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_國畫寫意畫教學方法_寫意畫圖片
本文關鍵詞:寫意畫,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寫意畫
寫意畫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多畫在生宣上,縱筆揮灑,墨彩飛揚,較工筆畫更能體現(xiàn)所描繪景物的神韻,也更能直接地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寫意畫主張神似。寫意畫注重用墨。
寫意畫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參與繪畫,對寫意畫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相傳唐代王維因其詩、畫俱佳,故后人稱他的畫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一變勾斫之法”,創(chuàng)造了“水墨淡,筆意清潤”的破墨山水。董其昌尊他為“文人畫”之祖。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寫花的枝葉蕊萼,然后略施淡彩,開創(chuàng)了徐體“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興"四君子"畫風,明代林良開“院體”寫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濃墨淺色,陳白陽重寫實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韻。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寫意畫代已進入全盛時期。經(jīng)八大、石濤、李、吳昌碩、齊白石、朱宣咸等發(fā)揚光大,如今寫意畫已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畫法。
寫意畫主張神似。董其昌有論:“畫山水唯寫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質畢肖,則無氣韻;彩色異具,則無筆法!泵鞔煳碱}畫詩也談到:“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jù)皆吾五指裁!
寫意畫注重用墨。如徐渭畫墨牡丹,一反勾染烘托的表現(xiàn)手法,以撥墨法寫之。元代吳鎮(zhèn)論畫有云:"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余,適一時之興趣,與夫評畫者流,大有寥廓。嘗觀陳簡齋墨梅詩云: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此真知畫者也。"
寫意畫強調作者的個性發(fā)揮。揚州八怪以“怪”名世,作畫不拘常規(guī),肆意涂寫,并以一個"亂"字來表露他們的叛逆精神。鄭板橋曾表白:"近代白丁(民道人)、清湘(石濤)或渾成或奇縱,皆脫古維新特立。近日禹鴻臚(之鼎)畫竹,頗能亂,甚妙。亂之一字,甚當體任,甚當體任。"(《鄭板橋集補遣》)金冬心畫竹也是喜"亂",曾言:"用焦墨竿大葉,葉葉皆亂。"寫意畫多以書法的筆法作畫,同時寫意車的用筆也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寫意畫家多半是書法學。如鄭板橋擅長書法和繪畫,相互參融,以畫法作書,創(chuàng)隸書間于行楷之中“六分半書”,又以書法的筆法作蘭竹,風格明快勁峭。清人蔣士銓評曰:“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蔬花見姿致!
寫意畫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揚州八怪之一的李,喜在畫上作題跋,長長短短,錯落有致,使畫面更加充實,也使氣韻更加酣暢。“畫不足而題足之,畫無聲而詩聲之,互相為用”(葛金《愛日吟廬書畫錄》),既反映了李繪畫的實際,也體現(xiàn)了寫意畫的基本特點。近代吳昌碩、齊白石也是兼此四絕的藝術大家。這種手法在語文中也有運用到,可以用來描寫人物,通過刻畫人物的性格、氣質來描寫一個人。
寫意畫 - 寫意人物畫寫意人物畫宜選用生紙,通常先以炭筆在畫紙上輕輕鉤畫輪廓(如已熟練,則不必用炭筆鉤輪廓),然后蘸墨先畫主要的線,涂上大的墨色面逐漸加重,再畫次要的線與色面,盡量避免用瑣碎的筆墨,以免破壞整體統(tǒng)一。在生紙上作畫,一互失敗了就很難修改,故用筆用墨時,必須考慮整體的調和該強調的地方(如眼睛)必須畫得傳神。用墨畫后,再上產色,著色燎應慎重,依據(jù)人物的結構、明暗的關系來表達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變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的精神和表情。
