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散文精選讀后感_林清玄_賈平凹散文讀后感
本文關鍵詞:賈平凹散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賈平凹散文讀后感
賈平凹散文 讀后感
活無詩,總這么庸常著、無奈著;氐郊遥乾嵭剂闼橐坏仉u毛;去上班,是雞毛蒜皮到處是非,聰明的鉆營家極盡搖尾溜須之能事,老實的實干家牢騷滿腹一肚子苦水,,為一句話爭個面紅耳赤,為幾塊錢的獎金上跳下竄,是是非非來來往往爾虞我詐,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有你,痛苦著,迷惘著,夢想著一塊凈土,作為靈魂的休憩之所。而舉目四顧心馳八荒,所到之處無非是一派茫然。你反復地問著自己:我呢?我在哪?我該去向何方?……沒有人能給你答案。你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追求顯得空茫,要作好文,你先要找回自己,然后給自己一個定位。這滾滾紅塵蕓蕓眾生都為功利奔忙,你非圣賢,又該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和不安?于是不免想起那句偈語:不是風動,不是旗動,是你們的心動。據(jù)說“境由心造”,那么,用心給自己營造出一個詩的王國,生活無詩,你得用自己的心靈繪出詩來。
然后你才能理解賈平凹先生筆下那優(yōu)美的生活和質(zhì)樸的人了。從靜虛村到五味巷,你看到的是多么富于詩意、多么溫情脈脈的生活呵,但事實上你錯了,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你要知道,這時候他其實正處在生活的困境中呢。他的太太是家鄉(xiāng)縣里的,他們婚后到西安,在那個戶藉管理森嚴的年代,要想把她的戶口遷進城多么困難,更何況他本是一個不會溜須拍馬的書生,在城里分不到房子,他們才租住城郊的。如果你的眼睛只盯著這個現(xiàn)實,你當然會內(nèi)心充滿了牢騷和抱怨。而他,卻在這樣的困境中沉靜了下來,他把這個村命名為靜虛村。靜者,寧靜致遠,“心靜乃生神”;虛者,虛懷若谷,才能海納百川。他說,“要虛,虛懷天下風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覺,而不淪于就事論事;要靜,靜觀自然萬象,你便有精于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艷浮華!彼麤]有跟在當時依然流行的“假、大、空”的政治文學的屁股后模仿學步,卻把心靈轉(zhuǎn)向中國古典傳統(tǒng)哲學和文學的精華中汲取養(yǎng)份,轉(zhuǎn)而思索人生的意義和哲理!冻笫贰ⅰ兜仄骄》、《觀沙礫記》、《桌面》,他的目光投射到這些個微小的事物上苦苦的思索人生的意義。從建國以來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學始終以政治的傳聲筒的形式存在,文學以圖解政策為己任,楊朔式“為文造情”的散文被尊為經(jīng)典,這種散文形式單調(diào),內(nèi)容空泛,人物蒼白,卻始終占據(jù)著文壇的主流。賈平凹沒有隨波逐流,他的散文最突出的是:自我。要作我文,首先是個人對于生命的體察,對人生的感悟。一塊長期被人歧視認為無用的石頭,卻是一塊隕石,原來有著大用的價值。(《丑石》)一塊小沙礫,在自然界中閃爍著美麗的光,撿到手卻沒黯然失色。(《觀沙礫記》)人生的路總在無盡延伸,你用怎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無盡的路?我們讀過這些,會感到很親切,因為我們也常有這樣的困惑,我們看到的這個人原來和我們一樣,他沒有居高臨下俯視眾生,而是和我們一樣面對著人生的困境,他如此坦誠、率真。我們無法不喜歡這樣真誠地表達自我的散文。第二個問題,散文應該表現(xiàn)怎樣的人?不妨將楊朔筆下的老梁、普之仁(由“普通的人”生造出來的名字)和《商州初錄》中屠夫劉川海、石頭溝里的那位退伍軍人作個比較,無疑初錄中的人物也在虛構(gòu),可為什么這些人物會讓我們感到如此親切?他們真實得象就在我們眼前一樣。