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原來可以這樣“管”
本文關鍵詞:水利工程
花紅樹綠的園林,亭臺水榭的美景,懷舊簡捷的建筑……穿梭于江都水利樞紐,游走于現(xiàn)代節(jié)奏與傳統(tǒng)景致之中,讓人迷醉與留戀。
唯見長江天際流。如今,站在座落于古城揚州的江都水利樞紐上,你既能感受孤帆遠影碧空盡的豪邁氣概,更能體會吞江吐淮引清源的人文情懷。地處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尾閭芒稻河交匯處的江都水利樞紐,不僅體量巨大、效益多重,更是江淮鎖鑰的要塞,牽動江蘇乃至整個華東地區(qū)。
如何能讓這顆“明珠”熠熠生輝呢?“‘精、廣、好’三字是管理處的管理理念,只有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提升水利工程現(xiàn)代化管理品質,創(chuàng)新水利工程品牌,持續(xù)塑造江都水利樞紐的美譽度。”樞紐管理單位負責人——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以下簡稱“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辛華榮這樣說。
管得“精”——“說明書”涉及每項工作
精品工程需要工匠精神。從冒雨開閘到按鍵控閘,從筆寫紙記到數(shù)據(jù)分析;從雜亂無序到“樣樣有據(jù)”……50多年來,管理處職工用匠心在崗位上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管理,培育精益求精的水利工程管理“工匠”。職工張暉說:“信息化與精細化管理的實施,讓每項工作都有本‘說明書’,讓操作更規(guī)范、簡單!
“我們追求的是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流程化,流程問題格式化,格式問題信息化。”辛華榮說。推進精細化管理,管理處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而是扎根工程管理的內核,大到泵站,小到每一個操作動作。
在管理處,每一組機械,每一臺儀器,都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證”——二維碼,記載著該設備的點點滴滴。拿起手機一掃,設備編號、型號、參數(shù)、評級,制造、修試情況、責任人等信息立刻呈現(xiàn),還配有設施照片!熬毣芾淼拈_展讓所有工作落到實處,確保設備完好率100%,確保運行流程規(guī)范有序,確保工程隨時拉得出、打得響!苯嫉谒某樗韭毠堄钍帜谩端恼揪毣芾碜鳂I(yè)指導手冊》說。
通過強化過程控制,推行流程化管理,管理處分別制定了控制運用、工程檢查、設備評級、工程觀測、維修養(yǎng)護、安全管理、機組大修等典型作業(yè)指導手冊!斑@些手冊是江都水利樞紐精細化管理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甭毠げ唐秸f。每個來管理處調研學習的人,都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有了這些指導手冊,原本復雜的問題簡單多了!”
職工薛井俊用手機演示:“以前我們進行運行調度,想要知道運行數(shù)據(jù),需要通過打電話詢問值班人員,得到的數(shù)據(jù)也不及時,F(xiàn)在通過手機APP直接上網查閱,既快捷又方便。”就連地面上紅色的參觀通道、藍色的巡視通道都有明顯標志;明黃的警戒線劃出一臺臺機組警示范圍,機身上進水、出水箭頭標識清晰可辨……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管理處于2015年11月高分通過國家級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考核驗收,于2016年9月高分通過水利部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單位評審。
管得“廣”——“品牌力”樹立大家心中
“江都水利樞紐1958年開工建設,目前擁有4座大型泵站、12座大中型水閘及輸變電配套工程設施,具有江水北送、自流引江、抽排澇水、分泄洪水、余水發(fā)電、保障航運、改善生態(tài)等綜合功能!币言诠芾硖幑ぷ30多年的副主任魏強林說。樞紐建設及平穩(wěn)運行的背后,是幾代人的付出與努力。
這里,有亞洲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維系著蘇中、蘇北大片魚米之鄉(xiāng)的欣欣向榮。此處,長江水經由一級級泵站抽調北上,沿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走向廣袤的華北大地。同時,70%左右的淮河洪水又可通過3座大型水閘分泄入江,F(xiàn)時,被央視《讀報時間》稱為“黃金大道”的管理處銀杏大道,正訴說著“生態(tài)水工程”的美妙……
里下河這個地方,小河溝溝到處有,可偏偏不存水。不下雨,就沒得好收成;稍微多下點雨,莊稼就全泡啦。江都水利樞紐作用之一,就是在旱季向里下河地區(qū)自流引江,雨季則反向抽排里下河澇水。
“近5年,我們累計抽引江水343億立方米。以截面為1平米的水柱計算,可繞地球赤道800多圈!甭毠と~建琴說!昂涤兴瑵衬芘,生活有干勁兒,日子有想頭兒。”自小生活在里下河地區(qū)的張大爺說,“正是江都水利樞紐的建設和效益讓日子越來越好!
江都水利樞紐是一座為長江、淮河、大運河、以及里下河等水網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的立交橋。管理處副主任周燦華說:“除了水資源合理分配外,樞紐可充分利用余水發(fā)電和保障京杭大運行揚州段、新通揚運河、通榆河等河道航運!
收獲這些效益,得益于管理處“一項水利工程,首先應該保障并提升其基本職能和效益”的管理理念。管理處開展科技攻關,推廣應用科技成果,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設:建成自動化監(jiān)控系統(tǒng)、信息化管理平臺,啟用集中化管理模式,,建成標準機房,推進主控系統(tǒng)與邊遠閘壩控制系統(tǒng)對接等。
50年來,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共抽引江水北送1350億立方米,抽排澇水375億立方米,自流引江水東送1100億立方米,泄洪9000億立方米。截至2016年11月10日,樞紐萬福閘、金灣閘等工程累計泄洪80天,排泄洪水130億立方米。這些枯燥的數(shù)據(jù)隨便拿出一個都是驚人的想象。例如,1350億立方米相當于200個白洋淀。曾是江蘇省淡水沼澤濕地最集中分布區(qū)域的蘇中平原,正因為了有了江都水利樞紐等工程,才成就了現(xiàn)在重要的農業(yè)種植和養(yǎng)殖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得到極大改善。
與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綜合效益相比,更讓人稱贊的是管理處的人才儲備及發(fā)揮的效益。目前,管理處已成為輸出技術力量、代管工程遍布全國各地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下設南水北調東線代管寶應站、邳州站和上海、安徽、江西、山東等地17處60多個項目。管理技術的輸出,讓管理處積累的經驗放大了數(shù)倍,既為管理處創(chuàng)造了經濟效益,也提升了形象,“江都水利樞紐”品牌已牢牢樹立在每個人心中。
管得“好”——“文化”才能可持續(xù)
身負“江淮明珠”美譽,江都水利樞紐已不僅是一處簡單的水利工程。
在全國,體量大、效益綜合的水利工程不止江都水利樞紐一處,但像江都水利樞紐這樣,在幾十年工程運行管理過程中一直重視并形成文化且影響力廣泛的卻不多。“一項水利工程,若僅有工程效益,即便再多,也只是暫時或一段時間內的影響。只有將其上升到文化層面,才能持續(xù)發(fā)展!边@在管理處已達成共識。
“引源、厚澤、卓創(chuàng)、致遠”是管理處梳理和把握江都水利樞紐文化內涵,凝煉50多年發(fā)展理念和治水實踐后提出的“源頭”水文化精神!叭缃,管理處內部有些標語、站房上的‘三面紅旗
本文編號:11268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shubaike/dxkc/1126853.html