寫意畫 - 寫意花鳥畫寫意花鳥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一,是注重內在精神修養(yǎng),氣韻和意境情趣的傳統(tǒng)藝術。是以高度概括、洗練為特征,不苛求工細致微,而是用簡練的筆墨,概括的語言求其大形、大神、大氣、大質、大勢、大趣、大意境,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獨特的審美規(guī)律及特殊的筆墨語言和表現(xiàn)技法,花鳥畫最初只是作為人物畫的配景出現(xiàn)的,唐代開始,花鳥畫才獨立成科,成為中國畫的一面不可缺少的大旗。
在中國繪畫門類中,花鳥畫所描繪的對象相對來說是比較單純的,在形象的塑造上有著比較大的自由度,初學中國畫者往往先從花鳥畫入手,特別是少年兒童,只要有興趣并稍加學習,很快就會畫出一副象樣的花鳥畫來,但花鳥畫的內容題材極為廣泛,各種花卉、蔬果、景物、鳥、魚、蟲、各種動物等皆為表現(xiàn)的范圍之內,要想畫出有較高藝術水平的作品,除了熟練地掌握用筆用墨技法外,還要理解不同對象的結構特征、不同季節(jié)的形、態(tài)、神及色彩變化,意趣意境的表現(xiàn),“靈性”的感悟,這就要求多觀察、寫生,手中積累大量的素材,才會得心應手。
臨摹與寫生,是花鳥畫學習的兩門必修之課,缺一不可,臨摹是為了學習前人總結出來的繪畫語言和技法技巧,是以學習傳統(tǒng)為主,稱為“師古人”,初學者從臨摹入手,可在短時間內“依著葫蘆畫成瓢”,不但學習筆墨的技法,還利于初學者對中國畫這一形式的理解,還能體會到造型的方法,是學習花鳥畫的一個捷徑,只有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臨摹學習,才能應用中國畫特定的筆墨形式和技法,得心應手地去表現(xiàn)對象。臨摹有對臨、背臨、意臨,無論那種方法,都應在下筆之前“讀畫”,即分析、揣摩他人的作品,以達到“胸有成竹”,方能“下筆有神”。
寫意畫 - 寫意山水畫立意
當你看畫的時候,首先打動你的是它的立意是否生動,第一印象很關鍵,如感覺好才使你仔細的看下去,深入地研究下去,如果一幅畫給你的印象是呆板的,它怎么能吸引你呢?立意生動是一幅畫給人的一種綜合感覺,以欣賞的角度來看,所以能被一張畫所感染,是因為它的內在美,而這種內在美是通過形式的美表現(xiàn)出來的。
古人說作畫必先立意,所謂立意就是畫的主題。畫家在作畫之前應把意放在筆先,通過繪畫來表達他對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個人的感情結合在一起。如畫梅就要把梅花迎風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畫出來,畫菊要有傲霜的精神,畫竹要亭亭玉立,虛心有節(jié),蒸蒸日上。立意的生動是中國畫內在美的流露,這里即有畫家的主觀因素,又有欣賞者的主觀因素,所謂畫家的主觀因素就是畫家對所描繪的客觀自然景象的觀察、感受、體驗,并把感情移入其中。所謂欣賞者的主觀因素,就是欣賞者在看畫時所產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因為欣賞者看畫的角度不一樣,以及欣賞者本人的文化修養(yǎng)素質的高下都決定著欣賞水平的高低。如當代畫家李苦禪畫的墨荷,水墨淋漓,灑脫奔放,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大寫意的一代畫風,看上去好像畫家在橫涂豎抹。有的欣賞者認為荷葉畫的太離形,不符合自然生態(tài)的本相。把葉子改成用綠色就更好,從這一點充分說明了欣賞者的文化品位,我感覺一塊水黑淋漓的石頭,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是無情物,可是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里它卻常常顯現(xiàn)出一種特定的性格。
形與神形與神一直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和欣賞所重視的問題,欣賞中國的寫意畫用自然景物作為標尺,是不全面的,追求表現(xiàn)對象的形體準確、逼真,并非寫意水墨畫的主要使命,寫意畫貴在得意,它不但寫出對象的外形,更要寫出對象的神情,同時也強烈地包涵著畫家自身抒發(fā)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藝術。如動物和植物的標本掛圖,可以畫的非常準確,但沒有人把它們掛起來欣賞。在欣賞中國寫意畫的時候經(jīng)常看到畫面的景物變形。這也是寫意畫通常運用的手段,變形猶如文學上的夸張手法如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或平時人們激動時常說的心要“跳出來”了一樣,它強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構圖
張東林人物畫
寫意畫的構圖,通常要隨手拈來而清新不俗。看一幅畫的好壞應掌握兩個主要方面的內容:①虛實:中國畫里虛實關系可以說無所不在,貫穿在一種藝術的始終,沒有虛實的辯證統(tǒng)一藝術就失去了節(jié)奏,失去了變化,失去了發(fā)展。賓主、疏密、輕重、大小、縱橫、開合等等繪畫法則,都是從虛實出發(fā),根據(jù)虛實的要領進行構圖處理的。以虛帶實,以實帶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才產生無窮的變化來,有景為實、無景為虛,這是指畫面上的虛實;有景、有情,有意化為虛,化虛為實,這是指創(chuàng)作者的構思與欣賞者的聯(lián)想。②奇特:構圖的不平凡總是發(fā)源于畫家不平凡的構思。齊白石晚年曾畫過一幅《荷花影》:一株斜出的荷花在水面上映出它的倒影,一群小蝌蚪正集隊圍繞著新奇的花影親昵地追逐著,荷花映在水面的影子,它不是跟實物呈順向的,肉眼從水面上側視可以見到這花影,而水下的蝌蚪?jīng)Q無察感到這是花影?梢娝囆g離不開奇思妙想,離不開藝術天地里特有的真實性。
