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論文百科 > 大學課程 >

天然藥物化學(2016簡答題)

發(fā)布時間:2017-06-03 15:20

  本文關鍵詞:天然藥物化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1*天然藥物化學研究的內容有哪些?

答:天然藥物中各類化學成分的結構特點、理化性質、提取分離與鑒定方法,操作技術及實際應用。

2*如何理解有效成分和無效成分?

答:有效成分是指天然藥物中經(jīng)藥效實驗篩選具有生物活性并能代表臨床療效的單體化合物,能用結構式表示,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數(shù)。天然藥物中不代表其治療作用的成分為無效成分。一般認為天然藥物中的蛋白質、多糖、淀粉、樹脂、葉綠素、纖維素等成分是無效成分或雜質。

3*天然藥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有幾種?采用這些方法提取的依據(jù)是什么?

答:①溶劑提取法:利用溶劑把天然藥物中所需要的成分溶解出來,而對其它成分不溶解或少溶解。 ②水蒸氣蒸餾法:利用某些化學成分具有揮發(fā)性,能隨水蒸氣蒸餾而不被破壞的性質。 ③升華法:利用某些化合物具有升華的性。

4*常用溶劑的親水性或親脂性的強弱順序如何排列?哪些與水混溶?哪些與水不混溶? 答: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 (與水互不相容) > 丙酮>乙醇>甲醇>水(與水相混溶)

5*兩相溶劑萃取法是根據(jù)什么原理進行?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選擇溶劑?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兩相互不相溶的溶劑中分配系數(shù)不同而達到分離的目的。實際工作中,在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親脂的多選用親脂性有機溶劑如苯、氯仿、乙醚等進行液‐液萃取;若有效成分是偏于親水性的則改用弱親脂性溶劑如乙酸乙酯、正丁醇等,也可采用氯仿或乙醚加適量乙醇或甲醇的混合劑。

6*色譜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的兩相中吸附、分配及其親和力的差異而達到相互分離的方法。

7*聚酰胺吸附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答:①與溶劑有關:一般在水中吸附能力最強,有機溶劑中較弱,堿性溶劑中最弱;②與形成氫鍵的基團多少有關:分子結構中含酚羥基、羧基、醌或羰基越多,吸附越牢;③與形成氫鍵的基團位置有關:一般間位>對位>鄰位;④芳香核、共軛雙鍵越多,吸附越牢;⑤對形成分子內氫鍵的化合物吸附力減弱。

8*簡述苷的分類。

答:據(jù)苷鍵的構型不同分為α-苷、β-苷;依據(jù)在植物體內的存在狀態(tài)不同,可分為原生苷和次生苷;依據(jù)苷的結構中單糖數(shù)目的不同,,可分為單糖苷、雙糖苷、三糖苷;依據(jù)苷元結構不同,可分為黃酮苷、蒽醌苷、香豆素苷;依據(jù)糖鏈的數(shù)目不同,分為單糖鏈苷、雙糖鏈苷;依據(jù)苷的生物活性,分為強心苷、皂苷等。

9*簡述苷鍵酸水解的影響因素。

答:①苷原子不同,水解難以順序:N-苷>O苷>S苷>C苷②呋喃糖苷較吡喃糖易水解③酮糖苷較醛糖苷易水解④吡喃糖苷中C5取代基越大越難水解。⑤吸點子基的誘導效應,尤其是C2上取代基的吸點子基對質子的競爭吸引,使苷鍵原子的電子云密度降低,質子化能力下降,水解速度下降⑥芳香族苷因苷元部分有供電子基,水解比脂肪族苷容易。

10*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葡萄糖、丹皮苷、丹皮酚。

答:三種樣品分別做α-萘酚-濃硫酸反應,不產(chǎn)生紫色環(huán)的是丹皮酚。產(chǎn)生紫色環(huán)的,再分別做斐林反應,產(chǎn)生磚紅色沉淀的是葡萄糖,不反應的是丹皮苷。

11*為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新采集的大黃必須儲存兩年以上才可藥用?

答:因為新采集的大黃中蒽酚、蒽酮含量高,對消化道黏膜刺激性強。因此必須貯存2年以上才可藥用。

12*PH梯度萃取法的原理是什么?

答:原理為用堿性強度由弱至強的不同水溶液,分別從有機溶劑中提取酸性由強到弱的游離蒽醌衍生物,但對于結構相似,酸性相差不大的蒽醌類化合物則很難分離,需借助色譜等其他分類方法。

13*試述黃酮類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級分類依據(jù),常見黃酮類化合物結構類型可分為哪幾種? 答:根據(jù)中央三碳鏈的氧化程度、B-環(huán)連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鏈是否構成環(huán)狀等特點可將主要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分類:黃酮類、黃酮醇類、二氫黃酮類、異黃酮類、魚藤酮類、紫檀素類、二氫黃酮醇類、花色素類、查耳酮類、二氫查耳酮類等。

14*試述黃酮類難溶于水,而二氫黃酮、異黃酮類水溶液性比黃酮大的原因。

答:黃酮類平面性強的分子,因分子與分子間排列緊密,分子間引力較大,故更難溶于水;二氫黃酮及二氫黃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與分子間排列不緊密,分子間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進入,溶解性稍大。

15*聚酰胺柱色譜法分離黃酮類化合物,洗脫是有什么規(guī)律?

