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期刊與文學評獎
本文選題:文學期刊 + 魯迅文學獎 ; 參考:《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04期
【摘要】:正"文革"結(jié)束以后,從一九七八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開始,文學評獎的種類越來越多,既受到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guān)注,也備受爭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文學期刊設(shè)立的文學獎項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盡管其影響力比不上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但在新時期文學評獎的歷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文學期刊舉辦的文學評獎與其辦刊的定位密切相關(guān),在獎項設(shè)置和宣傳策略上都追求社會關(guān)注度,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系統(tǒng)考察文學期刊主辦的文學評獎,對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since the 1978 National Award for Outstanding short stories,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types of literary awards, which have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and have also been controversial. Since the eigh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literary awards set up in literary journals have gradually spread from a spark to a prairie fire, although their influence has not been comparable to those of Mao Dun and the Lu Xun Prize for Literatur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awards in the new period, it has a positi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literary awards held by literary journa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ir publication. They both pursue social attention and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e setting of awards and propaganda strategies. Therefo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ry awards sponsored by literary journals is made.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當代》文學拉力賽”2000年第一分站賽揭曉[J];當代;2000年02期
2 茅盾;;在一九七八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評選發(fā)獎大會上的講話[J];人民文學;197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繼蘭;;霍克斯紅樓夢習語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2 趙潔瓊;;淺談文學翻譯中的忠實與叛逆[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3 杜金燕;;棄“惡”揚“善”——從《林紓的翻譯》看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翻譯中的應(yīng)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4 林娜;;也談《林紓的翻譯》——林紓翻譯作品中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再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0期
5 郭雷;劉曉靜;;淺談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6 焦年華;;從許淵沖到龐德:詩歌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透析譯者主體性——《詩經(jīng)·關(guān)雎》的英譯個案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4期
7 劉文輝;;20世紀90年代傳媒建構(gòu)下的消費文學[J];北方論叢;2011年05期
8 胡江寧;現(xiàn)代闡釋學與文學翻譯實踐的關(guān)系[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6期
9 陳先貴;;新聞翻譯中譯者主體性存在之必然性[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6期
10 南長森;試論出版?zhèn)髅降墓帕皥D書傳播效應(yīng)[J];編輯之友;2005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慧;;論國際新聞報道中的誤讀現(xiàn)象[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范國英;;1990年代以來市場對文學制度的介入——以“純文學”期刊的評獎為視點[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10年卷)——文學理論前沿問題研究[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2 肖顯惠;傳媒視閾下的“大陸新武俠”[D];蘭州大學;2011年
3 周小玲;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霞;出版與近代文學現(xiàn)代化的發(fā)生[D];復旦大學;2011年
5 孫緒敏;論新詩體式之演變[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沈杏培;小說中的“文革”[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拓;電子媒介文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謝華;翻譯美學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裘禾敏;《孫子兵法》英譯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范國英;茅盾文學獎的文學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論重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肖艷;文學翻譯中的誤譯問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追坤;楊必譯本《名利場》中的女性主義翻譯表現(xiàn)及其意義[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陳冬萍;從目的論角度看口譯中的積極性叛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周思諭;清末民初對《福爾摩斯探案集》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徐靜晶;論非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謝雨;從譯介學角度試析《正義的謀殺者》—分析阿爾伯特·埃倫施泰因?qū)Α端疂G傳》的編譯[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0年
