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教案模板 >

農技社區(qū)服務平臺

發(fā)布時間:2017-07-16 18:03

  本文關鍵詞:菜豆銹病


  更多相關文章: 農技 社區(qū) 服務平臺


農友評論

發(fā)表

二、菜豆病毒病
菜豆病毒病是菜豆的系統(tǒng)性病害,在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生,危害嚴重時影響菜豆結莢,降低產量,還可使菜豆喪失商品價值。
危害癥狀
菜豆病毒病多表現(xiàn)系統(tǒng)性癥狀,病株出苗后即顯癥,因引起該病的病原種類很多,田間多發(fā)生混合侵染而產生不同癥狀。植株受害后,葉片出現(xiàn)明脈、產生褪綠帶、斑駁或綠色部分凹凸不平,葉片皺縮、扭曲、畸形,植株生長受抑制,株形矮小,開花遲緩或落花,開花結莢明顯減少,豆莢短小,有時出現(xiàn)綠色斑點。

pic


                                                                        病葉出現(xiàn)明脈、斑駁、皺縮等癥狀
發(fā)生特點
此病主要由菜豆普通花葉病毒(Bean commom mosaic virus簡稱BMV)、菜豆黃花葉病毒(Bean yellow mosaic virus簡稱BYMV)、黃瓜花葉病毒菜豆系(Cucumber mosaic virus-phaseoli)、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簡稱TAV)、煙草花葉病毒(TMV)、馬鈴薯Y病毒(PVY)和蕪菁花葉病毒(TuMV) 等多種病毒單獨或幾種混合侵染引起。病原主要來源于種子,主要靠蚜蟲傳播,也可由病株汁液摩擦及農事操作傳播。高溫干旱,蚜蟲發(fā)生重是此病害發(fā)生的重要條件。年度間春、秋季溫度偏高、少雨、蚜蟲發(fā)生量大的年份發(fā)病重,栽培管理粗放、農事操作不注意防止傳毒、多年連作、地勢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fā)病重。

pic


                                                                                  菜豆斑駁病毒病
防治要點
①及時治蚜:及時防治好蚜蟲,藥劑可選用10%千紅或蚜虱凈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或20%苦生堿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②選用如之豇28~2等抗(耐)病品種,種植無病種子,播前種子消毒處理。③培育無病適齡壯苗:無病株采種,無病土育苗,適期播種。育苗階段注意及時防治蚜蟲,有條件的采用防蟲網覆蓋育苗或用銀灰色遮陽網育苗避蚜防病。④加強栽培管理:發(fā)病初期應及時拔除病株并在田外銷毀,清理田邊雜草,減少病毒來源。合理密植,土壤施足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使土層疏松肥沃,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減輕病害。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⑤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開始噴藥保護,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用1~3次,具體視病情發(fā)展而定。藥劑可選用2%菌克毒克水劑200~250倍液,或20%康潤1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800倍液等噴霧防治。
三、菜豆褐斑病
菜豆褐斑病又稱葉煤病、褐紋病。
危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最初在葉的兩面生紫褐色斑點,以后擴大為直徑1~2厘米的近圓形褐色斑,邊緣明顯,病斑上生有輪紋,濕度大時病斑表面密生煤煙狀霉(尤以葉背面顯著)。

pic


菜豆褐斑病的葉面病斑
發(fā)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菜豆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ruenta)侵染引起。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組織上越冬,翌年環(huán)境條件適宜時,在菌絲塊上產生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至寄主植物,引起初侵染。在菜豆生長期間,病斑又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進行再侵染,從而加重危害。病菌發(fā)育溫度范圍為7~35℃,最適發(fā)病溫度為30℃。高溫及高濕有利于發(fā)病。連作地、偏施氮肥的田塊發(fā)病重。

pic


                                  菜豆褐斑病的葉背癥狀
防治要點
①農業(yè)防治:合理密植,保持良好通風,增施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采用滴灌及雨后及時排水,減低田間濕度,,收獲后將病殘株集中銷毀,減少病源基數(shù)。②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每隔10天左右1次,連噴2~3次。藥劑可選用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品潤干懸浮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保護地也可噴撒10%萬霉靈粉塵劑或5%加瑞農粉塵劑,每畝1千克,或用45%百菌清等煙劑熏蒸防治,用量為每畝標準大棚每次250克,傍晚閉棚點燃,翌晨放風,隔10天左右1次,連熏2次。