只因為這樣人物是基于現(xiàn)實的虛構(gòu),其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有現(xiàn)實中人的影子,而不是作家從政治概念里生造出來的人。然后我們讀《白浪街》對三省民性的描寫,《秦腔》中對民俗風情的展現(xiàn),我們會驚嘆作家如此敏銳的觀察、如此深刻的感受、如此精確的筆觸,他行走在人間,混跡于這庸庸眾生中,努力從這平庸得近乎無趣的生活中提煉出如此美好的生活圖景、如此親切的人性。我們會想起五、六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一個口號,“體驗生活”,生活還需要去刻意去體驗嗎?他們實際上是帶著已有的現(xiàn)成的模子去找往進套的泥土去了,然后他們捏造出一個個“人”來。這樣的文學必然很快被時光淹沒。讀賈平凹的散文,我們會對美文的概念有個初步的了解,對大散文的走向有所領悟。一切美文,第一是真實的表現(xiàn)自我,第二須是以俗世的人的身份進入俗世生活,去表現(xiàn)這世俗的人和生活,去從庸常中發(fā)現(xiàn)美。這是一個痛苦的生命蛻變的過程,是化蛹為蝶的過程。誰能徹底克服功利心,那不成禪師、圣人或者得道成仙了?但寫作無疑是一種寂寞的事業(yè),它需要人禁絕浮躁、虛榮和塵囂,“安貧樂潛”,是寫作者必先經(jīng)歷的一道難關,是化蝶之前先用厚厚的繭把自己包裹起來的蛹的階段,耐得寂寞,沉靜下心去,于名著中,于不斷的寫作鍛煉中,終有一日會化蛹為蝶,從此栩栩然翩飛于這美麗的世界中,同時,以自己的美麗使世界生輝。
賈平凹先生論散文,首先第一點強調(diào)的是:要作我文。不走流行的道路,不重復別人的老調(diào),我想這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當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不盲從既有的觀念,文章展示的是個人獨到的生命體驗;二是觀察和想象,要體察生活中最細微的細節(jié),文學作品對于人的性格的塑造,正是在這細微處的差別,而想象則是一個寫作者必具的功力。而這種功力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是只能自己從實踐中鍛煉出來的,這如同習武一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三是語言,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通過語言來表現(xiàn)內(nèi)容,這一點無需置疑。所以他論散文的重點集中在語言上。對于語言來說,高度的技巧是無技巧,但“文無定法,大體須有”,這個“有”強調(diào)的是基本規(guī)律,大致可以總結(jié)三條:一用長短句交錯變幻來表現(xiàn)情緒;二活用動詞;三巧妙搭配虛詞。這樣的美的語言來源于向傳統(tǒng)古典文學的繼承、學習,更源自于向民間俗語的采集和揉合。其語言,古樸、拙厚、曠遠,“忠實著生活,又突破生活的極限,工筆而寫意,含蓄而夸張!弊x賈平凹的散文,最能讀出這種化俗為雅、亦俗亦雅、雅俗共賞的特點。他的散文,沒有那種裝腔作勢故作深奧的姿態(tài),“真正的藝術來得這么的單純、樸素、自然、真切!”(賈平凹語)純熟的語言技巧使得他的散文收放自如、得心應手,“大抵如行云流水,隨物賦形,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蘇東坡語)第三當是突破文體的界限,將散文、小說和詩歌三者的特點互相借鑒、彼此融合,形成獨特的文風。形成重精神,重情感,重氣韻的個性化特點。
成功不遠,重要的是你要付出辛勤的勞動。
編輯提醒:請注意查看“賈平凹散文讀后感”一文是否有分頁內(nèi)容。
本文關鍵詞:賈平凹散文,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076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zxrw/10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