答:吸附強弱的規(guī)律 ① 形成氫鍵的基團數(shù)目越多,則吸附能力越強. ②成鍵位置對吸附力也有影響.形成分子內氫鍵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應減弱. 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則吸附性增強;反之,則減弱.各種溶劑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脫能力由弱至強,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順序:水→甲醇→丙酮→氫氧化鈉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16*萜類化合物的分類依據(jù)是什么?各類萜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答:①根據(jù)分子中異戊二烯單位數(shù)分類;②半萜、單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死萜、多萜。

17*揮發(fā)油可由哪些化合物組成?其中哪些成分是揮發(fā)油的主要組成成分?

答:揮發(fā)油可由 萜類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部分含S,N的化合物組成。主要成分:單萜、倍半萜。

18*青蒿素屬于哪類化合物?具有何生物活性?為了提高臨床療效制備了哪些主要衍生物? 答:青蒿素 屬倍半萜內酯類化合物,具有抗瘧的生物活性。常見的衍生物:雙氫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珀酸單酯等。

19*揮發(fā)油如何保存?為什么?

答:揮發(fā)油對光、空氣和熱均較敏感,揮發(fā)油與空氣、光線長期接觸會逐漸氧化變質使其相 對密度增加、顏色變深、失去原有香氣,并逐漸聚合成樹脂樣物質,不能再隨水蒸氣蒸餾,故 宜貯存于密閉棕色瓶中,裝滿并在低溫處保存。

20*簡述如何利用皂苷的泡沫反應區(qū)別三萜皂苷和甾體皂苷?

答: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0.1mol/L的鹽酸5ml和0.1mol/L氫氧化鈉5ml,再各加中藥水提液3滴,振搖1分鐘,如果兩管泡沫高度相同則提取液中含三萜皂苷;如果堿管泡沫比酸管泡沫高數(shù)倍,保持時間長,則提取液中含甾體皂苷。

21*皂苷溶血作用的原因及表示方法?含有皂苷的藥物臨床應用時應該注意什么?

答:1皂苷溶血作用的原因:皂苷能與紅細胞膜上膽固醇結合生成不溶于水的復合物,破壞了紅細胞的正常滲透,使細胞內滲透壓增高而使細胞破裂,導致溶血。 2 表示方法:各種皂苷溶血作用強弱不同,可用 溶血指數(shù)【指在一定條件下(同一來源紅細胞、等滲、恒溫等)能使血液中紅細胞完全溶解的最低皂苷溶液濃度】表示。 3藥物臨床需注意:不宜供靜脈注射。

22*哪些試驗常用于檢查藥材中的皂苷的存在?

答:①泡沫試驗:持久性泡沫,加熱不消失;②溶血試驗:大多數(shù)陽性;③甾體母核的顯色試驗:醋酐-濃硫酸試驗等。

23*Ⅰ型、Ⅱ型、Ⅲ型強心苷苷元和糖的連接方式: Ⅰ型:苷元C3-O-(2,6-二去氧糖)x-(a-

羥基塘)y Ⅱ型:苷元C3-O-(6-二去氧糖)x-(a-羥基塘)y Ⅲ型:苷元C3-O- (a-羥基塘)y 24*強心苷按苷元結構特點分為幾種類型?如何用化學方法鑒別?

答:甲/乙型強心苷。鑒別:兩者可利用甲型C17位連有五元不飽和內酯環(huán),在堿性醇溶液中雙鍵轉位能形成活性次甲基,從而能與某些事件縮合顯色,而六元不飽和內酯環(huán)的乙型,因不能產(chǎn)生活性次甲基,因而無此反應鑒別。Eg:3,5-二硝基苯甲酸試劑反應(Kedde反應),若產(chǎn)生紅色或深紅色,顯示可能含有甲型。

25*簡述強心苷的一般溶解規(guī)律及影響溶解性的因素。

答:強心苷一般可溶于水、醇、丙酮等極性溶劑,略溶;強心苷分子中糖數(shù)目越多,糖鏈越長,羥基相應增多。

26*強心苷的酸水解類型有幾種?簡述其特點及其應用。

答:溫和酸水解和強烈酸水解 特點:①溫和酸水解 可使Ⅰ型強心苷水解為苷元和糖。②強烈酸水解 Ⅱ型和Ⅲ型強心苷,由于糖的α-羥基阻礙了苷鍵原子的質子化,使水解較為困難,用溫和酸水解無法使其水解,必須增高酸的濃度,延長作用時間或同時加壓。

27*哪幾類試劑可以用于檢測強心苷的存在?

答:檢測甾體母核的試劑、檢測五元不飽和內酯環(huán)的世界級、檢測2-去氧糖的試劑。 28*簡述提取強心苷原生苷的注意事項。

答:①提取原生苷首先要注意抑制酶的活性,防止酶解②原料需新鮮,采集后要低溫快速干燥,保存期間要注意防潮③可用乙醇提取以破壞酶的活性。

29*生物堿按結構可分幾種類型?寫出基本母核并各舉一例。

答:有機胺類生物堿(麻黃堿)、吡啶類(檳榔堿)、莨菪烷類(莨菪堿)、異喹啉類(罌粟堿)、吲哚類(長春堿)、其他類(烏頭堿)

30*從中藥中提取生物堿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1酸水提取法:離子交換樹脂提取法,有機溶劑萃取法,沉淀法:2醇類溶劑提取法3親脂性有機溶劑提取法


  本文關鍵詞:天然藥物化學,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853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dxkc/41853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917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