四、菜豆灰霉病
菜豆灰霉病是菜豆上常見的危害性很大的的重要病害,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除危害菜豆外,還可危害豇豆、番茄、茄子、辣椒、黃瓜、瓠瓜等20多種蔬菜及其他農作物。此病寄主廣泛,為害時間長,菌量大,防治非常困難。
危害癥狀
菜豆灰霉病可侵染植株各部位,造成葉片、莖桿、花及豆莢腐爛,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fā)病。苗期,子葉染病呈水漬狀變軟下垂,最后葉緣出現(xiàn)清晰的白灰霉層,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株期,莖染病多始于根須部向上11~15厘米處出現(xiàn)云紋斑,病斑周邊深褐色,中部淡棕色或淺黃色,干燥時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纖維狀,潮濕時病斑上生灰色霉層,有時病菌從莖分枝處侵入,使分枝處形成小漬斑、凹陷、繼而萎蔫;葉片感病,則在葉面形成較大的輪紋斑,后期易破裂;豆莢染病,病菌先侵染敗落的豆花,后擴展到豆莢,病斑初呈淡褐色,后漸變褐色軟腐,表面產生厚密的灰色霉層。

pic


                         圖1 菜豆灰霉病侵染葉片葉緣癥狀
發(fā)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菌 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侵染引起。病菌為弱寄生菌,主要以菌核或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是初侵染源。翌年菌絲在病殘體上腐生并不斷形成大量分生孢子或菌核萌發(fā)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遇適溫及寄主表面有水滴條件,孢子萌發(fā)產生芽管,從衰弱的、枯死的組織及傷口等處侵入,進行再侵染。越冬病菌在環(huán)境條件不適時,可形成大量抗逆性強的菌核,遇合適條件后,即長出菌絲直接侵染或產生孢子傳播為害。病菌在田間可隨病殘體或借雨水濺射、氣流、灌溉水及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蔓延。
病菌喜低溫、高濕環(huán)境,分生孢子抗逆力強,自然條件下經138天仍可萌發(fā),發(fā)病最適宜的條件為溫度20~23℃,相對濕度95%以上。此病發(fā)生與寄主生育狀況也有關系,如寄主衰弱,受低溫侵襲后或遇適溫高濕條件就容易發(fā)病。栽培過密,溫度過低、濕度過高、光照差、通風不良的田塊發(fā)病重,年度間冬春低溫、陰雨天氣多的年份發(fā)病重。

pic


                       圖2 成株葉片感病,形成較大的輪紋斑
防治要點
①農業(yè)防治:保護地栽培要采取高畦定植,地膜覆蓋,加強棚內的通風,降低棚內濕度。適當降低密度,及時摘除病葉、病莢,清除病株殘體,徹底銷毀。拉秧后及時清潔田園,并注意農事操作衛(wèi)生,防止傳病。②藥劑防治:田間應注意檢查,發(fā)現(xiàn)零星病斑時及時噴藥。每7~10天一次,連用1~3次,具體視病情發(fā)展而定。藥劑可選用40%施佳樂懸浮劑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撲海因懸浮劑1 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等。另外,保護地可噴撒6.5%甲霉靈或10%萬霉靈粉塵劑或5%加瑞農粉塵劑,每畝1千克,或用10%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等煙劑熏蒸防治,用量為每畝標準大棚每次250克,傍晚閉棚點燃。

pic


                         圖3 成株葉片感病,形成較大的輪紋斑

五、菜豆枯萎病 菜豆枯萎病只危害菜豆,是菜豆上發(fā)生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嚴重時病株率高達30%~50%,個別田塊可達90%以上,甚至整畦枯萎死亡,對菜豆產量影響很大。 危害癥狀
菜豆枯萎病一般發(fā)病始于花期,染病株下部葉片先發(fā)病,后逐漸向上擴展。發(fā)病后,植株嫩葉萎蔫變褐色,葉片葉脈變褐色,沿葉脈兩側出現(xiàn)不規(guī)則形褪綠斑,后漸變黃色至黃褐色,觸動葉片易脫落,最后整個葉片焦枯脫落,病株根系不發(fā)達,側根少,后病根變色,皮層腐爛引致根腐,易拔起,結莢明顯減少,豆莢的背部腹縫合線也出現(xiàn)黃褐色。剖視莖、枝和葉柄,可見一側或全部維管束變黃褐色或黑褐色。輕病株常在晴日或中午萎蔫,嚴重時植株死亡。一般在結莢盛期引起大量枯死。