8 石黎華;傳播視野下的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問題初探[D];南昌大學;2010年
9 王淑敏;從學校內(nèi)的“失敗”到學校外的“成名”[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慧;國際新聞報道中的誤讀現(xiàn)象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廖向東;;從“韓白之爭”看文學期刊的現(xiàn)狀與走向[J];中國出版;2006年11期
2 廖向東;;從“韓白之爭”看文學期刊的現(xiàn)狀與走向[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6年12期
3 魏曉虹;姚曉黎;;文學期刊的探索與分流[J];太原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4 李翠芳;;近年來文學期刊的幾種傾向及危害[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5期
5 王秀濤;;文學期刊與企業(yè)聯(lián)姻的問題與出路[J];中國出版;2010年18期
6 黨劍;;試論文學期刊編輯應(yīng)該具備的素質(zhì)與能力[J];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12期
7 蕭元;文學期刊的生存處境與我們的對策[J];理論與創(chuàng)作;1999年04期
8 廖向東;;從“韓白之爭”看文學期刊的現(xiàn)狀與走向[J];飛天;2007年01期
9 古耜;;文學期刊:究竟是多還是少[J];雨花;2007年01期
10 ;敬告作者[J];陽關(guān);2007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志杰;;構(gòu)筑文學期刊的比較學研究系統(tǒng)[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luò)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歐陽明;;文學期刊的讀者空間[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0.5)[C];2000年
3 胡妍妍;;文學期刊:差異性建構(gòu)文學的共同體[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12.2)[C];2012年
4 郭志杰;;福建文學期刊的海西構(gòu)想——海峽兩岸合作辦刊的設(shè)想[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luò)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李舫;;文學期刊:面對市場的角色定位[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6.5)[C];2006年
6 武翩翩;;傳統(tǒng)文學期刊如何應(yīng)對網(wǎng)絡(luò)的挑戰(zhàn)[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2)[C];2007年
7 楊曉敏;;從文化到產(chǎn)業(yè)——我看文學期刊的市場化生存[A];“中國期刊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姜德明;;現(xiàn)代文學期刊拾零(之一)[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9 姜德明;;現(xiàn)代文學期刊拾零(之二)[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10 龔娟玲;;中國作協(xié)所屬文學期刊推出一批抗戰(zhàn)題材作品[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5)[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宋文京;文學期刊:大變 小變與不變[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2 王全香;中國文學期刊:困境與出路[N];文學報;2002年
3 《西南軍事文學》雜志社副主編 王曼玲;軍事文學期刊也應(yīng)走向市場[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4 王曼玲;軍事文學期刊如何走向市場[N];中華新聞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許維萍;純文學期刊何去何從?[N];遼寧日報;2006年
6 匡生元;我看純文學期刊的生存危機[N];太原日報;2010年
7 王干;文學期刊何以再度邊緣化[N];人民日報;2010年
8 郭志杰;構(gòu)筑文學期刊的比較學研究系統(tǒng)[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9 王干;非虛構(gòu):文學期刊的文化轉(zhuǎn)向[N];人民日報;2011年
10 ;全省基層文聯(lián)工作會議暨青海省文學期刊聯(lián)盟第二屆年會在德令哈舉行[N];青海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明德;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的文學期刊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xiàn)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敏杰;轉(zhuǎn)型時期的上海文學期刊[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曉麗;1939-1945年東北地區(qū)文學期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孫琴;我國最早之文學期刊——《瀛寰瑣紀》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王鵬飛;“孤島”時期文學期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月;新世紀媒介場中的文學生產(chǎn)[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顏敏;在雜語共生的文學現(xiàn)場[D];暨南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月梅;從《收獲》的傳播看網(wǎng)絡(luò)時代文學期刊的生存現(xiàn)狀[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梁玉;《西部》12年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3 張璐璐;河南省地市級文學期刊轉(zhuǎn)企改制發(fā)展路徑探究[D];河南大學;2014年
4 李愛玲;從文學期刊的演變看市場對文學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冀曉靜;新時期以來文學期刊的轉(zhuǎn)型[D];天津師范大學;2014年
6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圍[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焦玉鵬;八十年代文學期刊變遷特征及動因分析[D];北京印刷學院;2014年
8 王松鋒;“通俗”的意義與限度[D];河南大學;2012年
9 楊會;“聯(lián)網(wǎng)四重奏”與晚生代創(chuàng)作[D];山東大學;2008年
10 王堆;《當代》(1979-1989)研究[D];新疆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391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jyglkx/203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