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職場活力、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的相關研究
1. 前言
通常認為,特定的情緒可以引起特定行為的出現(xiàn),因此可以預期,職場活力與工作中積極的行為之間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如果個體能夠體驗到充滿活力的感覺,那么他便能發(fā)展出一種能夠很好地連結思考與行動之間關系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個體,能夠通過采取更多積極的行動,思考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式,提出更多有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Fredrickson & Losada, 2005)。此外,前文提到,職場活力能夠對工作動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因此,職場活力對于提高個體的工作績效(job performance)以及整個組織的成效(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有著積極的作用。Shraga 等人(2009)的研究可以證明這一推論的正確性。由于情感狀態(tài)是能夠影響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的因素之一(Elfebein, 2007),因此可以預期,職場活力能夠影響個體的工作滿意度水平。對于這一推論,可以通過 Weiss等人(1996)的情感事件理論(Affective Events Theory, AET)進行說明。該理論認為,工作狀況(job condition)可以導致情感反應的產(chǎn)生,進而對工作滿意度等其他與工作有關的態(tài)度產(chǎn)生影響。此外,AET 還假設,當與工作相關的情境持續(xù)地對特定的情緒產(chǎn)生影響時,個體的情感模式會因此變得更加穩(wěn)定。在這種情況下,將會出現(xiàn)某些特定的、可預計的行為和態(tài)度,這些行為和態(tài)度當中就包括了工作滿意度這一因素。
......
2. 問題的提出
2.1 研究現(xiàn)狀分析
總結已有的職場活力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是國外研究還是國內研究,都將其注意力放在普通企業(yè)員工的職場活力表現(xiàn)上,而對于職場活力在教師行業(yè)當中的表現(xiàn)則關注得較少。Shirom 在編制職場活力的量表過程中,對保健醫(yī)生、教師和藍領工人進行了訪談,以此作為編制情緒能量、認知活躍等兩個分量表條目的依據(jù)(Shirom, 2004)。但在這個研究中,Shirom 并未對為何選擇教師作為訪談對象進行詳細的說明,也沒有對教師與其他職業(yè)從業(yè)人員在職場活力上所表現(xiàn)出的共同點和差異進行分析。在國內的研究中也有關于職場活力在教師行業(yè)中的表現(xiàn)的探索,如張函(2013)探討了班主任的職場活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機制。該研究使用修訂過的職場活力量表,采用學生評價教師的方式,對班主任的職場活力狀況進行描述,從而探討班主任職場活力與班級文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績之間的關系。2.2 本研究的研究設計
本研究一共包括三個研究:首先,對已有的關于心理資本、職業(yè)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并通過元分析的方式進行計算,以探討在中國大陸環(huán)境中,心理資本、職業(yè)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三個變量之間關系的真實效應值,再結合元分析計算得出的相關矩陣,使用路徑分析方法,對心理資本、職業(yè)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三個變量之間的假設關系進行驗證;其次,根據(jù)對中小學教師進行訪談所獲得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狀況,結合職場活力理論,編制能夠更為準確、全面地描述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特征的職場活力量表,并對量表的信效度進行檢驗;最后,使用本研究編制的中小學教師職場活力狀況量表,探討不同性別與學校類型的教師在職場活力量表各個維度上的差異,并使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對中小學教師的職場活力、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等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已驗證本研究所假設的理論建構的合理性。本研究的整體研究設計框架與步驟如圖 2.1 所示。
3. 心理資本、職業(yè)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關系的元分析研究.................... 25
3.1 研究目的...................................... 25
3.2 元分析研究................................ 25
3.3 以心理資本為中介變量的路徑分析研究.......................... 303.4 本章小結........................................ 32
4. 中小學教師職場活力量表的修訂與編制研究................................ 34
4.1 研究目的................................. 34
4.2 預研究.................................... 34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 37
4.4 驗證性因子分析研究................... 45
4.5 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 48
4.6 本章小結................................ 50
5. 中小學教師職場活力、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的相關研究..................................... 51
5.1 研究目的.................. 51
5.2 研究方法............................... 51
5.3 結果與分析.............................. 52
5.4 本章小結........................ 57
5. 中小學教師職場活力、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的相關研究
5.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包含兩個部分:首先,研究者使用兩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性別與學校類型的教師在職場活力各個維度上得分的差異進行比較,以探討性別和學校類型因素對職場活力的影響。其次,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對職場活力、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以驗證這三個變量在中小學教師群體中的聯(lián)系與特點。5.2 研究方法
為了檢驗本研究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問題,研究者依據(jù) Podsakoff 等人的建議,對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進行了 Harman 單因子檢驗(Harman’s one factor test)(Podsakoff &Organ, 1986; Podsakoff, MacKenzie, Lee, et al., 2003)。研究者將所有 63 個項目同時進行未選擇旋轉方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并考察因子分析的結果,如果只得到一個因子,或對變異解釋率最大的因子所提供的解釋率大于 40%,則說明數(shù)據(jù)存在著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Ashford & Tsui, 1991)。結果表明,共有 11 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 1,而且解釋率最大的第一個因子能夠解釋的變異量為 33.34%。根據(jù) Ashford 等人的觀點可知,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并不嚴重。.........
6. 總討論
6.1 對研究結果的總結與描述
研究一首先通過元分析方法,對已有的職業(yè)倦怠與心理資本、職業(yè)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以及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整合與計算,從而得到了職業(yè)倦怠、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等三個變量當中任意兩者之間相關關系的真實效應值,其中,職業(yè)倦怠與心理資本之間的效應值為-0.49,職業(yè)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效應值為-0.41,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效應值為 0.57,所有三組相關值均在 0.0001的水平上顯著,研究假設 H1b,,H2b,H3 得到了驗證;其次,通過路徑分析方法,對心理資本在職業(yè)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心理資本在職業(yè)倦怠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4b 得到了驗證。6.2 對研究結果的討論
研究一通過元分析研究,獲得了職業(yè)倦怠、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關系的真實效應值,其中,職業(yè)倦怠與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均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三組變量之間均有著中等強度的相關關系;為保證元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研究者還對對元分析研究的發(fā)表偏倚情況進行檢驗,發(fā)現(xiàn)三個元分析研究均不存在發(fā)表偏倚的狀況,這說明本元分析研究所獲得的研究結果是可靠的。心理資本是由自我效能感、希望、韌性、樂觀等四種積極的類狀態(tài)組成的復合概念,因此要探討職業(yè)倦怠與心理資本之間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的原因,可以從分析構成心理資本的四個要素與職業(yè)倦怠之間的關系來推測,例如,有元分析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及樂觀等兩個變量與使用 MBI-GS 的三個維度之間均存在負相關的關系(Alarcon,Eschleman, & Bowling, 2009),這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職業(yè)倦怠與心理資本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的原因。........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349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3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