pic

菜豆枯萎病病情較輕的植株常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復

發(fā)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亞門尖孢鐮孢菜豆�;虵usarium oxysporum f.sp.phaseoli Kendrick and Snyder侵染引起。以菌絲、原垣孢子、菌核在病殘體、種子、土壤和帶菌肥料中越冬,在無寄主的條件下可存活3年以上。病菌主要通過傷口或根毛頂端細胞侵入,在寄主維管束內擴展蔓延,后致導管堵塞,影響水分輸送,引起病株萎蔫,田間主要靠水流和農具進行短距離傳播,帶菌肥料也能傳播。
該菌生長發(fā)育適溫28℃,田間發(fā)病最適溫度24~28℃,相對濕度80%。當平均氣溫達20℃時,田間開始出現(xiàn)病株,氣溫上升到24~28℃時,病害進入盛發(fā)。適溫多雨天氣發(fā)病重,連作地、地勢低洼、土壤濕度大、肥力不足、管理粗放的田塊發(fā)病重。
防治要點
①茬口輪作:與非豆科作物實行3~4年輪作。②選用抗病品種,種植無病種子。種子播前采用種子干重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4小時。③播前土壤處理: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綠亨1號等藥劑澆灌土壤,待藥液滲下后播種覆土。④加強田間管理:采用高畦栽培,施用腐熟農家肥,增施磷鉀肥,雨后及時中耕,清除殘株敗葉。⑤藥劑防治:田間出現(xiàn)零星病株時,對病株根莖部及其四周土壤灌澆藥液防治,藥劑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龍克菌懸浮劑4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綠亨1號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70%安泰生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用藥間隔7~10天,連防2~3次。
六、菜豆細菌性疫病
菜豆細菌性疫病又稱火燒病、葉燒病,是菜豆的常見病害,除危害菜豆外,還可侵染豇豆、扁豆、綠豆等其他豆科作物。

危害癥狀

菜豆細菌性疫病在菜豆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可危害葉、莖蔓、豆莢和種子,而以葉部為主。幼苗期,染病子葉產生紅褐色潰瘍斑,幼莖產生紅褐色油浸狀斑,繞莖一周后幼苗易折斷而枯死。成株期,被害葉片、葉尖和葉緣初呈暗綠色油漬狀小斑點,像開水燙狀,后擴大呈不規(guī)則灰褐色的斑塊,病斑周圍具黃綠色暈圈,中部薄紙狀,半透明,干燥時易脆破。嚴重時病斑相連布滿整張葉片,似火燒狀,使全葉卷曲枯死,但不易脫落。潮濕時,葉片腐爛變黑,病斑上分泌出淡黃色黏液狀菌膿,嫩葉扭曲畸形。莖上病斑呈長條狀紅褐色潰瘍,中央略凹陷,繞莖一周后,上部莖葉萎蔫枯死。豆莢上病斑多不規(guī)則或略圓形,紅褐色至褐色,嚴重時豆莢萎縮。被侵染種子皺縮,產生黑色凹陷斑,臍部溢出淡黃色黏液狀菌膿。

pic


             發(fā)病后期,葉片病斑 灰褐色、不規(guī)則形,中央薄紙狀,外圍具黃綠色暈圈

發(fā)生特點

此病由細菌油菜黃單胞菌菜豆致病變種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phaseoli(E. F. Smith)Dye侵染引起。病菌主要在種子內潛伏越冬,可存活2~3年,也可隨病殘體在田間土壤中越冬。播種帶毒種子,幼苗即可染病,并產生菌膿借雨水反濺傳播進行再侵染,也可通過昆蟲、農事操作等傳播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表皮的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經潛育后發(fā)病并在植株內蔓延,進行多次重復再侵染。

病菌喜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適宜發(fā)病的溫度范圍15~38℃,田間發(fā)病最適溫度24~32℃ ,相對濕度85%以上。菜豆生育期均可感病,發(fā)病潛育期5~15天。

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菜豆細菌性疫病的主要發(fā)病盛期在4~11月。高溫、高濕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雨后轉晴,氣溫急劇上升最易發(fā)病。保護地通風不良,溫度高,濕度大易發(fā)病,露地春夏季,多雨、多霧、多露發(fā)病重,重茬種植、肥力不足、管理粗放、蟲害發(fā)生嚴重的田塊發(fā)病也重。