筆墨
筆墨是中國寫意畫的主要特征,標志著它的高度藝術成就,這種獨特的表現(xiàn)技巧和民族風格,是由中國畫有一套完整的筆墨工具所形成的。筆墨對于表現(xiàn)描繪對象,加強畫面的生動性和感染力,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一幅畫里筆和墨如同骨肉,不可分離,欣賞一幅畫用墨水平高下,要看用墨是否靈活,還是呆板,用墨沒有干濕、濃淡的變化,亂成一片,沒有光彩叫做融會貫通墨,相反用墨靈活,變化多端,叫做活墨。古人有書畫同源之說,有好的用筆,才有好的線條。筆法奇詭多變,得心應手,是制作者的一大機關,也是欣賞者品評的一大標準。筆墨是相通的,墨色在中國繪畫里似乎能替代一切原色,比如梅蘭竹菊多用墨色畫線,誰也沒有因為它違背了生物固有的荷葉、花苞、蘆草、游魚結合在一個畫幅里,它依然能給人以清新、豐滿的藝術感受,墨色是豐富的有變化的。墨經(jīng)過調水可成為濃淡干濕焦五彩,齊白石是寫意畫大家,他對水墨的運用一絲不茍,精意刻劃,他筆下的《蝦》掌握水墨紙的性能都到了化境,分辨出它那裹身薄薄的外殼,它那剔透似玉的肉質,它那輕盈跳躍的動態(tài),引誘讀者要捕捉到手上來看個究竟,但似乎又畏懾于它那猛利的雙鉗而縮轉雙手,這出神入化的水墨表現(xiàn)令人癡醉。成功寫意畫家的用墨使欣賞者懂得,一張水墨畫的高下不但要看畫家抖擻的氣魄,更要看他透過隨意的精心刻劃而表現(xiàn)出的膽力和閃爍的魂靈。
詩與畫
詩和畫有姊妹藝術之稱,看了一幅畫就像讀了一首詩。有的人在欣賞繪畫時常有這種感覺,這是被那幅畫的詩意,或者說詩的意境所打動了。所謂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提倡詩和畫都要追求一種美妙的意境,一幅成功之作,它給人的不只有景而且有情,有情與景的交融,這就是所謂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作為情與景的交融,詩和畫都有著同樣的要求!斑h上寒山石經(jīng)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是詩,但讀起詩好像又似一幅畫。一幅成功的畫,可把觀者帶到詩的境界中去,一幅出色的中國寫意畫,配以書法、詩文、印章,就能蘊蓄深厚博大的意境。
中國寫意畫本身就是多方面藝術修養(yǎng)滲透、補充而成的綜合藝術,因而從欣賞的角度應具備以上諸方面的體驗,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藝術的欣賞力,從中得到其藝術享受。
寫意畫 - 寫意畫大師他一生從事繪畫,結合詩、書、篆刻,尤以花鳥畫稱美于世。在畫法上,他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精工之作也非常高妙。在創(chuàng)作上取法自然,筆墨簡練,氣勢磅礴,布局疏朗,意境空曠,創(chuàng)造出高曠縱橫的獨特風格。其書法,純樸圓潤,自成一格。他把國亡家破的滿腔悲憤發(fā)泄于書畫之中,筆簡形具,變形取神,形神兼?zhèn),如鼓腹的鳥,瞪眼的魚,禽鳥多一足著地,以示與清廷勢不兩立;還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聯(lián)綴草寫,形似“哭之”“笑之”,以表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他許多隱晦幽澀的詩句、跋語,含蓄幽奧地寄寓對清廷永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治印藝術精辟多變,詩多古僻幽奧,隱晦艱澀。
他一生創(chuàng)作豐厚,雖散佚不少,仍有很多晚期的書畫精品流傳于國內外。
八大山人的書畫藝術成就與原濟(石濤)、弘仁、髡殘合稱為“清初四僧”。清代鄭板橋,近代任頤、吳昌碩,現(xiàn)代傅抱石、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張大千等著名書畫家都贊美并繼承、發(fā)展他的畫派風格;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畫家、學者研究八大山人的書畫藝術之風甚盛。1959年10月1日,在南昌青云譜成立了八大山人紀念館。1986年10月,南昌市人民政府舉辦了紀念八大山人誕辰三百六十周年國際學術活動,展出真跡一百一十余幅,把八大山人的藝術研究和宣傳推向世界。[1]
相關文獻© 以上材料來自 互動百科
本文關鍵詞:寫意畫,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10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yzy/81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