。
翠湖圖書館現(xiàn)在還有么?這位圖書管理員大概早已作古了。不知道為什么,我會常常想起他來,并和我所認(rèn)識的幾個孤獨、貧窮而有點怪癖的小知識分子的印象摻和在一起,越來越鮮明?傆幸惶,這個人物的形象會出現(xiàn)在我的小說里的。
翠湖的好處是建筑物少。我最怕風(fēng)景區(qū)擠滿了亭臺樓閣。除了翠湖圖書館,有一簇洋房,是法國人開的翠湖飯店。這所飯店似乎是終年空著的。大門雖開著,但我從未見過有人進(jìn)去,不論是中國人還是法國人。此外,大路之東,有幾間黑瓦朱欄的平房,狹長的,按形制似應(yīng)該叫做"軒"。也許里面是有一方題作什么軒的橫匾的,但是我記不得了。也許根本沒有。軒里有一陣曾有人賣過面點,大概因為生意不好,停歇了。軒內(nèi)空蕩蕩的,沒有桌椅。只在廊下有一個賣"糠蝦"的老婆婆。"糠蝦"是只有皮殼沒有肉的小蝦。曬干了,賣給游人喂魚;O少的錢,便可從老婆婆手里買半碗,一把一把撒在水里,一尺多長的紅魚就很興奮地游過來,搶食水面的糠蝦,唼喋有聲?肺r喂完,人魚俱散,軒中又是空蕩蕩的,剩下老婆婆一個人寂然地坐在那里。
路東伸進(jìn)湖水,有一個半島。半島上有一個兩層的樓閣。閣上是個茶館。茶館的地勢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閣子上喝茶,很涼快。這家茶館,夏天,是到了晚上還賣茶的(昆明的茶館都是這樣,收市很晚),我們有時會一直坐到十點多鐘。茶館賣蓋碗茶,還賣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裝在一個白鐵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館計賬的方法有點特別:瓜子、花生,都是一個價錢,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錢!"堂倌走過來,數(shù)一數(shù)碟子,就報出個錢數(shù)。我們的同學(xué)有時臨窗飲茶,嗑完一碟瓜子,隨手把鐵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進(jìn)了水里。堂倌算賬,還是照碟算。這些堂倌們晚上清點時,自然會發(fā)現(xiàn)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會知道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從來沒有一次收茶錢時因此和顧客吵起來過;并且在提著大銅壺用"鳳凰三點頭"手法為客人續(xù)水時,也從不拿眼睛"賊"著客人。把瓜子碟扔進(jìn)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過堂倌不那么斤斤計較的風(fēng)度卻是很可佩服的。
除了到昆明圖書館看書,喝茶,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到翠湖去"窮遛"。這"窮遛"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名一錢地遛,一是無窮無盡地遛。"園日涉以成趣",我們遛翠湖沒有個夠的時候。尤其是晚上,踏著斑駁的月光樹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幾圈。一面走,一面海闊天空,高談闊論。我們那時都是二十歲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可說,我們都說了些什么呢?我現(xiàn)在一句都記不得了!
我是一九四六年離開昆明的。一別翠湖,已經(jīng)三十八年了,時間過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前幾年,聽說因為搞什么"建設(shè)",挖斷了水脈,翠湖沒有水了。我聽了,覺得悵然,而且,憤怒了。這是怎么搞的!誰搞的?翠湖會成了什么樣子呢?那些樹呢?那些水浮蓮呢?那些魚呢?
最近聽說,翠湖又有水了,我高興!我當(dāng)然會想到這是三中全會帶來的好處。這是撥亂反正。
但是我又聽說,翠湖現(xiàn)在很熱鬧,經(jīng)常舉辦"蛇展"什么的,我又有點擔(dān)心。這又會成了什么樣子呢?我不反對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設(shè)立攤篷賣破酥包子、燜雞米線、冰激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還我一個明爽安靜的翠湖。我想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1984年5月9日
本文關(guān)鍵詞:汪曾祺散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43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zxrw/4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