防治要點

①選用無病種子。②種子消毒:用50℃溫水浸種15分鐘再播種,或用種子重0.3%的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或50%敵克松拌種。③農業(yè)防治:與蔥蒜類蔬菜等非豆科作物輪作,間隔2年以上;保護地實行高畦定植,地膜覆蓋,加強通風,避免高溫高濕環(huán)境;增施腐熟有機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性。④ 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可選用50%加瑞農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30%DT殺菌劑400倍液,或0.2克/千克農用鏈霉素500倍液,或0.2克/千克新植霉素500倍液,或20%龍克菌懸浮劑5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7天1次,連續(xù)噴藥3~4次。
七、菜豆銹病 菜豆銹病是菜豆生長中后期的常見病害,在各蔬菜種植區(qū)發(fā)生普遍。發(fā)病嚴重時,造成葉片干枯早落,豆莢染病,影響菜豆產量和品質。

危害癥狀

菜豆銹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莖和莢。葉片發(fā)病初期,在葉背或葉面產生黃白色小斑點,逐漸擴大隆起形成近圓形黃褐色皰斑,后期病斑中央突起呈暗褐色,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周圍具黃色暈圈,表皮破裂后散發(fā)出紅褐色粉末狀夏孢子。發(fā)病嚴重時,整張葉片布滿新老夏孢子堆形成的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銹褐色的病斑,引起受害葉片枯黃脫落。發(fā)病后期,病斑上的夏孢子堆轉變?yōu)楹谏咦佣眩砥て屏押笊l(fā)出黑褐色粉末狀冬孢子。莖發(fā)病,初始產生褪綠色斑,擴大后形成褐色長條狀皰斑,后期轉為黑色或黑褐色的冬孢子堆。莢發(fā)病,產生暗褪綠色褐色突出表皮的皰斑,表皮破裂散發(fā)銹褐色粉末狀物。

pic


                              葉片染病,初始產生黃白色小斑點
發(fā)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擔子菌亞門疣頂單胞銹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侵染引起。病原菌以冬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溫濕度條件適宜時,冬孢子萌發(fā)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通過氣流傳播至菜豆葉片產出芽管由葉面氣孔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約經9~12天潛育后出現(xiàn)病斑,后在病部形成銹孢子,進一步形成夏孢子借氣流進行再侵染,直到秋季產生冬孢子越冬。

pic


病斑逐漸擴大并隆起,形成呈黃褐色近圓形的病斑,具黃色暈圈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huán)境,適宜發(fā)病的溫度范圍20~32℃,田間發(fā)病最適溫度23~27℃ ,相對濕度95%以上。最易感病生育期為開花結莢期到采收中后期,發(fā)病潛育期9~12天。多霧和多雨的天氣,結露持續(xù)時間長,此病易流行。
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菜豆銹病的主要發(fā)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間夏秋高溫多雨的年份發(fā)病重,田塊間連作地、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fā)病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的田塊發(fā)病重。

pic


                             后期皰斑中央的隆起呈暗褐色
防治要點
①合理輪作:與其他非豆科作物輪作2~3年。②加強管理:高畦栽培,合理密植,開溝排水,增施磷鉀肥,以增強植株長勢,提高抗病力。及時整枝,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間集中銷毀,減少田間菌源。③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噴藥,用藥間隔期7~10天,連續(xù)防治2~3次。藥劑可選用40%福星乳油6 000~8 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 000~1 5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

pic


                              菜豆銹病后期的葉背癥狀
好!不錯的資料。 謝謝分享! 還有其他沒O(∩_∩)O謝謝 好!不錯的資料。 很好,謝謝 謝謝LZ  收藏了 學習 感謝分享, SuperBeetle的水印好突出哦,SuperBeetle也是我們的會員,是浙江省植保檢疫局地專家,只是好久沒見他來了。

     21世紀植保咨詢論壇 多謝,好資料 很完整的資料 謝謝 LZ 不錯 謝謝學習了 好資料 tqtqt 辛苦了 學習了 這是咋回事呢?

農技社區(qū)服務平臺

不錯的資料,謝謝分享

請問這是什么病


請問這是什么病

請問這是什么病

請問這些都是什么��? 查看更多評論

登錄后說兩句



本文編號:54985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jajx/54985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b67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