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什么意思?習總還用過哪些典故?
本文關鍵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盛典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面前宣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睂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什么意思?除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啥意思?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偨Y以來是說,做事、為人、做官、為政,沒有不能好好開頭的,卻少見能有好好到頭的。這句話是提醒人們,善始容易、善終不易,虎頭不難、蛇尾常見。
那么,除了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習總書記用過哪些典故?人民日報出版社首發(fā)《習近平用典》,集納被引用的古代典籍中治國理政經典名句。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歷次重要講話,不難發(fā)現(xiàn),總書記的講話中常常引經據(jù)典、旁征博引,妙語如珠。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那些治世名句寄意深遠,無不彰顯著中華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
結集梳理習總書記所使用歷史典故的《習近平用典》一書昨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首發(fā)。全書從習近平總書記數(shù)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他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xiàn)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分為敬民、為政、修身、任賢、天下、法治等13個篇章,準確詮釋古典名句寓意的同時,也深刻闡述了總書記用典的現(xiàn)實意義,為典故賦予了當代意義。
汲取古人智慧觀照當代實踐
“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2012年11月15日,在那場舉世矚目的記者見面會上,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發(fā)言中引用“夙夜在公”,清新質樸的話語打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而這個詞正是出自《詩經·召南·采蘩》,后來成為媒體的高頻詞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引用《老子》中“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告誡廣大黨員干部居安思危、防患未然!胺罘ㄕ邚妱t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道私者亂,道法者治”,習近平曾在不同場合、不止一次地強調“嚴明黨的紀律”、重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以“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確為政必須維護好群眾利益;用“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說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借“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凸顯改革創(chuàng)新的意義。凡此種種,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領導能力、治理思想、執(zhí)政風格的折射,也是活用古代圣賢智慧以觀照當代實踐。
從儒學經典中妙解現(xiàn)實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用源自儒學經典的名言,或談敬民,如《孟子》中“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或談為政,如《論語》中“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或談外交,如《禮記》中“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無不從當下現(xiàn)實出發(fā),針對中國最緊迫的問題所談。
從儒家經典中尋找解決現(xiàn)實難題的辦法,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養(yǎng)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視儒家經典的原因。當然,儒家之外,道、法、墨三家的經典語錄也常被習近平引用,概括來說,就是以“道”戒奢,依“法”治國。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誰?答案是蘇軾!盀閲豢梢陨拢嗖豢梢晕肥隆睆娬{干部要有擔當和判斷;“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眲t是提醒干部要“智者見于未萌”。
激活傳統(tǒng)寶庫增強文化自信
有專家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之所以引人入勝,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孔夫子到毛澤東,,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給人以思想啟迪、精神激蕩;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則展現(xiàn)了高超思想能力和高度文化自信。
從精心用典中,我們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宗旨意識、“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務實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專家表示,用典過程,其實就是在打造一張張中華文化名片,向世界講述著一個個精彩中國故事,這正是讓古籍里文字活起來的生動范本。因此,學習用典,不只是記住幾句名言、了解幾個典故,更應不斷深入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寶庫提升素養(yǎng),那么,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就會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本文關鍵詞: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12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yzy/8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