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對大學生學習習慣影響研究
1 引言
隨著中國移動、聯通等通訊公司 4G 網絡的推出,更進一步的推動了手機閱讀的發(fā)展,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N)2015 年 7 月公布的第 36 次互聯網大調查顯示,截止 2015 年 6月,我國應用互聯網的人群達 6.68 億,半年共計新增 1894 萬人,與此同時,應用手機上網的人數也依然保持著增長狀態(tài),規(guī)模達到 5.94 億,與 2014 年底相比增加了 3679 萬人,由此數據可以得出,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它的增長也在提升,由 2014 年的 85.8%提升至 88.9%。②在全民閱讀行動的不斷宣傳與倡導下,人們開始注重了閱讀。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應用電子設備新媒體進行閱讀。在 2015 年,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隨著數字媒體的發(fā)展,人們開始對數字化閱讀的接觸率也越來越高,成人手機閱讀的接觸率首次超過了 50%,達到了 51.8%,日均手機閱讀時長首次超過了半小時。③新媒體閱讀的出現讓全民的閱讀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現在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的手機用戶已經達到了 6.8 億,人們通過手機進行資料的查詢以及新聞信息的閱覽,使不同文化的群體也學會了應用現代化的閱讀方式進行閱讀,使閱讀更加的基層化,更加的深入人心。根據用戶年齡的分布圖上來看我國使用手機的群體,我們可以得出在所有的閱讀群體中青年群體占了主要的部分,他們的年齡大多是 18 歲到 35 歲之間,其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此年齡段的人群對手機利用程度和閱讀習慣有關,如圖 1-1 顯示。④
2 國內外研究綜述
2.1 國內關于手機閱讀與學習習慣的研究
通過對以上表 2-1 表、2-2 和圖 2-1 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結論:1. 通過對“手機閱讀”與“學習習慣”文獻相關信息的篩選我們可以看出,研究者對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呈增長的趨勢,從發(fā)表年度中可看出,每年的研究成果相比前一年的幾乎都持著上升的趨勢。2. 從學科類別中我們可以看出,關于“手機閱讀”的研究在經濟和技術類領域的研究成果相比其他領域的研究要多一些,如在信息經濟與郵政經濟中的研究高達 117 篇,而像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涉及的相對比較少。關于“學習習慣”的研究就比較傾向于教育領域的研究,如初等和中等教育研究成果都達到了上千篇。3. 關于“手機閱讀”與“學習習慣”的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主要還是以期刊為主,在碩博論文的研究方面還是比較少,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國內研究者對此領域的研究還不是很深入,因此,對此方面的研究深度和高度還有待一步的加強。4. 對于相關領域的研究,從表 2-1 中我們可以看出,關于“手機閱讀”的相關領域研究涉及的很廣,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開始注重閱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倡導全民閱讀”已經不再是一個口號,從研究的相關成果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對這方面的研究一直不斷上升。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關于閱讀手段的選擇也變得多樣化,相應的此方面的研究也變得越來越受關注,但是有些領域的研究還是存在著缺乏,如媒介閱讀、泛閱讀、超閱讀等。2.2 國外關于手機閱讀與學習習慣的研究
閱讀問題的研究在國際范圍內引以重視是在 1955 年,那時美國紐瓦克國際閱讀學會成立了,這個學會的成立使閱讀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到 1971 年麥克.哈特將一些沒有版權問題并且對人們有意義的書的文字內容輸入了電腦,然后放到了網上供人們免費的去閱讀和下載,由此就出現了電子書。⑤隨即學術界又開始了對數字閱讀的研究,開始對手機閱讀進行關注是在 2000年日本的第一部手機小說的發(fā)行引起的。日本學者伊藤認為手機小說在日本慢慢盛行主要是因為日本擁有的高品質的媒體和閱讀工具驅使人們有較強的文化很想并且也意愿去體驗這種高科技,希望這種高科技能給自己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手機閱讀這個平臺能擁有自己的空間。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出現手機小說的熱潮,和日本當地的文化有很大的關系,也取決于移動通訊的快速發(fā)展。3 相關理論研究與概念界定................. 17
3.1 相關理論研究.............. 173.2 相關概念界定.......... 18
4 研究設計...................... 23
4.1 研究假設與模型構建...........2 3
4.2 問卷設計...................... 25
4.3 數據收集........................ 27
5 數據統(tǒng)計與結果分析............. 29
5.1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29
5.2 信度分析...................... 30
5.3 效度分析........... 31
5.4 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分析.............. 34
5.5 各影響因素與學習習慣的相關分析........ 35
5.6 手機閱讀對大學生學習習慣影響的回歸分析...................... 37
5 數據統(tǒng)計與結果分析
5.1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本文在調查最終數據的分析中采用的軟件是 SPSS 統(tǒng)計軟件(SPSS19.0),并對統(tǒng)計的結果進行了分析。所采用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主要有:對所調查的樣本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對進行問卷的信效度分析后然后用因子分析對假設因素個數進行驗證,對各因素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相關分析,最后用回歸分析驗證假設得出結論。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 473 份,,通過對有效問卷的整理,從中我們首先對調查樣本的基本信息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主要有調查樣本的性別、學校類別、年級、專業(yè)、學校所在地以及使用手機閱讀的頻率等。詳細的統(tǒng)計結果見表 5-1。5.2 信度分析
信度最早是在 1904 年由斯皮爾曼引入心理測量的,我們常見的測量信度的方法有四種,分別為重測信度法、復本信度法、折半信度法和克倫巴赫α信度系數法。本文采用的測量信度的方法為克倫巴赫α信度系數法。測量信度的可靠性是否符合要求,它也有自己的判斷標準,α信度系數在 0—1 之間,當信度系數的值越接近 1 時,則表明其測量的可靠性程度就越高,問卷一定可以適用,信度系數在 0.9 以上的,則該測驗的信度就較好;若信度系數在 0.8 以上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信度系數在 0.7 以上的,則表明該測驗要進行較大的修改,但還沒有失去其價值;如果信度系數小于 0.7 的話,最好將其棄之。本文具體的信度系數情況如下表 5-2 所示。......
6 總結與展望
本文首先介紹了手機閱讀最近的發(fā)展情況,從這些發(fā)展情況中我們才可以對自己的研究進行進一步的探索,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我們確定了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然后從手機閱讀以及學習習慣的國內外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手機閱讀對大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手機閱讀對大學生學習習慣影響的假設并對其構建了模型。通過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們設計了關于本研究的調查問卷,并且應用傳統(tǒng)的調查方式和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了問卷調查,然后應用 SPSS 統(tǒng)計軟件對其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從中驗證了所提供的四個假設影響因素與模型是成立的。現將本研究的結論進行如下簡述:1. 本研究將手機閱讀看作是一種學習的工具進行的,所選取的研究對象是在校的大學生,這也是目前統(tǒng)計中使用手機閱讀人群最多的群體。這些用戶使用手機閱讀的頻率也比較高。2. 為了更好的進行后續(xù)的研究,我們對閱讀、數字化閱讀、手機閱讀以及學習習慣的概念進行了界定。3. 我們在自控式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的基礎上對手機閱讀對學習習慣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設計,首先對研究進行假設,假設本研究的影響因素有手機基本性能、個人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媒介因素,認為這些因素對大學生的學習習慣都有著正向的影響并進行了模型的構建。其次是通過這些影響因素進行了問卷設計,并進行了數據的收集。
.......
參考文獻(略)
本文編號:1119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lwfw/11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